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心而論,為何日本料理晉升世界第一,中國美食卻只排57?

    這是內參君為您分享的第1028期內容;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或搜索微信號cylbnc關注。

    聊起美食,身為中國人當然以中國菜為豪。

    五千年細煮慢燉出的不僅有八大菜系還有源遠流長的美食文化,以至于現在問好寒暄都以:“你吃了嗎?”打頭陣。

    對食物的眷念,有誰還能比得過我大中國。

    但突然有一天,日本料理崛起,來得措手不及。

    01

    數據勝于雄辯,中國美食輸給了日本?

    國際樂施會發布了一項全球民眾調查,結果顯示:在全球600多種不同食物中,“舌尖上的中國”因為食品安全問題排名世界57位。

    2012年版本的《米其林指南》,日本取代法國成為世界上米其林三星餐館最多的國家,獲譽世界美食之都,而2016米其林才剛剛登陸上海。

    紀錄片《松下奈緒 四季的饗宴 京都料理》截圖

    就憑這些數據,你說中國美食輸給了日本?

    不,我不相信。但仔細一想,確實說起食品,腦海中冒出來的新聞多少有那么點讓人擔憂。

    而這個時候,看到的日料是這樣的,高端、精細是代名詞。

    02

    中餐與日料的五個對比

    日料注重食品安全,中餐還有很長的路

    首先,好食材才能做出好味道。從最基礎一環食材上而言,不得不承認,食品安全問題是這起跑線上的絆腳石。

    日本因牛肉問題,曾不惜和自己的主子美國鬧翻臉。為了生產昂貴的神戶牛肉,神戶牛每天只喝札幌啤酒,聽古典音樂,并享受專人按摩,這樣才能產出入口即化絕不塞牙的牛肉。

    難道日本就沒有食品安全問題?

    總有人為錢走險,總有人為錢不負責任。1955年森永牛奶砒霜中毒事件、1968年米糠油癥事件以及毒大米、放射性牛飼料等等食品問題也存在于日本。

    但前兩個事件直接促進了日本食品安全立法的誕生,瘋牛病之后則建立了檢測體制,追蹤全日本國產牛肉的流通。

    目前這種體制還運用在蔬菜上,你可以通過手機掃描蔬菜標簽上的二維碼,查詢到它的品種,種植方法,甚至查詢到栽培者。

    相較日本采取的集約化管理方式和完善的食品安全體制,我國在食材安全上,還有不少路程。

    日料輕加工重原味,中餐重加工重口味

    到美食的制作環節,日料是消極的烹飪方式,加工少,一切美味都依賴于原材料。而中餐是積極的,多種制作方式和配料,可以讓簡單的豆腐有千百味道。

    中國菜重加工后的味道。有炒、蒸、煮、煎、烤、腌制等等各種豐富的制作方式,把多種食料混合一起,快速加熱,讓單一的味道變得豐富多彩。

    在湖南湘西,家家戶戶將肉類腌制,熏烤,制成特色臘肉與臘腸。肉類到了中國大西北,通過自然風干,有形成有嚼勁的肉干。

    日料的精髓更偏向于食材的原味、美味,就像日本料理家神田裕行的烹調哲學就是“真味就是淡味”,所有做法都是在凸顯食材,因此必須以最嚴苛的條件挑選最佳食材,完全掌握食材產地、種植法、捕魚法、離水時間、冷藏過程等每一步驟,以求精準呈現食材最佳風味。

    貓飯上刨制的薄片是煮熟后歷時一個月多次煙熏烘焙的上好鰹魚

    追究這兩者差異,引用日本美食家北大路魯山人在《中國料理與京都料理》的一段:

    中國料理之所以發達,是因為它不僅僅只停留在追求食道之樂趣這一層面,另一個成為推動其發展、發達原因是食物的不足。

    例如鱖魚,在日本要鮮美更多,這一點上,似乎離海越近,料理就越不發達,也就是說,海邊食材豐富,不用在料理上下功夫。而且中國料理往往會用我們意想不到的東西作為食材,例如蟾蜍。

    確實有一定道理,一方面古代、近代中國相較其他國家,人口較多。并且經歷長時間戰爭,造成人均食物資源少。

    另一方面,近現代之前,國人主要集中在內陸活動,食物的新鮮度不足,所以開發各種食物加工措施保存味道。但隨著中國人口遷移,沿海城市的發展,對食物制作方式也在發生變化。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里的重慶火鍋

    除了重口味的菜色,其實中國也是注重選料的,精刀工的魯菜,清炒淺煮的粵菜,原汁原味的揚州菜,西方人對中國美食的辛辣、重加工的刻板印象也影響了中國美食在世界的排位。

    日料擺盤留白,中餐更偏向于“滿”

    說到視覺上,無論是日料還是中餐最終擺盤都有講究。

    日料其本質在于和食材對話,不斷對話,一次不能做到滿,要留有余白。日本料理家神田裕行才會認為“日本料理是中國水墨畫,是余白之美。”

    紀錄片《壽司之神》里鮪魚刺身截圖

    而中餐的藝術在于“和”,主要考究的是食材之間的色彩搭配和諧以及形狀之美。相對于日料擺盤的留白,中餐更偏向于“滿”,用畫來比喻,就是濃墨重彩的油畫。從某種意義上而言,“色”是中國飲食的呈現特點。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里紹興菜擺盤

    日料在意如何做精,中餐在意如何做大

    廚師給予食物第二道生命。日本廚師的鉆研精神可謂他處難尋,這個精神在一部關于米其林三星餐廳主廚小野二郎的紀錄片《壽司之神》里,被多次提到。

    日本首相宴請奧巴馬的主廚小野二郎:“我就是愛捏壽司,這就是職人精神。”

    一位在日本的朋友說,他認識一家東京的牛排料理館的廚師一生未婚,只為了不斷研究出更好的牛排料理。

    這正如小野二郎屢次提及的那句:“一旦你決定好職業,你必須全心投入工作之中,你必須愛自己的工作,你必須窮盡一生磨煉技能,這就是成功的秘訣。”

    無可否認日本人的鉆研精神,那也不能抹掉在不同的社會背景里,或許日料與中餐差異在于一個在于研究如何做精,一個在于如何做大。

    中日用餐環境各有所長

    你若說日料與中餐用餐環境有很大差別。

    但蘿卜青菜各有不同。

    有人用這張圖來形容日料環境與中餐環境

    若愛哥們義氣,江湖大眾,中餐環境更具優勢。

    若想曲高和寡要情懷意境,日料的苛刻服務以及與大自然相契合的環境更匹配。

    但你也不能說,中餐的淮揚菜、杭幫菜和粵菜里面沒有這樣的意境。畢竟小橋流水,流觴曲水還是國人曾玩剩的。

    —點擊下列關鍵詞,獲取更多內參干貨—

    干餐飲不如炒房|秦鎮米皮啟示錄|瘋狂的烤魚

    小龍蝦店0元轉讓|外賣“野蠻人”|南北派餐飲PK

    企業要防“成熟死”|老板累成狗|神奇復盤術

    高翻臺率|開店“掃雷”日記|711的營銷真經

    本文已獲得吳曉波頻道授權,

    推薦關注財經第一自媒體-吳曉波頻道。?

    統籌:張琳絹|編輯:王艷艷|視覺:陳曉月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tinachenjiao

    轉載原創請加微信neicanmishu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2695.html

    (0)
    上一篇 2016年8月15日 00:39
    下一篇 2016年8月15日 08:28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