湖南人都要看:
長沙餐飲一窩蜂學做“快時尚”,行得通嗎?
文/《餐飲時報》記者曾暉
在長沙,這個曾經靠地道的口味菜、靠最具競爭力的產品來說話的餐飲旺城,正在經歷著一場變革:在市場變化、媒體鼓動以及同行業的刺激下,一窩蜂的開始學習以外婆家為代表的大眾快時尚餐飲轉型之路。
仔細觀察,長沙的新餐飲類型正在風起云涌,各類風格主題因有盡有,個人不完全統計,去年長沙新出的餐飲品牌和新店面至少二百家以上,一個商場少則十家,多則三四十家。瘋狂的轉型背后,其經營的狀況卻不是那么樂觀:大多數賺到吆喝卻沒賺到錢,還有部分餐企處于每日虧損中。反觀,七號菜館、田園等一批傳統湘菜館,卻蒸蒸日上,還有新銳品牌——彭廚,2014年也拓展出三四十家店,營業收入十分樂觀,發展勢頭也良好。
在這樣的對比下,我們應該思考:長沙餐企?到底是回歸傳統還是創新變革?很多長沙業內同行陷入了迷茫和惶恐,轉還是不轉?如何轉?一貫靠產品打天下的湘菜企業2015年應該怎么走?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都忽略了一個現象,就是:今天的湘菜轉型風潮,到底從何而起?為何瘋狂?只有找到源頭,才能更好看待下一段路。
源頭
2013年起,湖南餐飲人突然開始向江浙瀘一帶餐企學習,學什么呢?“哇,一個大眾餐廳還可以裝修成這樣?他們產品好時尚,好多新奇特的體驗等等……”,當然主要是以外婆家、綠茶為代表餐廳,天天都是爆滿,在湖南排兩個小時隊吃飯還真罕見。
然后,長沙名為“食在不一樣”的餐飲品牌率先創新成功,一下子開出兩家新店,從服務理念、消費方式、空間設計、產品結構等一系列,做了大膽的創新和顛覆:進門給毛巾,自提餐具,自助點單,還有燒烤甜品吃,超炫的設計還有洗手間的星級服務,以及四十元不到的人均消費,等等這些從未出現在湘菜餐廳的做法,可就這樣發生了,門店天天爆滿,然后在業內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其后,敢為人先不服輸的湖南餐飲人,嘩嘩一年多的時間里,模仿學習“食在不一樣”,把這樣的模式開滿了長沙甚至下面縣城,隨意走進家湘菜館,紅磚綠植鐵藝和涂鴉,酒吧工業小資情,甚至還有監獄鳥籠主題曲,千篇一律,學到了表面,沒有看到本質,經營結果都不盡如意。
談到源頭,大家都是學習江浙瀘一帶的餐企,但為何他們確實多年一直保持家家爆滿,生意特好,為何湖南長沙就熱鬧一會兒,生意并不如意呢?
是模式的問題?還是水土不服?
筆者經過對多家餐飲企業的跟蹤研究,對此根源有了一些思考,希望對長沙餐企的有所借鑒:
第一,地域文化的差異。
江浙瀘一帶,自古都為江南水鄉文人墨客居多之地,藝術文化在這里是非常濃厚,老百姓骨子喜歡這種有點藝術感、小情調的地方或產品。所以,外婆家等一批時尚餐飲的出現,是非常符合這些城市老百姓的情感和品味的需求。
反觀,我們湖南血性、膽大, 粗狂不拘小節等,自古就與小資情調不太靠邊。雖然當下年輕人對小資情調也接受,但大多數人骨子里還是習慣了湖南的粗獷。地域文化的差異導致當地人對于審美的喜好有著非常大的差距,加上內地城市的外省人口不多,這種風格可以有,但還不夠接地氣。
第二,消費習慣的差異化。
江浙滬很多時尚餐飲確實常排隊,但,基本上都是商場店,街邊店這樣的現象可不常見。也因為江浙瀘一帶經濟發展好,商場在城市到處可見,非常多,老百姓也習慣了去商場逛街吃飯一條龍。
反觀長沙,自2013年九月萬達廣場開業,隨之而來的悅方、喜盈門、奧克萊斯、7up等一批綜合體的興起,一年多的時間,除了少數年輕人,絕大多數長沙人沒有去商場吃飯的習慣。所以,長沙商超店三分之一賺錢,三分之一略有虧損,三分之一嚴重虧損。30—60歲的湖南人更習慣于長期吃口味湘菜,而街邊店及社區店約有70%都是這個年齡群體;20—30歲的年輕群體飲食豐富,在商超店約占70%是他們。
所以,長沙的一時尚餐飲品牌,在商超店與街邊店完全同樣的模式、設計、產品、服務等,業績卻有天壤之別。
第三,菜系特點的差異化。
無論杭幫菜還是上海菜的特點,更看重“外形與器皿”,每道菜講究“精致”,一定要先滿足視覺感,講腔調。
但,我們湘菜,看重“色香味”,大家對湘菜的認知就是“好吃味足”,湖南人講究“口味”。而許多跟風的湘菜餐廳,為了降低人效,增強上菜速度,增加產品多元化,奉行“不難吃”為標準,好吃愛吃的湖南人根本不買賬。
靠“好吃”打天下的七號菜館
“地域文化的差異、消費習慣的差異化、菜系特點的差異化”,三個差異化導致長沙餐飲企業通往“快時尚”這條路上,并不如同我們預想中的這般。側面證明,以外婆家為代表模式的餐企,僅僅只是新餐飲轉型中一種方式,湖南湘菜企業,應該走出更適合自己的路子,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給予我們努力勤奮的湘菜餐飲人一點思考,在接下來轉型的路上提供五點建議:
第一點,市場差異化競爭。
長沙餐飲競爭可以用慘烈形容,密度小品牌多,但湘菜在全國都受歡迎,外面的市場巨大,絕大多數城市的湘菜水平還處于長沙三年前水平,長沙的湘菜應該迅速走下去、走出去,湘菜在大眾餐飲市場的競爭力非常大。
第二點,味道才是湘菜的魂。
這兩年我們學習了江浙滬華麗的形式,卻丟掉了最有價值的本質,湘菜餐廳的魂是“味道”,產品精細化、味道本土化,湘菜企業的持續成功一定是“內容大于形式”。
第三點,產品研發是首要工作。
產品的研發創新將是湘菜企業最大的投資成本和工作,少點裝修形式感的硬投資,多點消費者實際感受的軟投資。2008—2011年,那幾年湘菜企業對于產品研發的那種精神和斗志,一直讓很多餐飲同行想起來都激動。
第四點,區域地段是設計基礎。
湘菜優勢是粘度大、適應力廣、性價比高,對于地段無太多硬性要求,但一定注重不同區域消費者的需求。勿將商超商圈模式純粹的復制于街邊或社區,需要從品牌文化、功能布局、產品結構、營銷策略做不同的設計。
第五點,好盈利才是持續發展根本。
單店投資規劃很重要,300—800平米,80—150萬為最佳,湘菜是個大產業,湘菜餐廳是個好事業,大眾市場會不斷增長,而湘菜憑借它的好吃、不貴、吃起來上癮等,一定是大眾餐飲品類的無冕之王,湘菜餐廳是餐飲投資項目中最穩最持續的品類。
本文作者、《餐飲時報》特約記者/曾暉,公眾號:zhcyy861 。
本文屬于《餐飲時報》特約記者原創,其他平臺轉載要聯系微信:18668979692同意方可,否則必究。
《餐飲時報》報道
NO.20150327期
原創文章,作者:小時餐飲時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3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