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在眷村長大,眷村哪里人都有,隔壁這家可能燒著上海菜,另一家卻在燒四川菜,所以我可以到處嘗到不同的美食。”
金秋午后三點,陽光美好,一茶一坐首席執行長林盛智,用他溫和輕快的臺腔,與紅餐網開啟了幸福的畫面。
幸福的畫面,不只是幸福的事,更是他毫無保留地分享,15年來自己在內地打理這家臺灣餐企,曾經犯過的錯,糾過的結。今天我們和林盛智先生,一同探索你不知道的一茶一坐的最新動態。
林盛智談多品牌發展思路
坦言曾犯下大錯:犧牲消費者的幸福感
2001年,這個在臺灣創辦整好10年的復合式茶餐飲品牌,和大型跨國企業合作,進駐內地,合力打造中式連鎖餐飲第一品牌。
當時35歲的林盛智被派到上海任職總經理,當起開荒牛。連他自己都不相信,十多年了,他居然一直留在上海,正如其“自詡”,已成為上海人。
▲一茶一坐首席執行長 林盛智
對待一茶一坐,林盛智就像培養自己的小孩,伴隨它快高長大,也苦惱它在中途犯錯。
從2002年上海新天地第一家旗艦店正式開張,之后連開連鎖店面,并一路披荊斬棘,奔向浙江、江蘇、北京等省市,全國店面最多時超100家。
然而,2008、2009年的快速擴張,卻讓一茶一坐處處暗藏著危機:
“為了快速擴張,我們以全國統一標準化的方式大量開店。在這個過程,我們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就是在犧牲消費者幸福感的前提下,達到擴張目的。”
何為犧牲消費者幸福感?
“沒有為消費者帶來最好的用餐體驗!為擴張而擴張,為增長業績而增長業績!”林盛智坦言當時的盲目和失誤。
▲一茶一坐最高峰時,全國店面超100家
沒有最好的用餐體驗,除了產品、服務等方面有所不足以外,更嚴重甚至可以說將一茶一坐逼入死角的,正是原本最得意的簡餐定位。
他們曾經做過消費者的分類調查,發現茶餐廳的歸茶餐廳,正餐的歸正餐,休閑餐廳的歸休閑餐廳,但分到一茶一坐的時候呢?
簡餐?簡餐里的茶餐廳?顯然,消費者對這個品牌的認識是模糊的。尤其近三年,由于消費人群和市場結構發生了變化,快速供應的簡餐走下坡路,而以聚餐為主的休閑餐廳則占了上風。
反思后的林盛智,和他的團隊迅速做出了調整:
第一,再不能著急擴張,一定要穩住。
第二,從泛簡餐模式,明確升級為以臺灣菜為主題的休閑餐廳。
通過挖掘臺灣、日本更多的美食,比如堅持活海鮮,為顧客帶來幸福感;每開一家店,都要將服務做到位,讓顧客體驗極致化;將新的嘗試都在上海做,確保可實施后才推向其它城市。
目前的一茶一坐店面收縮到約80家,對于更好的經營模式,他們還在努力探索當中。
深挖臺灣日本美食:兩年打造5個子品牌
臺灣和日本的飲食文化,原本就有著許多共通之處,加之,母親是日本人,妹妹又嫁給日本人,林盛智對臺灣和日本美食的理解,無疑要比別人深刻。
“每年4~6月,臺灣的東港都要捕撈黑鮪魚(藍鰭金槍魚)。黑鮪魚從北面往南游,游到這個比較溫暖的地方以后,要產卵,再往回游。這時候呢,是捕撈季最大的時候,捕撈完了以后,拿來做刺身、燒烤的都有,所以在臺灣在吃黑鮪魚,就變成了南部一個非常重大的習慣。”
林盛智這段話,又把我們往幸福灣里帶。幸而,這并不只是畫面,而是即將呈現在眼前的美好。一茶一坐的子品牌“東鮪鮮”馬上上市,以黑鮪魚為主題,經營意大利菜、臺灣菜、日本菜的融合菜。
▲東鮪鮮 主題為黑鮪魚刺身
相似的思路,挖掘臺灣、日本美食還在進行,河豚料理品牌“富鼓河豚”也已在籌備當中。
為什么敢于鉆研黑鮪魚、河豚這些精品運營模式呢?不得不說是自2015年,林盛智成功鋪開3個市場為他帶來的鼓勵:專注鹵肉飯的“魯肉范”,引進日式炸物的“咚咖滋”,主打日式火鍋的“舞澤”。
“魯肉范”,是一茶一坐嘗試做副牌的第一步。
