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餐飲朋友都喜歡推新品,仿佛增加新品就等于增加營業額,事實并非如此。一個不恰當的新品,即使再受歡迎,也可能不但不盈利反而造成虧損,麥當勞當年風靡一時的珍寶三角就是一個例子。
那么,推新品的正確姿勢是怎樣的呢?
01
推新品難不難?
最近,有位粉絲向紅餐網記者咨詢:60幾平小餐館,主攻特色湘菜,目前店里有40幾道菜,總覺得在菜品推新上比較吃力,問有沒有好使的方法。
按他的說法,推新品吃力的原因有兩個:
1.廚師創新能力弱。廚師對食材屬性了解不夠,在技法的搭配,調味的選擇上比較吃力,難以進行創新菜。
2.開發新菜的限制較多。大眾餐廳客單價和毛利率較低,靠走量,所以在菜式創新上往往以銷售和運營為主導,廚師配合為輔,發揮空間有限。
▲廚師說,這個鍋我們不背。
真的如此嗎?新加坡有許多老店名店,它們的菜品不多,但是卻可以兩三輩人一直不變,只是在原有菜品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因此我們推新品通常也不會完全原創。
正如豪蝦傳創始人蔣毅,在接受紅餐網記者采訪時所說的:
“完全原創新菜品開發非常難,確實不是一般的師傅能做到,市場接受周期也會比較長。市面上絕大多數菜品推新,都是微創新和推陳出新,比如酸菜魚,以前是草魚,現在用龍利魚或者巴沙魚。”
菜品推新的難點不在烹調上,而是在如何讓點擊率與利潤做到雙高的局面,所以什么時候推,推什么,怎么推,這些都不是拍腦袋就決定的。
02
推新的頻率多大合適?
通常來說,當餐廳遇到以下幾種狀況時會考慮推新菜品:
1.某樣食材剩太多。趕緊開發利用,以免因原料的浪費,導致廚房成本虛高,經濟效益下降。
2.維系老顧客。不定期更換一些菜品,增加新鮮感,以此提升老顧客到店頻次
3.老菜品無法達到餐廳定位或盈利需求,又不好提價,所以換換換,讓廚師出幾道能掙錢毛利高的新菜。
4.向競爭對手看齊。隔壁老王推出的X菜把客流量都吸走了,得趕緊出道新菜。做不到超越,至少做到跟隨不掉隊。
▲餐飲向來潮流當道,為了不掉隊餐飲人每天戰戰兢兢。
且不說上述情況通過推新品能否化腐朽為神奇,不可否認的是越來越多餐飲朋友喜歡推新品,且加法多,減法少。但如果你的合伙人隔三差五跟你探討,要增加個新品,那千萬要小心了,因為不同業態的餐飲店,推新的頻率是不一樣的。
時尚流行餐飲的菜品更新頻率會比較高(多為1-2個月,甚至更高),否則很難吸引有個性又喜歡獵奇的年輕消費群體;而專注某類單品,或某個味道的中小型特色餐廳,更新頻率則低一些,比如佛山順德鳳翔龍廚餐廳,五年就做那十幾道菜,菜式少而精,給食客留下深刻印象。
這也是大家常說的,大餐廳做多,小餐廳做精。比如開頭那位粉絲,既然是做特色湘菜,那就貴精不貴多,推新并不太重要,因為作為特色餐廳能吸引回頭客的可能就一道菜,而且顧客一個月能去1–2次就很不錯了,吃膩的顧慮大可拋到九霄云外;
但若是一家大中型綜合餐廳,因為要顧及到不同人的口味,通常有200–300個菜式,所以每月都會增加6–8款新菜式,跟著時令調整,不斷推出新菜式吸引食客。
▲不同餐飲店,菜品推新的頻率是不一樣的。
所以,在菜式推新之前,要清楚自己餐廳的特性,并與市場消費趨勢、顧客喜好、時下熱點及利潤增長點相配合,不可盲目進行。
03
推新要注意哪些地方?
明確菜品更新的頻率后,在推新品時我們還需要注意一些問題:
▍1.符合餐廳定位
餐廳定位決定了菜品的成本和品質控制。菜品用什么材料,賣多少錢,是薄利多銷,還是厚利適銷,是招牌菜,還是時令菜?在推新品前都要考慮清楚,最好跟原來的菜式不要相差太大。同時,還必須符合餐廳客戶群的定位,否則將是無用功,甚至幫倒忙。
▍2.有賣點
以什么方式呈現能達到點擊率與利潤雙高?是口味取勝,還是造型取勝?在擺盤、取名上怎么操作具有傳播性?此外,還要考慮過了新鮮期,它還能不能成為常備、穩定的賺錢菜,如炸彈鍋、蜂窩煤、芭比肥牛(把肥牛一層層“穿”在芭比娃娃身上)等方式,復制成本低,一旦過了新鮮期,很難有“第二春”。
▲曾經紅極一時的芭比肥牛
▍3.可控制毛利
利潤保證多少?出品質量能否保持穩定?原料能否有品質穩定的供貨,是否容易保存?(食材的保存損耗是廚房需要控制的重要成本之一。)需要多少準備時間,制作流程是否操作便利,是否可批量生產?
