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擊 上 面 藍 字 關 注 我 們
第 1192 期
Cecilia Chiang,江孫蕓,人稱蕓姐。
她于93歲高齡獲得美食界“奧斯卡”之稱的James Beard Awards終身成就獎。
她的福祿壽餐廳俘獲基辛格、約翰·列儂、大野洋子夫婦等一眾大咖粉絲。
她,怎么做到的?
”
1960年,蕓姐到美國看望姐姐,偶然接下了一個朋友的餐廳。雖是誤打誤撞進入餐飲,也沒有任何經驗,但蕓姐對中餐卻有著自己的堅持。
1 拒絕美國化的中餐 ▼
1961年,蕓姐的福祿壽餐廳開業。當時,美國的中餐以廣東菜為主,但皆是“美國化的粵菜”:所有菜都是酸甜口;把肉菜切碎,再加濃醬熬的炒雜菜就是主菜;沒有白米飯,只有用胡蘿卜或豌豆做的炒飯……
蕓姐不想做這樣不倫不類的中餐。她一口氣列出200多道菜品,自己做辣椒油,讓會做鍋貼、煎餅的山東夫婦掌管后廚……一心要把地道的中國菜完整地呈現給顧客。
曾有顧客看到菜單上沒有酸甜肉、炒雜菜,就問:“這是中餐館嗎”?這時,蕓姐就會上前解釋,“我真的很想在這方面教教美國人”。
略顯固執的堅持終獲得食客的推崇。著名旅美華裔作家黎錦揚贊嘆道:“很久沒吃過這么地道的家鄉菜了”。
2
高雅環境打破中餐low印象
▼
上個世紀中期,很多貧窮華人到美國掘金,以開中餐廳作為謀生手段。
沒有太多資金進行布置的餐廳環境給美國人留下臟亂差的印象。
身為大戶人家小姐的江孫蕓從一開始追求的就是有逼格的中餐廳,特地找來大牌設計師,并提出“三不一保留”的要求:不要當時中餐廳普遍的紅色、金色,不要燈籠,不要龍,盡量保留原有老建筑的樣子,最好像個古廟。
最后的效果是:凈雅的桌布和餐巾顛覆簡陋的中餐廳印象,而隨處可見的精致榫卯木件家具保持了中國味道,甚至蕓姐自己也穿著旗袍、戴著珍珠項鏈來迎接顧客,為食客講解中國的餐桌文化。
3 把顧客當朋友來招呼 ▼ 美食對于蕓姐來說并不意味著味道或生意,而是感情。她用美食來進行交友。 因此,她總是親自招待顧客:幫助顧客點菜,菜端上來時,會解釋這是什么菜,這道菜的亮點在哪里。 把顧客當朋友的蕓姐會記住顧客的名字和偏好,她驕傲說道:“好記性是我的天賦,就像我的腦袋里有一臺小電腦一樣”。 比如美食作家查克.威廉姆斯最喜歡福祿壽的叫花雞;名廚兼美食家詹姆斯.彼爾德最喜歡福祿壽的醬豬蹄和熘腰花。 1991年,蕓姐把福祿壽餐廳賣掉,開始享受退休生活。不過,她還是沒有離開餐飲,為幾家中餐廳當美食顧問。 如果,你也想像蕓姐一樣在美國一展餐飲夢,這里有最簡便的途徑:內參攜手海那邊,邀你與海那邊專家面對面,獲悉更多海外經營、政策、法律等訊息。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澳洲移民信息
(文中部分資料參考于網絡)
· END ·
統籌丨張琳娟
編輯|李新洲 視覺|尚冉
看了又看 · 點擊圖片直接閱讀 點擊下列標題 閱讀更多內參干貨 利潤去哪兒了|第二家店|超級店長制 必栽的5個坑|好吃不貴|高手的5段位 決戰20平|西貝裁判制|2017生存法則
-商務聯系-
首席勾搭官|18510936112
微信|neicansw
-轉載原創聯系-
首席小秘書 微信|neicanmishu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1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