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貨:12萬噸白蝦、60萬噸牛肉
年初,新冠疫情在國內爆發,進口供應鏈陷入了將近兩個月的低谷期。
“那段時間基本上沒有出貨,都壓在冷庫了。”國內某主營肉類供應鏈的外貿負責人李林說道,“當時還沒有復工復產,港口運輸不通暢,港口冷庫爆滿,沒有地方入庫。因此,報關延誤,貨品積壓。”
壓貨的同時,港口費用驟增。
“多停留一天,一個集裝箱港口費用1000多元,多的時候我們公司積壓了500多個集裝箱,一天的成本就增加了大幾十萬。”一位業內人士告訴內參君。
“上游壓貨,下游缺貨。一般春節期間餐飲商家消耗量大,節后都會進行補倉。今年過節因為疫情影響,消耗銳減,但一些餐飲門店節后補倉的規律也是照舊進行。”李林說道。
故此,引發了一波短暫的漲價潮。“海外供應商也對后期中國市場保持信心,借助這波小行情,價格開始回升。”李林說道。
此時的巴西,因為中國的進口,穩住了牛肉的產量。據Agrifatto數據,沒有獲批向中國進口的工廠,4月份的屠宰量環比下降了42%,而那些獲批了向中國進口的工廠,4月份的屠宰量只下滑了8%。
在巴西本地,由于此前犢牛的宰殺量偏高,也進一步誘發了價格的上漲。不止巴西,隨著海外疫情爆發,全球多地供應鏈產量、產能在下降,也導致了生產成本的提高。
三月中旬,這波毫無支撐的漲價潮很快落下來了,價格一路下跌。
“但我們低估了國內疫情對消費的影響。目前看消費仍然在緩慢恢復,速度遠遠趕不上持續到港貨物的速度,導致庫存越積越多。有行業機構推測全國牛肉的庫存約60-70萬噸。”
李林提到,“行情下行情況下,國內進口商手中的貨如果沒有及時流通起來,其自身的資金壓力非常大。有些公司在特別需要資金的時候,只能低價出貨,造成了市場的進一步混亂。”
海鮮比肉類充滿了更多不確定性。
“凍品海鮮的積貨從去年就屯下了”。進口海鮮供應商秦風告訴內參君,根據他們的市場統計,目前國內大概屯著5-6千個集裝箱,算下來有12-13萬噸凍品白蝦。
去庫存:狂降價、做電商
在國內消費逐步復蘇的三、四月份,進口供應商們正在集體去庫存。
去庫存有兩個方法:一是價格讓利;二是開辟新的銷售渠道。
凍品白蝦的價格下跌尤為明顯。“2月份開始,價格一跌再跌,銷量也明顯下滑。”秦風說。
“凍蝦八成以上是供給餐館,餐飲業不恢復,還會一直跌。”秦風說:“我了解的情況是,在電商平臺賣的銷量都不好。”
雖然凍品白蝦有兩年的保質期,但供應商們也經不住冷庫龐大的租金壓力。“怎么做都是虧。”因為大部分進口商都是以預付款和首付款的形式購買產品,現在不得不套現付尾款。
專注魚類的首育供應鏈同樣在春節前備下了大量的巴沙魚,清庫存成為了年后的主要任務。一方面,面向原來的B端企業給出九折的優惠,另一方面首育供應鏈從今年2月開始試水新零售業務,面向C端推出飛魚客品牌。
“在春節的時候,我們估計疫情不是短期的行為,在二月初,我們就開始啟動設計,上線產品。2月份很多工廠停工,真正上線的時間3月底。”飛魚客品牌負責人段徳超說道。
4月中旬左右,首育供應鏈的庫存已經清得差不多,流通速度也逐漸趨向正常。不過疫情也讓段徳超意識到做好C端的重要性,不僅是拓寬了銷售渠道,也有利于做好品牌化。
此后,首育供應鏈決定持續發力C端。為了繼續推廣品牌,飛魚客在618做足了折扣,以成本價出售。段徳超告訴內參君,618共賣出去50多萬件產品。
北京泓睿旗下品牌帕爾司也是走了這一條路。由于帕爾司從2017年就開始布局C端的零售業務,在1月底武漢爆發疫情后很快就反應了過來。
“加工類、餐廳的客戶需求減少,但C端消費需求上漲。當時消費者購買商品的渠道變窄了,集中到了商超和電商,再加上這兩個渠道的供應商并不多,當時工廠停產,其他供應商需要反應時間,所以我們占領了一個先機。二三月份商超的銷售額上漲比較多。這段時間,單京東這個電商平臺,跟去年同期對比銷售額增長了4-5倍。618期間,帕爾司在京東平臺的豬肉銷量第一。”
即便如此,C端的營業額與B端相比還是九牛一毛。不過在王磊看來,“單獨討論C端沒有多大意義。它帶來了品牌影響力,提升了公司的綜合實力,提高了品牌的邊際效應。合作的海外供應商對于我們自建品牌這件事還是比較認可的。”
而肉類價格的變動已經體現在C端。一位進口牛肉消費者告訴內參君,前兩天她在淘寶下單購買了6片150g的新西蘭原切牛排才198元,以前購買同樣的產品,最便宜一片也要50元左右。
疫情反復,
“最壞的情況是停止采購”
