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現在干餐飲賺錢這么難?

    據說現在寫文章不用數據會顯得不太專業哦~~

    先來看張2010-2015年的餐飲業收入匯總表

    [數據來源:中烹協,下同]

    [圖表可點開/橫屏看大圖,下同]

    把整個餐飲業收入帶入GDP的占比得到下圖

    尤其是2015年,看上去讓人喜大普奔么?

    那如果按年增長10%、20%、30%來推算下,看看未來10年會怎樣?

    啊呀,我的天哪~

    按30%成長率、到2025年,整體餐飲業規模可是99041億、接近10萬億哦~

    10萬億,能買多少辣條吶~~

    10萬億里,只要占到0.1%的市場份額,就是100個億啊~~~

    都100個億了,喝酸奶再也不用舔瓶蓋、吃麻辣燙可以多點幾串肉了…

    但。。。。。。。。。。是。。。。。。。。。。。且。。。。。。。。。。。慢。。。。。。。。。。。。。。。。

    為啥90%以上的連鎖餐飲,都進入了負增長涅?

    拿帝都魔都舉例

    稍稍解釋一下下:

    把地區總收入除以所有餐廳數量(此處忽略開店的先后日期),得到的平均值。

    單店單日做到2014年北京1883、上海2441已經不賺錢了,再落到2015年北京的1344、上海的1612,那是鐵定虧死了。

    再看增長率↓

    要把這-28.6%、-34%當成您買的股票,可不桑心欲絕嚒~

    還有小伙伴會問,不是鋪天蓋地地說O2O增長率蹭蹭蹭地往上竄么?

    那俺問個問題:

    O2O是增量市場,還是存量市場?

    O2O平臺的業務量,是本來沒有的新增業務,還是從門店里引流出的業務?

    難道說本來一天三頓,變成了一天四頓、一天五頓?

    這個和把鋼镚兒從左邊褲兜挪到右邊褲兜有啥區別涅?

    用Apple Pay給智商充下值吧!

    難道看不出來,這些所謂的O2O的增量新聞,絕大多數都是O2O平臺通過媒體發布的公、關、稿、嘛…

    再提個數據:2015年餐飲O2O的1400億

    有沒有想過,這1400億在32310億里,有沒有可能是被O2O平臺和商家重復計入了?

    假設是重復計入,32310-1400=30910,增長率也就在10.9%

    齊王問扁鵲:哈嘍哥們,近期看總你哭喪著臉吶,咋回事兒涅?

    扁鵲答:回哥們,現在滿大街都是大夫,一條街10間鋪子7家診所,看來這行不好混了~~

    體育老師教過:

    分母越大,分數值越小。

    整體收入是增加了,但架不住這么多店

    一個和尚挑水吃

    兩個和尚抬水吃

    三萬個和尚….是要集體渴死吶~~

    這些個數據特別想讓計劃進入紅海的創業新手看看,到底還有沒有插針的地兒~~

    每天營業收入就這些,干個毛線吶~不虧死你才怪吶~

    數據表明,現在餐飲業正進入四個更多:

    1、更多的新進

    2、更多的虧損

    3、更多的出局

    4、更慢的增量

    干餐飲不難,只是:賺錢難~~

    以上種種數據背后的信息,代表中國餐飲業開始進入了成熟整合期

    也就是說,未來幾年的增長率,不會是30%,不會是20%,基本也就是在10%左右。

    以此類推,2020年的總量約為5萬億,2025年的總量約為8萬億。

    那這多出來的2萬億、5萬億到底在哪兒呢?

    中餐、快餐、火鍋,是中國餐飲業最大的三塊品類市場,三者之和超過70%。

    中餐,伴隨著租金、人工、食材等綜合成本的上升,正在往小面積、高翻臺的快時尚轉型進化。

    快餐,因為受到O2O平臺的降維打擊,大幅縮水,好比一條河流,有人在上游插了根管道,下游自然流量下降了。

    最后剩下的是火鍋,這個和品類基因有關。

    火鍋在基本認知里,幾乎等同于一道菜。

    前幾周肯德基在拉薩開出了第一家店,而黃記煌作為另類火鍋早在N年前,就成為中國第一個在所有省會級城市開店并實現盈利的餐飲品牌。

    除了商業模式,最關鍵的是品類認知

    中餐已經從最初的八大菜系里,出現了更多的細分品類的黑馬。

    比如:云海肴云南菜,短短5年,已經成為云南菜系的第一品牌。

    還有更多的細分黑馬會出現么?

