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鎖餐飲老板們:別再惦記米其林這只輪胎了!

    點 標 題 下 藍 字 關 注 餐 飲 第 一 新 媒 體

    第 1246 期

    4月6日,最新一期《秦朝餐見》為大家揭秘了米其林評星的一些內幕。面對米其林復雜、嚴苛的標準,一位開了100多家店的連鎖餐企大佬說,“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拿到米其林的星星了……”

    很多餐飲老板在留言區也展開了熱烈討論。餐飲老板內參CEO秦朝的看法是,拿到米其林是一件很牛很榮耀的事,也是一件“大廚不跑+沒有標準”的事,不適用于所有餐企。

    你怎么看米其林?內參君摘錄了本期《秦朝餐見》的精華內容,歡迎你也參與討論。

    文/秦朝

    【 一 】

    揭秘|米其林摘星標準:廚師不跑+沒有標準?

    前幾天在深圳參加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舉辦的餐飲年度峰會,其中我主持的上一場對話環節,是臺灣著名美食評論家姚舜主持的一個米其林主題的圓桌。

    由法國知名輪胎制造商推出、具有100多年歷史的米其林美食指南,自1926年授出第一顆星星之后,就逐步在全世界范圍內被推上神壇,成為眾多餐廳尤其是主廚們畢生追求的榮譽。

    甚至有很多米其林明星大廚因為承受不了盛名之下的巨大壓力、或者是因為稍微降星就去自殺的事件屢見不鮮。

    米其林的星星之所以會如此受到追捧,一大重要原因是其入選難度之高以及獲獎比例之低,在成千上百家米其林餐廳中,能有幸得到星星的少之又少。所謂物以稀為貴,米其林也自然成為殿堂級的追求。

    但在長達一個小時的論壇上,聽姚舜先生揭秘米其林所謂的評選標準,當然很多是內幕性質的信息。我認真聽下來,基本可以確定:連鎖類餐廳可以與米其林絕緣了,老板們別再幻想去摘星了。

    事實上,米其林從來就沒有公布過官方評選標準,所有的標準都是很多美食家根據觀察經驗總結的,比如大致有以下幾條:

    1、味道要正宗:

    無論你在世界的任何角落,你做的是什么菜系,必須要能明確分辨,味道必須與原產地一致。也就是說,法國菜要有法國味、韓國菜要有韓國味,做日料的就得跟東京一個味。

    2、食材要新鮮:

    能不冷藏就不冷藏,能冷藏就不冷凍。

    3、主廚要穩定:

    巴黎最著名的銀塔,擁有最高等級的 5 副紅色叉匙,食物卻只有 1 星。最輝煌時曾有 3 星,主廚跑了星星就沒了。

    ……

    總的來說,米其林的標準就是:口味,廚藝,風格,性價比,一致性。總體的感覺的標準就是:廚師不跑+沒有標準

    當時,坐在我身旁的一位餐飲大佬,禁不住湊到我耳朵邊笑著說:“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拿到米其林的星星了……”

    【 二 】

    分析連鎖餐廳基本沒戲?

    為什么說連鎖餐廳基本沒戲,對應這個標準我們來看看:

    首先,味道正宗這件事,是不符合連鎖餐廳照顧到最大客群的需要的。

    正宗不等于好吃,很多正宗的美食只是當地人的口味習慣,這背后有復雜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等綜合因素形成的小氣候。你原樣搬過來很難有市場。

    比如正宗的北京豆汁、炒肝、鹵煮很多外地人就吃不慣;正宗的陜西肉夾饃也未必有走出來的西少爺更適合大多數人的口味;當年重慶碼頭的船工們發明的最原始火鍋吃法,也一定沒有現在任何一家火鍋店的好吃……

    縱觀國內外連鎖餐飲品牌,到達一個市場、迎合一個市場消費者的口味,進行本地化改造是行業常識。肯德基在四川會專門給你配一包辣椒料;海底撈更是針對中國十二個味區消費者的不同需求,推出千人千味服務。