林盛智發現,很多來到一茶一坐的客人,經常只是吃一碗鹵肉飯就走了。他琢磨著,能不能將鹵肉飯,配幾道臺灣特色菜,簡單變成一個快餐廳。最終這個想法落地了,也驗證了這碗鹵肉飯受歡迎。去年一年,“魯肉范”便連開三家,并在線上外賣、外帶方面取得不錯的成績。
▲魯肉范 主打的鹵肉飯
“咚咖滋”,在日文里是炸豬排的意思。豬排裹著面粉炸,配著米飯吃。林盛智看中這種日餐,適合做快餐,并且很好做產品組合,拉面、鰻魚、甚至麻婆豆腐都合適,“你看把我們中國的麻婆豆腐炒完之后,淋在這個日式豬排上面,客人就非常喜歡”。
▲咚咖滋 主打的日式炸物
“舞澤”,一個讓筆者念念不忘的名字,“在水上跳舞”的意思。主打日式火鍋,再加蒸品。產品以海鮮為主,人均消費近300元。這個品類的定位,和一茶一坐自身,以及一茶一坐其它子品牌明顯拉開差距。
▲舞澤 以海鮮為主的日式火鍋
分享多品牌發展思路,美心是學習榜樣
一茶一坐兩年連續開拓了“魯肉范”,“咚咖滋”、“舞澤”、“東鮪鮮”、“富鼓河豚”5個子品牌,前3個已經投入市場,后2個也在籌備當中。關于多品牌發展,林盛智與紅餐網進入了更深層次的交流。
林盛智再次坦言,其實公司在新品類選擇方面也起過沖突:到底是要在原來相近的品類里多開發幾個項目,還是要跨品類去開發。
▲開發新品類要方客人的便
最終,他們達成了一個最重要的共識,就是看消費者到底要什么?
林盛智認為,如果為了方便自己,就在原有品類里面細分出很多東西來,那對消費者沒有意義,而這也是一茶一坐曾經犯過的錯。
他分析,時下消費者用餐喜歡多元,那企業在開發新品類的時候,就要通過企業的資源實現消費者的多元化,以品牌的安全性提供產品的穩定性,一定要做到“方客人的便”。
林盛智微笑著回答,“在上海愚園路上,你可以一個禮拜都來我們餐廳用餐,而且不會重復。我們在那里有4家店,都屬于不同的品牌。”
這樣的戰略,有利于加大消費者重復來同一家企業用餐的比例。然而,如何實現標準化管理,卻是擺在眼前的問題。
林盛智認為,只有足夠擅長不同品類的人才,并有企業愿意且有能力組合不同的人才,才有可能開出好的門店。
亞洲有兩個集團,多品牌運營得相當成功。一是香港美心集團。美心的品牌有近百個,每一個品類都沒有很多的店面。這和它所在的城市香港有關。香港比較小,想要一個品類開很多家店并不容易,但開展多個品類,并挑選適合的品牌進駐內地,更容易成功。二是日本創造餐飲集團。它目前在全日本共有700多家門店,聽起來很多,卻被110個品牌瓜分,平均每個品牌不到7家門店。
兩者都是選擇橫向發展,而非縱向深挖:鎖定一個最具潛力的子品牌大力拓展,連開數百家。
在連鎖餐廳經營方面擁有豐富經驗的林盛智,分享一茶一坐多品牌運營方面,恰恰是借鑒這兩家集團。
“如果一年只開3家,企業就不會因為業績增長的壓力去開30家,這個品類今年勢頭好,就多開幾家,勢頭比較弱,那就少開幾家,沒有擴張的壓力,但是它整個店數加起來,其實成長還是非常的棒。”
“而且集團資源越來越豐富,就會吸引更多創業者,他們能把整個餐飲的覆蓋面做得更廣。”
從增加抗風險度到擴大覆蓋面,林盛智分析同時鋪開多個市場,是目前最適合一茶一坐走的棋。
記者 | 紅餐網_林如珍
視頻 | 紅餐網_王偉 羅莊
| 探魚李品熹 |
木屋燒烤隋政軍 | 德莊李德建 |
黃記煌黃耕 |金百萬鄧超 | 新辣道李劍
蠔爺陳漢宗 |云味館遲煥濤 |72街周明
陶陶居尹江波 |迷尚豆撈曾雁翔 |全聚德邢穎
人人湘劉正|很久以前宋吉 |比格披薩趙志強
北京宴楊秀龍 | 呷哺呷哺賀光啟 | 冰城串吧張利
赤坂亭游忠旺 | 70后飯吧梁曉黎 | 小放牛張志民
半島餐飲集團利永周 | 局氣韓桐 | 順風123戴華露
花家怡園花雷|耀華飲食集團區又生 |客語許可鵬
內容交流 | 請加微信:hongcw66 商務合作 | 請加微信:yummy_ivy
↓↓↓點擊“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7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