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擊 上 面 藍 字 關 注 我 們
第 1196 期
這是一個傳奇故事輪番上演的時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會突然爆紅;一道區域特色菜,突然就成為一個火爆品類,成就一批餐飲品牌。
然而,傳奇只是表象。事實的真相往往是:今天的成就源于過去十幾年的跌跌撞撞;今日的小有所成,仍然避免不了明日的曲折和挑戰。
近日,內參君對話楊記興臭鱖魚創始人楊金祥,通過他16年做餐飲的跌宕起伏,研究成為品類冠軍的真實路徑。
”
■餐飲老板內參|紀愛玲 發于北京
1 第一階段: 什么火做什么,急功近利中頻繁轉讓 ▼ 1991年,17歲的楊金祥借錢開始做生意。嘗試過各種生意后,一次他跟朋友去上海一家火鍋店用餐,發現生意特好,報紙上又經常看到有人做餐飲發家致富,于是決定做餐飲。 2001年初,楊金祥在老家安徽滁州租了個100多平的鋪,以女兒名字命名的“楊帆酒樓川府火鍋”熱鬧開張。 原本想著,火鍋簡單,賺錢容易。但開了幾個月,生意慘淡。到了夏天,看大排檔生意好他把招牌換成大排檔,生意繼續慘淡。他又改做魚頭王。 “當時什么都不懂,看別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什么火我就賣什么,一年換了3次招牌。”楊金祥說,結果虧了六七萬。這個改了3次招牌的餐廳最終轉讓不出去,被老楊放棄。 這時老楊聽聞親戚們說,“北京人比較懶,不喜歡做飯,到北京開餐廳肯定能賺錢”,2002年決定北上掘金。拿著借來的3萬塊錢,老楊開了一個22平方米的“江南小漁村土菜館”。自己管后廚,妻子管前廳——小夫妻店只有平日里在家做菜的經驗,連基本的迎來送往都不懂,生意可想而知。 接下來幾年,“轉讓”成為老楊開餐廳的關鍵詞:用轉讓小漁村的錢,在中央黨校附近開了個20多平的“小閣樓安徽土菜館”,再次轉讓后又開了200平的安徽菜館;后來又通過轉讓到保福寺的寫字樓開了餐廳,轉讓后再開了“徽鄉肴土菜館”。 反思 很多人覺得餐飲門檻低,什么不懂就敢干。想做餐飲生意,首先要做艱苦奮斗的準備。這個行業順風順水的很少,都要付出代價。 黨校邊上那個店如果換一個踏實穩重的人做,可能現在還在,一年掙個三四十萬沒問題。這個階段我最大的問題是急功近利,只想著掙錢,卻不知道怎么去掙。只知道滿足客人的需求,每一塊錢都要賺。 2 第二階段: 管理無從下手,一度想放棄 ▼
2007年,老楊來北京整5年,卻還在痛苦中徘徊:生意好的時候,服務跟不上客人投訴多,罵老板掀桌子;生意不好的時候,團隊的人無精打采,無所事事。
他想管理團隊,卻不知如何下手;想把生意做好,卻力不從心。
悲觀失望之際,甚至想轉行去做其他行業。轉了一圈,老楊發現換行業也沒那么容易。“咬咬牙,想著再琢磨琢磨,怎么做好吧。”2009年初,他借了20萬在北京的上地環島再次開店。
有了之前的教訓,老楊知道要做特色,專注做徽菜,特意從老家找了廚師團隊,餐廳裝修也更有徽派的感覺。
對產品認識提升的同時,老楊對餐廳經營似乎也逐漸有了心得:做老板,既是超級替補,也是三陪。例如,餐廳從采購到廚房任何一個崗位,老楊都能勝任;客人來了他要陪吃陪喝陪聊,一個根本沒有酒量的人,那會兒也能喝個半斤八兩。
反思
這個階段,我仍然不懂管理,眼睛里只有錢。開工資,能給800盡量不給900;買菜,能買2塊錢一斤的絕對不買3塊錢一斤的。管理不夠勤奮來湊,事事親力親為,生意還不錯。
3 第三階段: 過度膨脹開大店,一朝賠了2年錢 ▼
2011年,老楊還清欠帳,手頭開始有積蓄了。
然而人生就是這樣,當你覺得一片坦途,正要得意時,前方就有一個大坑等著你。
看著餐廳天天生意火爆,不斷有朋友勸老楊:一個小店能賺多少錢?干脆開個大店!
老楊覺得有道理,兩眼放光,人生都開始有夢想了:我要把徽菜發揚光大,做徽菜第一品牌……于是,他找了一個1000平的店,四處招兵買馬拉起了一支團隊,又拼湊起了一套所謂的管理制度。
老楊現在都記得開業那天,自己是何等的自信:我產品沒問題,廚師沒問題,老家隨便找幾個人就能干好,雖然管理團隊較弱,但是應該沒問題吧!