麥當勞曾經推出一款叫珍寶三角的產品,風靡一時(至今仍有不少人惦記著),它的食材包含珍珠米餅、三種不同蔬菜條、牛肉片或雞腿肉等,造型獨特,但因為制作時間長——一個漢堡的平均制作時間為45秒,一個珍寶三角的制作時間為2分鐘,最終只能忍痛下架。
▲麥當勞當時請了王力宏、郭晶晶代言珍寶三角。
賠本的買賣誰愿意做?只有毛利可控,推新品才有意義。
▍4.符合產品結構
新品在餐廳產品結構中的角色,是重疊還是互補?比如雞肉可以做成辣子雞、啤酒雞、三杯雞、咖喱雞、麻油雞、白切雞、紅燒雞塊、小雞燉蘑菇等等,當這些都出現在你的菜單里,顧客會選幾道?
產品應該服務于產品結構,所以推新品我們不能只停留在產品層面,而是要站在大局角度思考,是主力產品優化,進階成明星產品,還是互補產品?因為顧客來點餐,都有個自然邏輯,第一個產品點什么,第二個、第三個點什么,倘若因他們點了新品而錯失餐廳主推的高利潤產品,那就得不償失了。
04
他們說這樣推新菜
說了那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菜品推新具體怎么入手呢?有沒有一些好使方法?為此,紅餐網記者采訪了幾位業內人士:
我們做的是韓式烤肉, 店400平,一般每隔2-3個月左右會更新一次菜單,換6-7道菜,因為70天是老顧客喚醒起的周期嘛。
推新菜以賺錢為目的,前提是不增加采購壓力,如果違反了,表示損耗在增加,同時利益在下降。最近我們去掉了點擊率很低,顧客看到幾乎不敢興趣的菜品,加了幾道烤豬皮。主要是由于我們有道烤豬肉串,之前每次都把豬皮扔了,就琢磨下了點功夫。最終哪道菜點擊率高,就說明成功了。
▲把下腳料變廢為寶,沒有采購壓力。
我們大概兩月一推,季節性強的就按季推,如螺螄、河蚌、鱔魚、泥蛙等,青菜則隨季節走。新菜不會太多,多了也不精,每季只會更新10~20%,保持產品的穩定性。 推新品一看時令,二看味道,三看原材料的供應鏈能否支撐(像推一道鮮春筍我們就必須聯系很多農戶,組織好貨源),四看顧客的反映,這決定產品的生命周期。 總之,要多去外面走走,多找一些適合自己的菜品,多找一些可以持續供貨的農戶,不怕花錢不怕辛苦,做一個有心的吃貨。 ▲如果貨源難以把控,會放棄這道菜嗎?會啊。
我們新品推的比較少,目前除了砂鍋就是肉夾饃,甜品果汁飲品這些,之前還做過鴨脖、卷餅、漿水魚魚、冒菜等一些新品,后來很多都陸續下架了。 因為如果增加新品的結果是材料成本和原料成本雙向上漲,而新增的營業額低于上漲的成本,新品的顧客又都是從原有消費其他產品的顧客中轉化而來,那么這樣的新品戰略無疑是失敗的。 舉個例子,我們之前做了個土豆絲卷餅,只賣三塊錢,口碑非常好,很多人都是沖著卷餅來吃砂鍋,但是后來發現這個產品帶來的收益太小,主要是耗費人工成本太多:做煎餅需要人,炒土豆絲需要人,而且還有一定的技術要求,卷餅還需要人來操作,非常麻煩。后來就把這個去掉了,換成比較簡單的肉夾饃,只需要半個人就搞定,收益還更高了。 ▲有時產品結構優化,人員結構調整,收益比推新品更好。
|千仞商業策劃(北京)有限公司創始人紅餐專欄作者 王文敏|
現在餐飲行業的競爭,本質上是商業模式的競爭,因而包括新品研發在內的所有決策,都要契合商業模式的需求。一旦你的餐廳商業模式明確了,餐品數量也就穩定了。所以,在餐品總數基本穩定的條件下開發新品,就要考慮淘汰“老品”;
另外,餐品從功能角度可分為:引流產品、形象產品、盈利產品、戰術性產品。引流產品不為盈利而是為了吸引顧客,比如外婆家的麻婆豆腐;形象產品不為盈利而是為了傳播品牌形象,比如海底撈的舞面。
所以,新品研發需要首先明確,推出的是什么功能產品,在基本保證餐品總數穩定的前提下,剩下的工作只要廚師對顧客對市場有基本了解,就能水到渠成。
▲新品研發的同時,還要考慮淘汰“老品”。
他們的觀點對你有啟示嗎?隨著市場環境和消費群體的改變,餐廳菜式也會隨之變化,推陳出新是永恒的話題,如何達到點擊率與利潤雙高的局面,是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地方。
最后,來個小調查吧:
注:本文部分觀點參考“餐飲首輪投資”阮志勇
記者 | 紅餐網_陳佳梅
大家都在看(狂戳下圖)
↓↓↓
內容交流 | 請加微信:hongcw66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 18026395830
↓↓↓點擊“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4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