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沒見過一個老板在鏡頭前自曝其短。
你也可能沒見過一個酒樓老板居然“限酒”。
紅餐網遇到了,臨家閩南菜董事長——邱尚振。
臨家閩南菜董事長邱尚振
談思想變化
一個廈門當地人都極力推薦的餐飲品牌,它的老板居然沒有任何一篇報道。紅餐網一探究竟,才知道這人低調得可怕。
他身材瘦小,話不多說,還自稱“膽小怕事”。而恰恰是從不在餐飲圈曝光的他,為餐飲人刷新了三觀,帶來全新的經營之道。
他把自己干餐飲的這13年,清楚地分割為3個階段,從“利”,到“事”,到“人”,伴隨著的是一場思想巨變。
1
利——為賺錢缺斤短兩
2004年,大學畢業的第三年,邱尚振借了30萬開起餐廳。和大多數初創者一樣,賺錢成為第一甚至是唯一目標。
每天關店之前,他都到店里收錢,把錢一張張捋得平平整整,從100元捋到1元,每個折角都得攤開壓直,然后數一下錢往兜里一裝,存入銀行。
“心里有什么,就會看到什么”,他坦誠,當年愛財的他只看到錢,并且做了許多“非君子”的行為:
短斤缺兩,一條桂花魚向客人多報30%重量是常事;
以次充好,有人訂桌擺酒席,采購員干脆買死魚;
處心積慮,顧客一瓶酒喝得差不多了,想方設法給倒到最后一位不夠,再提議多開一瓶……
為了利潤,為了客單價,他干著那些傷害顧客的事。然而,這個年輕的創業者沒有反思,只是一個勁往前沖。畢竟大學里學的是營銷、連鎖思維,創業后怎么也不甘心只守著一家門店。
▲臨家閩南菜董事長邱尚振
10年間,邱尚振磕磕碰碰開到了4家店,而每家店的利潤卻微薄得可憐,有些店面甚至不是合理規劃出來的,好比同安店,就是為了自己的面子而開。
2011年年終會上,他對著全體員工大聲宣布,新年一定要開一家店。誰知到了9月份,新店還沒有眉目。害怕被員工笑話的他,倉促在島外找了個鋪頭,一家他只打70分的店,向周遭借了2000萬勉強開了起來。
如今的他,回憶起過往為求財、為面子的種種“愚蠢”行為,很是感慨。
在他看來,那是沒有思路、沒有方向的十年。很想賺錢,卻一直賺不到。很想讓別人看到成績,結果卻總是很戲劇性,如同安店就因為利潤低,在2017年關門。
“10年前我是一個很想考100分的學生,甚至連試卷發下來都在想,我要考100分,于是導致我很緊張,最后成績一團糟。”邱尚振為自己打了個比喻。
2
事——專注做好閩南菜
原來的臨家,在菜品、環境、服務上,沒有哪方面突出,而在2014~2015短短2年間,卻都得到明顯提升。
菜品從什么都賣,到專注做閩南菜,把菜單里180道菜狠狠地砍成40多道。你可能會驚訝,2000~3000㎡的店面,就賣這么幾道菜,成嗎?
邱尚振說他不敢像西貝賈國龍提出“隨便點,道道都好吃”,但是他對自己團隊深挖的閩南民間菜充滿信心。好比店里熱賣的茶油豬肚燉蛋,還有土筍湯、姜母鴨,雞卷、菜粿……
在菜品方面,他把關最嚴的是食材,并提出“新鮮好料不過夜”的經營理念,確保每日送上餐桌的都是新鮮美食。
▲茶油豬肚燉蛋
環境也是讓人出乎意料。采訪當天紅餐網去到的環島路店,從入門到正式用餐區設置的玄關,足足有50㎡。
很多同行都驚嘆,邱總真是有錢啊,那么大地方就拿來放一棵樹,不多擺幾張臺。
邱尚振則微微笑說,留白,是為了給顧客更舒服的空間。
▲臨家閩南菜店面
而在服務上,更有他們獨特的一套。
有一次,銀行40幾個人前來用餐,買單4700元。不料,又有一個人跑來買單。由于當時店里崗位調換,就又結了一次賬。
按照一般的餐廳,可能是道歉,然后退回重復收的這筆款,大概也就結束了。而臨家不是,店長不僅退還多收的這一筆,還等額賠償他們。也就是,40幾個人吃飯不用錢,還賺了4700元。
銀行的伙伴認為沒有必要這樣處理,只要退了就可以,但是店長依然堅持。
這到底是發生了什么事呢?這里我們要提到臨家在2014年定下的“十大承諾”。
其中有一條明文規定:“埋單時賬單多算,差價雙倍返還。”
▲臨家十大承諾
這個“奇葩”的“十大承諾”又到底是從哪里冒出來的呢?
