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上數六代都生活在皇城根底下的老北京尹彪,一個86年的年輕人,把老北京私房菜印巷小館做到了20家門店,50萬日流水。他用老方法做新派京菜,他說他是買賣人,卻免費讓人在店里開相聲會館、開炒肝鋪,執拗地想恢復老北京文化。
尹彪為什么免費讓相聲、炒肝兒入場
尹彪從小愛吃,14歲從廚師培訓學校畢業,到北京第一家萬豪酒店中餐廳,學徒生涯結束去當了兵,他心想當兵了總不能還做廚師吧,卻因為在新兵連表演了一段抻面,下連時直接被分到了炊事班。命運似乎注定了尹彪和餐飲分不開。
退伍分配了工作的尹彪,琢磨著要開個自己的小店,只要一有時間,就上街找店。2009年,尹彪終于在北京盤下一間55平米的門店,5個廚師,2個服務員,取名“印巷小館”,不做宮廷菜、私家菜,專做接地氣兒的私房菜。
到現在,尹彪還清楚地記得,開業第一天流水只有27塊錢,之后每天都是幾十塊錢,很多還是朋友的幫襯。
“剛開始就是賠錢,所有家當都扔里了”。廚師出身的尹彪,原以為只要店開起來了就能行,但沒想到自己賠得這么慘。“那時候我就想,是不是該關了。”
賭對了轉折,一天二十七到一天一萬七
還好,轉折沒有來得太晚。
大多數人認識的大眾點評,是餐飲IT的排頭兵,但2010年初,大眾點評才剛從一個小本兒上線成為一個網站,籍籍無名。幾乎走投無路的尹彪,不知哪來的勇氣,決定賭一把,借了3萬塊錢,上了大眾點評一期優惠券推廣。
沒想到,這3萬塊砸下去的效果出奇地好,光顧印巷小館的人一天天多起來,尹彪自己也開始反省過來,不是自家味道不行,而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于是開始琢磨什么是營銷,什么叫選址,什么店適合做什么菜……
生意稍微有點起色后,當時北京電視臺唯一的日播美食節目找上門來,想拍印巷小館,還免費,已經琢磨出點兒營銷嗅覺的尹彪一聽,當即拍板,拍!
“一拍,一播放,瞬間生意就起來了”。尹彪語調平靜,眼睛卻放著光,“從一天27塊錢,做到最多37萬一個月,55平米的店啊,最好的時候一天能賣一萬七!”
正確的基因,就要這個味兒
渡過了艱難的2009年和重生的2010年,2011年6月印巷小館第二家店開業,一切步入正軌。解決了最基本的生存問題,尹彪也開始向歸屬感邁步。
“我是北京人,我們家六代都是北京人,真正的老北京”,在尹彪一口純正的京片子里,透露著一絲正經老北京的自豪,也透露著一絲無奈,“我就想恢復老北京的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新事物的崛起,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漸漸被人們遺忘,可哪個部門也不管我們,只能靠我們自己”。
當初尹彪給自己的小店取名,花了不少心思,“印”是“尹”的諧音,“巷”就是家,“老北京人就住胡同里,胡同就是家”。尹彪想把自個兒童年吃到的“家”的味道還原出來,也想找回點兒老北京文化。
于是,第三家店,尹彪開始在裝修上下功夫。“設計師幾乎全是我。”地道的老北京人尹彪想把他認識的老北京還原出來,而老北京的一大傳統就是,講究。
“我的設計師只負責出圖,我來告訴他,什么是北京,什么是北京胡同。”想成為尹彪的設計師,得先去逛故宮、頤和園、長城、后海這些老北京味兒的地方,逛完了再去和尹彪聊,聊對味了才能留下。
從印巷小館里的宮燈、花梨八仙桌、屏風、木制餐牌、門框、琉璃,這些老北京司空見慣的物件,都可以看出這兩個字:講究。
尹彪的第二個餐飲品牌“懂事兒”,光裝修就花掉半年,“除了一層,剩下全是包房,40個包房,四四方方每個都是屋,就是過去的北京胡同,家的味道,我就要這個。”
當印巷小館的裝修、氛圍營造被顧客頻頻點贊,尹彪在北京味兒的塑造上更一發不可收拾。
剛開始打造“懂事兒”這個品牌,尹彪就找到北京人相聲大師李菁,問他想不想做相聲會館,李菁說想,問尹彪怎么收費,“我不收你錢,只要你能做好。”
于是,“懂事兒”三層樓的門店,第三層就是個相聲會館,晚上吃完飯,8點,80元門票,就能聽一場正經的老北京相聲。而這80元,尹彪分文不取。
▲相聲大師李菁(左3)和尹彪(左4)在“懂事兒”開業典禮
在“懂事兒”的一層,還有個做早點的小鋪——炒肝趙,也是尹彪“幫扶”來的。
炒肝趙,老板姓趙,做祖傳的炒肝,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是從他爺爺的爺爺那輩傳下的手藝。
那時炒肝趙正因為找不著店、弄不下營業執照發愁,尹彪看到炒肝趙的朋友圈就說,“哥,來聊聊吧” 。
尹彪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是北京人嗎?”,炒肝趙就把他家在北京做了一百多年炒肝的事都說給尹彪,尹彪聽完直接說,“哥,來我這兒吧,我給你提供地,你要覺得賺錢了,你給我員工點兒福利,畢竟每天幫你開門關門,你要覺得不賺錢,你也不用給我錢”。
就這么的,一幫老北京手藝人在尹彪這兒找到了“巢”,“懂事兒”也因為相聲、炒肝兒,把餐廳老北京的味道烘托得更濃了,又成了氛圍營銷的一大賣點,不少人愿意去吃一碗炒肝兒,聽聽相聲,順便拍拍照,發發朋友圈,“懂事兒”火了,2家門店,日流水能達到13萬。
有人說印巷小館、懂事兒的營銷做得好,有互聯網氣質,但廚師出身的尹彪覺得,這不完全是互聯網思維,他沒有刻意去做營銷,大多是他自己想干的事兒,恰好做對了,正好合上了消費者的獵奇心、社交的需求。
可能有時候就是這樣,找對了基因,營銷會自己找上門來。
新派京菜,一場新舊的碰撞
要說開飯店,口味永遠是第一位,別看印巷小館因為“長相”火爆,卻非徒有其表,特別是他的老板本來就是廚師,對菜品更是一個講究。
大多數人會想,做北京菜,肯定就是要做個地道,但地道的老北京菜,真能俘獲現在饕客的心嗎?會做地道老北京味兒的不少,一開買賣,生意卻并不如意。問題在哪兒?