在全球各地,疫情反復出現的情況已經是常態。近期北京新發地再次出現疫情,新發地、京深等市場被封,一夜之間三文魚全部下架。
但凡涉及海鮮的菜單都受到了影響。段徳超表示,其合作的餐廳近期對巴沙魚的需求量下降了30%,主要原因還是消費者不買單。
在C端,今年618的海鮮銷售也受到波及。找魚網創始人姚伯達告訴內參君,今年京東618從6月1日就開始了,顧客從這天就陸陸續續下單訂貨。而6月中旬北京的疫情爆發后,“退單率比較高”。根據姚伯達介紹,他們有將近70%的產品是進口水產。
近期,德國肉聯廠發生聚集性感染,此前美國的泰森、史密斯菲爾德和JBS USA等肉類加工廠也出現了新冠疫情感染者,國內消費者對進口肉類的購買也更加謹慎。
由于北京新發地疫情也對當下的市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海關也加強了對進口凍鮮類動物蛋白的檢疫,對于后期市場走勢也未可知。
李林說:“我們正在收緊前端的采購,基于今年的消費預測,我們的貿易策略是清庫存,快速流通。同時也會更加有針對性,如充分利用好工廠的市場優勢,不斷和終端客戶合作開發新產品。”
秦風想到最壞的情況,甚至是今年停止進貨。“下半年價格很難上漲,我們只希望不要再跌了。”
疫情帶來行業洗牌,
進口食材仍在上坡
對于進口供應商來說,受疫情波及的海外供應鏈并非最大的不確定性。國內消費市場持續低迷、反復無常,才讓他們倍感擔憂。
整體來看,國內進口供應鏈的來源仍然有保障。歐洲、澳洲等地的主產國疫情控制能力相對較強,且出口肉類、水產等在當地屬于民生行業,當地會對其維持在一定的穩定狀態。
短期內,國內對進口食材的需求下降。但從近幾年的數據可以看到,中國市場仍然在持續增長中。
1)進口牛肉
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的數據,中國牛肉進口量265萬噸(包含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牛肉進口量)。從全球的數據來看,中國牛肉消費占25%,而牛肉產量只占到11%,算得上是一個牛肉進口大國。
2)進口豬肉
2019年非洲豬瘟導致中國生豬產能深度下調,自中國非洲豬瘟爆發,生豬存欄量減少1.59億頭,較2018年8月減少49%。
國內產量下降的同時,進口豬肉增加。根據USDA數據,2019年歐盟冷凍豬肉出口中國數量同比增加78.1%。根據中國海關統計,2019年進口冷凍豬肉308.24萬噸。
3)進口海鮮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水海產品進口數量達444萬噸,同比增長30.59%,進口金額達158.37億美元,同比增長31.83%。
從長遠來看,進口食材其實還在走一條上坡路。而疫情讓這個行業進行了大洗牌,一部分企業遺憾離場,另一部分強者會更強。
而走私企業被抑制,對行業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因為海關管得更嚴了,那些走私的進口商停擺。走私的進口食材成本更低,但因為缺少檢測環節,產品質量無法保證。以前可能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現在行業更加規范了。”段徳超說。
而品牌化、加工本地化的趨勢在疫情期間也更加凸顯。那些更早行動起來的供應商,也具備更強的抗風險能力。對于供應商們來說,還是需要布局線上、C端渠道,做好兩手準備。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李林、秦風為化名)
《連夜做檢測!北京餐飲的戰時狀態》
《“辛苦不怕,就怕疫情反復”:老板親自炒菜,懷孕老板娘頂一個半服務員……》
《“聽到新發地渾身哆嗦!” 疫情反彈,北京餐飲遭遇突然一擊》
《降價潮已波及火鍋界!(平價火鍋走強)》
《誰會是燒烤界的海底撈?》
《人民要吃螺獅粉,五菱:我來造!》
《降價開始!餐飲潮水方向已變》
《今年賣小龍蝦比開個面館還難……》
《雕爺牛腩被投資人告上法庭:團隊分崩、現金斷流、無力回天……》
真真 18037518262(同微信)
栗軍 13718277715(同微信)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51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