    如果按照米其林正宗標準,這些餐飲巨頭一個都不能上榜。

    其次,食材新鮮。盡管很多中餐連鎖已經在食材上下足了功夫,但是想避開冷鏈物流也幾乎是不可能的。

    第三,主廚穩定。這個恐怕是所有連鎖餐飲老板的心頭大患。按照標準化、穩定性、可規模化的要求,大廚們是要被取代的。

    用工業化標準管控流程、供應鏈來盡量擺脫對大廚的依賴成為老板們一致的選擇。過去,有多少辛勤的餐飲老板都是在給兩類人打工:一是大廚,二是房東。

    所以,米其林的星級標準,只適用于那些擁有一兩家店的,以食物和廚藝為核心的極致化餐廳。

    這樣的餐廳,最好老板本人就是一位匠人附體的食神。比如壽司之神小野二郎。這也是餐飲業永遠不會滅絕的寶貴資源和道路選擇。

    只是,在全民消費升級的中國餐飲轉型、厚積薄發的大背景下,我們希望中國多一些可以比肩麥當勞肯德基的連鎖企業,多一些連鎖餐飲企業家老板出現。

    用中餐第一連鎖品牌真功夫集團董事長潘宇海的話說:中國連鎖餐飲將迎來黃金十年。

    所以,連鎖餐飲老板們,就別去玩米其林摘星游戲了。

    【 三 】

    延伸米其林星級的評定標準一直被爭議

    其實,關于米其林星級評定標準的爭議從來就沒有停歇過。

    其中爭議最大的,就是評委們的局限性。作為一個起源、根植于法國,并主要面向歐美讀者的美食指南,米其林在西餐評判上的極高造詣是不容置疑的,可以說米其林就是質量的保證。

    然而與此同時,米其林在亞洲食物上的認知卻未必能受到同樣的好評。《米其林紅色指南·東京卷》就曾受到不少日本美食家、美食雜志、名廚的冷遇。很多牛哄哄的日本餐廳甚至直接拒絕米其林評選。

    我記得去年在日本京都,探訪坐落于京都南禪寺內部的瓢亭本店,瓢亭有著超過400年的歷史,是京都歷史最悠久的餐廳之一。

    這家店曾在2008年被米其林評為三星餐廳,但當時的店主居然傲嬌地拒絕了這個榮譽。理由好像是,日本美食的口味怎么能讓一個法國人的雜志去評判。

    而就在去年,米其林正式進入上海,并于2016年9月21日,正式發布《米其林紅色指南·上海》,上海有51家餐廳入選并摘星。

    發布之后,在網上也掀起了一波爭議聲音。有食客專門跑去一些摘星餐廳體驗,發現盡管味道并不糟糕,但是否能襯得上米其林的高評價,卻值得思考。

    米其林評委是否真正了解中國食客的胃,米其林是否在中國水土不服也成了焦點。

    以至于后來,國內最大的美食點評網站大眾點評,根據中國網民的口味評價,也發布了一個榜單叫“美食必吃榜”,站出來懟米其林,榜單一出,即被廣大網友奉為互聯網民間版的“米其林”。

    【 四 】

    討論餐友們對米其林的看法

    以上內容節選于最新一期《秦朝餐見》,查看完整文章、收聽音頻,訂閱專欄請點擊閱讀原文

    餐飲套路太深,我們一起用心!

    內參CEO秦朝的音頻專欄

    100親手打磨音頻節目

    參加秦朝飯局、沙龍活動

    一起學習互動、獲得VIP專屬禮品獎品

    馬上訂閱《秦朝餐見》

    也可以點擊文末閱讀原文訂閱

    · END ·

    統籌丨劉曉紅

    編輯|王艷艷 視覺|陳曉月

    看了又看 · 點擊圖片直接閱讀

    點擊下列標題 閱讀更多內參干貨

    low到家的門頭|餐飲業“第四高”|逆境經營學

    產品力修煉|動線大手術|海底撈用人密碼

    餐飲業BAT|謀殺進店欲|711研發邏輯

    -商務聯系-

    首席勾搭官|18510936112

    微信|neicansw

    -轉載原創聯系-

    首席小秘書 微信|neicanmishu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1295.html

    (0)
    上一篇 2017年4月9日 00:37
    下一篇 2017年4月9日 07:39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