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潔“掃雷”報告:我被“中產消費崛起論”忽悠了!

    這是內參君為您分享的第784期內容;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或搜索微信號cylbnc關注。

    “屌絲經濟褪色,中產消費崛起!”

    “抓緊了,餐飲業的背后站著1億中產!”

    這樣的專家論斷,餐飲老板們是否耳熟能祥,而且心潮澎拜?可你真的了解中產消費者嗎?

    在中國的“戰場”上,中產階層群體正越來越讓跨國企業巨頭們捉摸不透,就連此前在消費者研究上一直被業界奉為圭臬的寶潔也未能幸免,稱看錯了中國的中產消費者。

    精確定位“目標客群”是目前市場營銷面臨的最大問題。

    寶潔前CEO雷富禮不久前就指出,寶潔在中國市場陷入被動局面的原因就在于管理層都認為這是一群“節儉的中產階層”。

    而來自美國智庫“需求研究所”及“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的一份報告卻釋放出相反的論調,指出對中國過于樂觀的消費預測誤導了跨國企業,中國中產階層的規模和消費能力都可能被高估了。

    這正是跨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囧境”。其所謂的目標市場“中產階層”的規模在逐年擴大,但這些企業卻接連失守,甚至潰敗退出。

    畫餅難充饑:臆想中的中產消費者

    “我不是中產階層,我是屌絲階層。”李凡(化名)這樣描述自己。

    到底哪些才是中國的“中產階層”?事實上,這種認知模糊不僅來自于“李凡們”,各大機構的研究報告同樣莫衷一是。

    瑞信在其一份備受爭議的報告中指出,中國的中產階層人數已達到1.09億,為全球之冠。它所指的是那些擁有5萬至50萬美元財富的人群。

    如果說這份報告讓很多人感覺“被中產”,那么益普索金融服務團隊的調查則顯示,中國大陸自認是中產的受訪者,平均家庭月收入達到了45202元。

    不論是按照上述哪一個標準,李凡都應該位于“中產”之列,但李凡的“自我否定”恰恰反映了跨國企業在中國市場所遭遇的一個尷尬:

    他們所定位的“中產”并不一定是真正愿意為其產品買單的人。

    比如,李凡會不惜高價購買舒適的家居用品,但卻認為價值千元的仿寶石類首飾非常“不值”——后者在二三線城市則被熱烈追捧;或者她會花幾千元去購置一口鍋,但是卻對一些品牌的打折力度斤斤計較,認為“性價比”不高。

    正如全球咨詢公司TNS北京公司總經理尚直虎所說:“即便只是從收入維度來說,這個群體都無法一概而論。”

    因此,企業不能去關注一個籠統的群體概念,而應該從行業角度去建立屬于自己的“中產”畫像,由此才能知道這個龐大的群體究竟是不是一個真實的機會,對其針對性的價格和價值匹配又該如何建立。

    與此同時,這個群體也在不斷地發生快速遷移。

    波士頓咨詢董事經理郭又綺就指出,最近2~3年,跨國企業的主要客群——中產階層的結構有一個很大的改變,以前的峰值是每月可支配收入5000~8000元的被稱為新興中產的群體,而如今這個峰值已經慢慢遷移至上層中產——12000~22000元可支配收入的群體,而這兩類人群的消費特點和關注點全然不同。

    “這也就意味著跨國企業所依賴的人口紅利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2013~2015年,一些跨國企業在華業績都步入下滑軌道,就是因為沒有能快速應對消費升級的趨勢。”

    多面“畫像”:不再是單一的消費者

    如果說中產階層的整體消費變遷已經讓企業措手不及的話,那么想要找到屬于自己的消費者就更加難上加難。

    中糧我買網在線營銷部總監趙曉明坦陳:精確定位“目標客群”是目前市場營銷面臨的最大問題。

    “以前推廣只是幾大門戶網站,只要預算充足,就沒什么問題,現在是碎片化的渠道,挑選的邏輯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同時,選擇媒介還不是最難的,選擇什么樣的溝通方式,什么樣的溝通內容等因素都影響了最終的傳播效果。”

    TNS《數字化時代生活》研究報告中就顯示,中國消費者是最聰明的購物者群體,他們當中近九成人在購物前會先進行某種形式的研究,不僅僅針對高價值商品,如汽車、節假日、金融服務產品,還包括日常必需品,如沐浴露、化妝品、寵物食品等。

    在數字化的時代,品牌離消費者的距離是更近了,但是對后者的掌控力卻越來越小。

    在如今線上線下的環境中,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觸點增加了,但如果處理不當,也就意味著“流失點”會越來越多。

    應變乏力:傳統“藥方”失靈

    如今,面對一個龐大而又看似變幻莫測的中產群體,跨國企業一直沿用的規模化打法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市場的“碎片化”讓基于規模化思維的商業打法“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市場營銷即是一例:大企業會采用高覆蓋的傳播策略,盡管可以接觸到更多的人群,但是有效的轉化率卻很低;而一些設計師品牌則采取“輕型營銷”的方式,通過一些調性契合的俱樂部等進行小眾推廣。

    盡管條條大路通羅馬,但速度卻有快慢之別,就像一位營銷業內人士所說的,在如今瞬息萬變的市場,如果不能緊跟消費者隨時而變,那么企業就會陷入危機。

    上述美國智庫的報告中就指出,跨國企業與本土競爭對手相比已經處于不利地位,至少在快速變化的消費品行業是如此。

    數據顯示,僅有23%的跨國消費品企業在中國保持盈利;47%處于盈虧平衡狀態;13%的企業表示需要5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內才能實現盈利。

    洗衣液即是一例,由于寶潔、聯合利華等跨國企業在中國市場遲遲沒有推出洗衣液。盡管這些產品已經在歐美風行,從而將市場的領先地位拱手相讓給藍月亮和立白等本土品牌。

    “規模和效率的兩難是大企業的通病。”某跨國企業中國區職業經理人表示,一方面,流程化的組織運作使得個人、區域缺乏創新自主性,新產品落地要經歷一個漫長的周期;另一方面,長期的慣性作業使得身處其中的人模式固化,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都把“規避風險”而不是創新作為第一目標。

    “盡管最大的老板可能還有著‘消費者第一’的商業信條,但下面的人卻只是想辦法去取悅老板,而不是真正去傾聽消費者。”

    來源:中國經營報

    作者:梁宵

    統籌:劉曉紅

    編輯:閆太然

    視覺:陳曉月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4242.html

    (0)
    上一篇 2015年12月15日 23:15
    下一篇 2015年12月16日 14:33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