    在快餐領域,中式米飯快餐華北有和合谷、華南有真功夫、中部市場有鄉村基(還裂變出來個大米先生),華東還有老鄉雞、老娘舅等地區品牌,再加上一些新生黑馬如72街,都在走快餐的細分市場。

    有個說法是:中國餐飲業的火鍋市場,能夠容下6家麥當勞

    2014年,曾經預測火鍋市場會有兩匹細分的品類黑馬,一個是潮汕牛肉火鍋,一個是海鮮火鍋。

    這些,已經得到市場的驗證。

    火鍋,還有更多的細分市場的機會。

    近一年,火鍋外賣已經有好多家都拿了投資哦~

    新的品類市場,從單品品項開始,從邊緣產品開始。

    全國重慶小面掐指一算不下百萬家。

    上月廣州的遇見小面獲得山西面食第一品牌九毛九和IDG的投資,很有可能有機會成為小面品類的領頭羊;

    深圳的好色派沙拉,幾個月就融資2輪,跟帝都的搖滾沙拉,都是同一品類:主食沙拉,也是一種新品類。

    看到這么多小伙伴絞盡腦汁夜不成寐,送上個價值過億的新品類吧

    三個字:瑜伽餐

    不多說了,看明白的可以開干了。

    商道酬創。

    創新品類的市場,有更大機會。

    齊王問扁鵲:哈嘍哥們,好久不見啦,近期在忙活啥涅?

    扁鵲答:回哥們,我發現這段時間那些市面上的診所開始細分業務了,從男性專科、到不孕不育、到修雞眼、到SPA…我不正多跑跑市場學習么?

    不要去碰大而全,而是要追求一針捅破天

    — 獵豹/傅盛

    增量市場2-5萬億的機會:

    第一個,在細分市場。

    第二個,在新品類市場。

    餐飲老板,在日常安排里少不了的有三件事兒:

    1、市場考察

    2、各地上課

    3、其他學習

    三個綜合一起看,就是倆字兒:學習。

    有哥們發我一圖

    看完后我可有點兒蒙圈兒了:

    產品呢?核心產品呢?產品結構呢?產品系統呢?

    餐飲業品牌系統里,產品,難道不是原點?!

    一棟樓,最基礎的幾塊磚不砌穩,越往上堆,不是倒得越快么?

    難怪這么多餐飲企業,到處學習,終于把自個兒學掛了。

    這圖背后的邏輯,不就是麥肯系統么?

    麥肯系統的核心不是產品、是運營吶,親!

    倆品牌運營系統大同小異,跟著肯德基要學開發,跟著麥當勞要學品牌吶~~

    再用一分鐘問下自己:

    所學的系統,究竟是已經固化的“死”系統,還是不斷進化與時俱進的“活”系統?

    齊王問扁鵲:哈嘍,哥們,聽說你有倆兄長也是做醫生?他們醫術如何?

    扁鵲答:回哥們,他們醫術可是杠杠的,比俺厲害多了。

    齊王:咦,那他倆咋木有能夠成為網紅呢?

    扁鵲答:是醬紫滴。

    俺二哥扁豆,是在病人有小病的時候,就幫人治好了;

    俺大哥扁擔,是在病人還沒病的時候,就幫人調理了。

    俺之所以是網紅,不過是幫人看大病容易被傳播而已,所以成了網紅。

    若論醫術,俺的兩位兄長,分分鐘能把俺碾壓成渣…

    話說現在餐飲業…

    一群沒開過餐廳的人在教人開餐廳

    一群沒干過餐飲的在教人做餐飲

    一群20年前管理70后的職業經理人在教老板管理90后…

    不得不說:貴、圈、兒、真、亂!

    今天的內容可以總結為這幾句:

    方法不對、越干越累!

    方向不對、全部白費!

    決定你是誰的,不是你的天賦,而是你的選擇。

    We are our choices.

    — 亞馬遜/貝索斯

    有看了難受的就對了,知道難受就有機會。

    朋友圈自個兒存一下,沒事兒拿出來多看看唄。

    我經常在想,我們真的生活在一個膚淺的時代。

    膚淺是什么意思呢?膚淺就是“表面化”。

    如果你在咖啡廳里面點了一杯拿鐵,但每次都只是把上面的奶沫給吃了,下面的咖啡沒動,是不是很奇怪?

    但我們大多數人可能每天都在做著類似這樣的事。

    —知乎/采銅

    下周一7:00見

    嗯哼~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天財商龍智慧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63806.html

    (0)
    上一篇 2016年3月21日 07:58
    下一篇 2016年3月21日 10:2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