尹彪說,不是這些菜做得不地道了,而是現在人不一定愛這種味道了。
比如油燜大蝦,過去就是拿糖、醋、油,一起炒完然后燜,但現在人接受不了這種味道了,太甜,現在人都講究少糖、少鹽,好吃的同時還得健康,身為“85后”的尹彪,對這種感受非常敏感,怎么辦?
“我們就拿一些老方法,去嘗試一些新味道出來。”尹彪把這種新老結合的菜品稱為新派京菜,用藏在胡同里的私房菜烹飪方法,創新出符合現代潮流的口味。
“我們要考慮,老百姓能接受的是什么,不能因為追求正宗而不考慮現下消費者的口味,我們做生意除了希望讓大眾吃到老北京菜、了解老北京文化,也希望能盈利。”對正宗和大眾化的權衡,尹彪有自己的認識,“老百姓能接受的東西,我們去改良”。
比如在傳統的燒肘子基礎上,加上話梅和松子,就是印巷小肘;面包為容器,結合咖哩雞,就是面包誘惑結合;印巷紅蓋,就是改良的宮廷奶酪……
翻開印巷小館的菜單,老北京家常的燉吊子、火燒、豌豆黃等代表性產品一目了然,但也能從照片中看到些許不同,而這些不同,正是印巷小館的特色。
同時,尹彪對印巷小館的菜品數也有嚴格限制。“第一家店的時候,菜品就33道,我規定菜不要多,要精。”廚師的敏感還是讓剛開始開店的尹彪決定,做老北京私房菜就得講究,就要做精。
菜品少,就能做精、做出特色,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品牌的發展可能性,所以尹彪也開始發展多品牌戰略。
“印巷小館”就做精品的新派京菜,一共20家門店,北京就有17家;新品牌“懂事兒”,做高端新派京菜;老北京深受草原文化影響,吃羊肉也是老北京一大傳統,尹彪就開“羊館”賣羊肉;作為“85后”,尹彪也愛玩,于是開創“蝦吹牛”創意菜,用酒吧的形式,做蝦和牛肉,搭配各種進口酒,好吃,還好玩。
一個年輕的老北京人,想通過自己的方式,通過自己的餐廳去恢復老北京文化,順其自然,反而收獲了營銷爆點。他愛吃,也愛玩,還想更多地嘗試,于是有了諸多好玩的品牌,又分散了投資風險。
不得不說,尹彪是個幸運的人,幸運在于他的“我就想做”,很多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幸運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在幸運的后面,是尹彪跟上時代,甚至引領潮流的嗅覺,和敢想敢做,還有對菜品,和對老北京文化的堅守。
編輯 | 紅餐網_陳言
視頻 | 紅餐網_羅莊
旺順閣張雅青|辣莊魯小旭
慶豐高文慧|東來順周延龍|武圣王剛
黃記煌黃耕|金百萬鄧超|新辣道李劍
蠔爺陳漢宗 |云味館遲煥濤|72街周明
巴奴杜中兵|將太無二邢力|花舍鄭金艷
釜山料理張東威 |探魚李品熹|德莊李德建
陶陶居尹江波|迷尚豆撈曾雁翔|全聚德邢穎
人人湘劉正|很久以前宋吉|比格披薩趙志強
北京宴楊秀龍|呷哺呷哺賀光啟 |冰城串吧張利
赤坂亭游忠旺|70后飯吧梁曉黎|小放牛張志民
半島餐飲集團利永周|局氣韓桐|順風123戴華露
花家怡園花雷|耀華飲食集團區又生|客語許可鵬
避風塘葉錫銘|一茶一坐林盛智|木屋燒烤隋政軍
百年老媽李華 | 阿五黃河大鯉魚樊勝武 |望湘園劉慧
內容交流 | 請加微信:hongcw66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 18026395830
↓↓↓點擊“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6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