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貝
來源|火鍋餐見(ID:hgcj6666)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疫情至今,原本不太適合做外賣的火鍋,被各大品牌做得風生水起。
但也有很多中小商家,看著別人每天上千單的訂單,干著急卻沒主意。
到底要不要做外賣?匆忙上馬合適嗎?從零開始怎么做?
《火鍋餐見》聯合餐盈動力創始人兼CEO凈海鷹,結合當前困境,做了一次線上分享,專門為大家解答這些問題。
外賣毛利為負,還要不要做?
受疫情影響,不少餐飲商家開通外賣平臺,餓了么平臺也很給力的對部分商家減免傭金,對未開通外賣的商家,推出極速上線功能,商家申請最快一日內就可通過。
但有了這些優勢政策支撐,商家就應該義無反顧開通外賣嗎?
還有不少商家覺得,外賣不掙錢,拋去平臺抽點、補貼費、包裝費等一堆費用,當下做外賣,“無接觸”的防疫成本也非常高,算下來還賠錢,索性就不去費這勁兒。
事實上,商家是否能做外賣,賺與賠,不單單是看毛利,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算法:邊際貢獻。
邊際貢獻公式圖
毛利的算法我們都知道,邊際貢獻怎么理解呢?
譬如一家餐飲門店,一個月銷售收入5w,房租、人工等固定成本3W,食材、水電、包裝等變動成本3W。那么這家門店毛利為-1W,邊際貢獻為2W。
如果這家餐飲店閉店不做生意,每個月賠掉3W的固定成本,如果開店做生意,邊際貢獻的2W可以貼補到固定成本帶來的損失上,則每個月虧損的是1W。(數據僅為案例說明)
如果想做外賣,那就不要一味的盯著毛利不放,特殊時期,如果邊際貢獻為正,毛利為負,還是可以彌補固定成本的部分損失。
邊際貢獻與變動成本、固定成本關系圖
疫情期間,餐飲商家要面對的不止是安全送餐的問題,“無接觸”的需求幾乎覆蓋了經營的每個方面。
一般情況下,外賣業務鏈條包含用戶、商家、平臺、配送,這4大元素環環相扣,服務必不可少。
可受疫情影響,這4大元素倘若想形成一個生態閉環,相較于傳統的“有接觸”服務,“無接觸”服務就很有必要了。
詳細看下圖,如果這個業務鏈條商家有能力打通,并且能做到安全,說明當下自己有能力去開通外賣。
外賣的業務鏈條
外賣前,先做好定位
早在2月10日,巴奴官方微信就推出外送服務,首先在鄭州、邯鄲兩個城市試運行。
眾所周知,巴奴一直傾向于堂食業務,之所以上線外送服務,巴奴方面表示是自救措施之一,處于探索嘗試階段,是否作為永久性的業務板塊,還需要看疫情的具體影響。
巴奴在外賣模式上的試水可以說相當理性。作為有實體店的餐企,開通外賣前,先把自己的定位摸清,然后先搞“小試水”,杜絕“大躍進”,既不完全依賴線上,又做到了部分線下轉線上。
那么餐飲商家如果想開通外賣,在定位上要做好3個心理準備:
第一,是低利潤率。影響利潤低的因素有三,食材成本之外的邊際成本;平臺和配送商的參與;競爭產生的營銷支出。
第二,不可或缺。外賣擠占部分堂食銷售,市場體量空間巨大,上外賣商家要想清楚,你提供的產品是否具有不可或缺性?就是把自己的外賣產品有一個差異化定位。
第三,邊際收益。就是效率問題,商家應充分利用生產能力提升門店利潤。不可過度依賴外賣,外賣只是補充,堅持提升堂食銷售是核心要點。
外賣上線后,運營“三部曲”
雖然疫情期,平臺有扶持政策,但對新手商家,想要把外賣做起來,其背后要完成“三部曲”。
基礎篇:線上門店搭建,事無巨細
商家入駐外賣平臺第一步就是要搭建店鋪,好比給你一個空房間,怎么裝修,擺放什么,用多少錢等都要事無巨細。
產品上下架、裝修等操作層面的都還好說,涉及到定價、引流產品、爆品等,則需要下一番功夫,結合市場、對比競爭對手去仔細研究。
譬如巴奴外賣店鋪,除了店名、配送時間、優惠券、產品分類、熱賣、暢銷、人氣單品等信息,還很細心的在店鋪首頁廣告位展示“外賣安心卡”。
店鋪搭建看似簡單,可外賣平臺上可供用戶選擇的品類、商家太多太多了,隨便一個關鍵詞“火鍋”搜一下,那便有幾十家、上百家,顧客只能通過外賣店鋪來了解,所以外賣店鋪的搭建很瑣碎,也很重要。
巴奴美團店鋪展示
營銷篇:酒香也怕巷子深
餐飲新零售時代,是一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單一的把外賣店鋪搭建好放到那兒,再好也難讓人發現。
那么店鋪管理者就要開始策劃一系列的營銷,簡而言之就是做廣告、造流量,可以是一場熱點借勢,也可以是一場整合營銷。
先說一個營銷上的經典案例:在飲品界隱藏了很多年都沒火的7分甜,打破傳統,將楊枝甘露裝入杯中,因“杯裝甜品開創者”而一舉成名。
他們一直都有賣楊枝甘露,只是將傳統甜品進行改良,將甜品杯裝作為造勢點進行了營銷。7分甜創始人謝煥城說“如果不是甜品杯裝化,7分甜根本沒有生存的空間。”
那么放到外賣店鋪上,是一樣的道理,雖然整合營銷不好做,但一定要有營銷做,做好營銷。譬如充分利用外賣平臺的營銷插件:折扣、滿減、滿送、套餐價等等,通過店鋪流動信息、海報圖互動、朋友圈宣傳等擴大營銷范圍。
某平臺營銷插件示例
攻心篇:塑造品牌個性,占領消費心智
產品是生產出來的,品牌是塑造出來的,文化是沉淀出來的。外賣店鋪產品再好,銷量再高,人氣再大,那也就是個“賣產品的”。唯有打造店鋪的品牌和文化,才能做到口口相傳,生生不息。
呷哺呷哺就在品牌的塑造上,充分的人格化,一人一鍋,這不單單是形態上的表現,更是對在城市打拼的人們心靈的一種慰藉。呷哺呷哺在2014年上市時,就有媒體人說:“這一天,中國人的孤獨感上市了。”
通過外賣來滲透文化,福狀元粥就表現的很好。當大部分商家在公告欄宣傳各種活動時,福狀元在默默的滲透他們的文化:“用心服務讓顧客滿意101%”的服務理念、以“聚五谷雜糧精華,送八方食客健康”的經營理念。
福狀元公告展示
通過對餐飲店是否要做外賣—外賣生態鏈—外賣定位—外賣上線運作4大緯度的梳理,我們對外賣始末有了一個基礎的了解。
有市場就有競爭,不管您已經在外賣市場中拼殺,還是已經布局了外賣市場,能夠在市場中拓展增量,這才是關鍵。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軍師,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7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