按照老楊對養店期的預計,虧2-3個月可以接受。然而他沒想到的是,一個1000平的店,每天營業額只有萬兒八千。
眼看大店連日虧損,老楊做了各種折騰:去別的店考察,看人家什么菜賣的好就學;換裝修,還有廚師,服務員,領班……覺得不行就換。
大店把能折騰的都折騰了,老楊實在沒有辦法了,決定再開一家小店試試。每一次折騰都意味著要花錢。眼看著錢不斷投入,生意卻不見起色。
生意不好,員工之間也矛盾重重。有一次,前廳經理和后廚廚師長跑到老楊跟前告狀,說到激動處幾乎要動手。而此時的老楊,緊張得滿頭大汗,更別說控制場面。
反思
這個階段,我不懂管理的弊端就徹底暴露了。中間做的各種嘗試,現在看來,都是無頭蒼蠅般四處亂撞。門店的虧損,也讓我為自己的盲目自信和膨脹交了學費。
4 第四階段: 靈感啟發,絕地逢生 ▼
老楊打算將門店200萬轉讓,用在北京積累的經驗回安徽開餐廳。但轉讓報價從200萬一路降到20萬都沒人接盤。萬般無奈之際,一個東北朋友約老楊去散心。
行駛在京沈高速上,倆人閑聊:到沈陽吃什么?朋友隨口說:請你吃烤蝦。
老楊突然受到了啟發:做餐廳要有特色,自己的餐廳叫徽鄉肴,以為安徽菜就是特色,其實不夠,要主打一道安徽招牌菜。而此前不久,央視《舌尖上的中國》剛報道了安徽的臭鱖魚。
在高速上,他連餐廳名字都想好了:我姓楊,臭鱖魚是傳統菜,所以叫楊記;希望生意興隆,所以叫楊記興臭鱖魚。
老楊回京就開始著手改造:經過房東同意,將1000平的大店轉租出去一半;留下一半重新裝修,換招牌,同時把廚師派到安徽老家學習,提高做菜手藝。
這一改,效果立竿見影:單從房租和人力成本上一年至少省了100萬,已經不虧本了。而小店的招牌從徽鄉肴換成楊記興臭鱖魚,一個月營業額就從30萬增加到45萬。楊記興臭鱖魚火了之后,各種名號的臭鱖魚也逐漸在大街小巷冒頭。
反思
那時的我,根本不懂所謂的定位、聚焦等理論。
但是改名字后,營業額上升給我帶來自信。由于精減菜品,有的客人會投訴。我內心卻更加堅定:菜品減少,出品更穩定,顧客眾口難調,我要堅持這條道路。
生意好了,提升管理成為迫在眉睫的事。
5 第五階段: 緩開店練內功, 交五六百萬學費去成長 ▼
2013年換招牌引發轉型后,老楊通過四處學習,更加堅定了聚焦臭鱖魚的方向,同時對門店開始升級迭代:之前都是自己設計,現在花錢請專業的人設計。
開在三元橋的第4家店,老楊花了3萬塊請設計師。在當時的他看來,這已經是天價。當然這家店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功:一開業營業額就達到八九十萬,第三個月達到100萬,遠超出他設想的每個月五六十萬。
餐廳迭代的同時,老楊的思維有了一次徹底的迭代:要做大品牌,必須有管理體系。于是,2015年初成立了楊記興餐飲管理有限公司。
然而,新成立的公司,臨時組建的隊伍,四處拼湊的制度,導致公司在2015年中間出現混亂:基層員工大規模離職,內部矛盾突出。
老楊不得不承認,自己雖然做了十幾年餐飲,但是在管理方面的確很弱。
第5家店因為選址失誤,團隊在其他環節跟不上,虧損;第6家店因為經驗不足,導致開業延遲,客流不足,虧損近200萬;聯想橋老店裝修3個月著火,不得不重裝……整個2016年,楊記興虧損了五六百萬。
這五六百萬的損失讓老楊頓時清醒:自己雖然有10多年的經驗,但只是局限在產品上,整個系統的選址、流程等經驗都不足。
于是,他把精力放在整個團隊重新搭建上,花巨資與第三方機構合作梳理公司架構,完善整個運營體系;用管理軟件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楊金祥
在楊記興的辦公室,墻上放著他們對未來十年的規劃:在2027年開300家門店,創造25億營業額。
反思
第4家店以后,我目標清晰了,堅定要把品牌做強做大。
方向有了,但我知道我們存在的問題:標準、績效考核、培訓都不行。所以,我們2015年下半年沒有開店。
我覺得對餐飲真的要有足夠的敬畏,要老老實實按照流程規范來才能做好。如果沒有這五六百萬的損失,就沒有我們的成熟。
未來我可能還要走其他彎路,好在這么多年有強大的內心去支撐。
· END ·
統籌丨張琳娟
編輯|李新洲 視覺|阿部
看了又看 · 點擊圖片直接閱讀 點擊下列標題 閱讀更多內參干貨 利潤去哪兒了|第二家店|超級店長制 必栽的5個坑|好吃不貴|高手的5段位 決戰20平|西貝裁判制|2017生存法則
-商務聯系-
首席勾搭官|18510936112
微信|neicansw
-轉載原創聯系-
首席小秘書 微信|neicanmishu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1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