邱尚振和我們分享,他原來去到其他餐廳吃飯,都會遇到各種不開心的事:沖著去的招牌菜賣完了;等半天菜沒上;上錯菜……他記錄了用餐的19條不滿意。
然而回到臨家卻驚訝地發現,自己家各種不滿意的情況都存在。他馬上組織團隊,最后定下公司的“十大承諾”。
這些承諾在很多人眼里都好“傻”,卻為臨家招來越來越多的客人。
當邱尚振專注到“事”上,從產品、空間、服務等全面做出改革后,臨家迎來了完全不一樣的業績。
2013年營收僅3000多萬,到2015年年底,就增加了11倍,利潤更是猛翻22倍。
原來10年(2004~2013)開4家店,而后2年(2014~2015)便開了8家,還成功地從廈門走向泉州。
▲臨家的發展歷程畫成樹輪(點擊可放大)
“這兩年,我還是很想考100分,但是我懂得試卷發下來以后,把焦點放在題目上,一道一道用心去做對。”邱尚振再次把自己比作應考的學生。
3
人——商業的本質是人
在臨家,奇葩的規定還多著。一個開酒樓的老板,居然提出“限酒令”。
服務員叮囑客人不能多喝,店內廣播也提醒你少喝酒。
啤酒每人不超過1000毫升;
紅酒每人不超過250毫升;
白酒每人不超過100毫升。
為什么定這個量,邱尚振說一般喝到這個度,客人能夠清醒地離開。
2016年4月1日,臨家的“限酒令”一經推出,就引起廈門同行的高度關注,所有人都不理解邱尚振,問他是不是瘋了。
事實上,操作起來難度也很大。有客人會不爽,說老子要請吃飯,你居然還來限制我喝酒。
另外,做酒樓的也都清楚酒水有多重要,一旦這塊削弱了,營業額會直線往下走,員工的績效也降低。
但是經過摸索,他最終很好地化解了這一切。
他培訓員工一定要從顧客自身出發,限酒是為了他的健康著想,而絕不能生硬地喊出,這是公司要求。
而員工考核方面,他也一改傳統績效算法,去掉過往如營業額、毛利率等數字型的指標,改成兩方面考核:顧客關注75分,團隊關注25分。
這樣一來,就解決了顧客的不理解,還有員工的現實問題。
▲臨家團隊合照
那么最終我們還是要問一個問題,限酒令提出來,生意好做嗎?
邱尚振說10個人可能有一兩個人為此不來,但是卻吸引了更多人到來。很多顧客認為這樣的場子干凈,吃飯就是吃飯,沒有烏煙瘴氣,也沒有那么多的觥籌交錯。
你一定也好奇,他到底為什么會提出“限酒令”呢?
其實他原來喝酒喝得很兇,生意越不好,就越想著多些應酬,換取好生意。每天喝到凌晨,第二天又睡到大中午,實際上沒有任何生產力。當他看了看身邊的老板,才發現很多人也和自己一樣,過著這樣的生活,企業做不好,家庭也顧不著。
而導火線,則是2016年春節期間播出的新聞,3天內連續發生的兩宗喝酒命案。當時對他觸動很大,他捫心自問,生命如此脆弱,接下來還有人要為酒而死吧?這些人里面,也許還有臨家的客人。
深深地反省之后,他滴酒不沾,甚至痛恨酒精,于是狠心拋出“限酒令”。
▲臨家是酒樓,但限酒
“十大承諾”也好,“限酒令”也罷,這一切的變革,歸根到底都是因為邱尚振的思想發生了重大改變——
通過自己的學習,將過去追逐的“利”,轉化為“事”,再轉化為“人”。
“我是一個商人,關注商業規律,而商業的本質是人。”經過多年摸爬打滾后,邱尚振最終將企業的核心鎖定在“人”身上,員工,顧客,合作伙伴,乃至都不是這些關系的人。
“商業模式會改變,但是人性不會變。”如今的臨家希望每一個舉措,都能夠圍繞人性去展開,讓大家更方便,更輕松,更幸福。
這也和臨家提出的“向上向善”契合:“上”,是業務更專業;“善”,是站在他人角度考慮。
結語
“我反感酒,話不多,又瘦不拉幾的,其實很不適合干餐飲,但可能是上天想讓我給餐飲做點什么吧。”
“十大承諾”、“限酒令”、“人性管理學”,邱尚振正以蛻變的思想帶領著團隊,改變著企業,影響著同行。
記者 | 紅餐網_林如珍
視頻 | 紅餐網_羅小莊 王偉
內容交流 | 請加微信:hongcw66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 18026395830
↓↓↓點擊“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3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