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外賣江湖

    點擊上方FBIF食品飲料創新,關注公眾號

    來源:燃財經(ID:rancaijing)
    作者:蘇琦
    編輯:魏佳

    國內經常點外賣的朋友們可能想不到,在美國點外賣真的太難了,難到他們自己都在網上瘋狂吐槽。
    美國人在B站上吐槽外賣難點。視頻截圖
    一是貴,在美國點外賣不僅要配送費、服務費還要小費,加起來的價格夠再點一頓肉吃;二是等待時間長,在美國這種地廣人稀的國家,一頓外賣的配送時間經常是一小時起。
    不過,在美國做外賣生意的公司卻不少,主要包括GrubHub、Uber Eats、DoorDash、Postmates四大巨頭。其中,GrubHub是美國外賣行業最早的上市公司,Postmates則是外賣行業獨角獸,被稱為“美國版餓了么”。
    最近,外媒報道稱Postmates將于今年9月上市,其在今年2月就已經悄悄提交了上市申請,最新估值24億美元。
    就在前幾天,“大空頭”Jim Chanos稱他正在做空GrubHub,他表示,這家外賣公司幾乎每筆訂單都沒有盈利,這個行業沒有利潤可言。隨即,GrubHub股價應聲下跌6%,相比最高點已經跌去一半還多。
    接二連三的消息讓大眾對于美國外賣市場充滿好奇。在美國,外賣是門好生意嗎?和中國相比,又有哪些不同?

    01

    中美外賣巨頭數據差距懸殊

    在沒有看數據之前,你可能很難對美國的外賣市場有一個直觀的概念。
    我們先來看看最近傳出上市消息的Postmates。這是一家成立于2011年的公司,起初只圍繞曼哈頓區10個街區提供1小時的按需配送服務,目前已經覆蓋3500個城市。2013年5月,它完成500萬美元A輪融資,最新披露的一輪融資是在2019年9月,達2.25億美元。目前,其估值達24億美元。
    關于Postmates的營收狀況,之前有媒體報道在2018年將創造4億美元的營收,銷售的食品總額估計為12億美元。在2018年9月時,有消息稱,公司表示在90%的市場中都實現了盈利。但是,Postmates官方并未對外正式披露營收和盈利情況。
    再來看看GrubHub,它成立于2004年,并于2014年在美國上市,目前市值51.5億美元。相比之下,美團成立于2010年,于2018年在香港上市,市值約合588億美元。
    8月6日,Grubhub公布2019年Q2財報,歸屬于普通股東凈利潤為125.20萬美元,同比下降95.84%;營業收入為3.25億美元,同比上漲35.59%。
    Grubhub稱,公司Q2在活躍用戶數量、每日平均訂單量和食品總銷售額方面均取得了增長,對應的數據分別是2028.8萬、48.89萬單、14.59億美元。作為對比,今年7月美團宣布日訂單數量已突破3000萬單。
    收入雖然上漲,但公司也存在負債。從財報可以看出,Grubhub在今年上半年的長期負債合計為64萬美元。此外,部分收入增加是由于收購結果的影響。
    再來對比一下美團2019年Q2財報,營收227.03億元,同比增長50.6%,餐飲外賣的毛利率達到22.3%,且第二季度經調整凈利潤14.92億元,首次實現整體盈利。

    制圖 / 燃財經
    在運營數據方面,從2018年6月30日到2019年同期,期內12個月,美團平臺上的交易用戶數達到4.23億,活躍商家數達到590萬,每位用戶平均年交易筆數上升至25.5筆。光是第二季度,通過美團下單的外賣數達20.85億筆。
    第二季度,美團外賣128億的營收為美團總營收貢獻了56.6%的份額,不過,騎手成本的投入也居高不下,以至于外賣在總銷售成本占到了67.6%的大頭。
    與之相比,美國外賣巨頭Grubhub最開始只是一個撮合商家和用戶的平臺,由商家自行配送。雖然Grubhub之后也推出了配送服務,但在中小型城市仍然采取這個舊模式,省去一大筆成本。
    美團的餐飲外賣業務2019Q2數據
    與美團相比,GrubHub就不那么幸運了。今年,許多美股隨著大盤復蘇而大幅上漲,GrubHub不升反降,如今的股價已經跌去一半有余。
    中國的外賣市場發展得如火如荼,但在美國不太樂觀。有數據稱,中國外賣行業的滲透率為6.1%,線上化率為74%;美國的外賣滲透率為12.5%,線上化率僅為6%,這也解釋了上述數據差距如此懸殊的原因。

    02

    美國外賣行業四分天下
    GrubHub作為美國最先上市的外賣企業,發展得并不如意。其實在美國,現在已經是四分天下的局面,GrubHub甚至有被后來者趕超的趨勢。
    這四巨頭的來歷各不相同,GrubHub是專職做外賣業務,Doordash和Postmates是做快遞出身,半路殺入外賣,Uber Eats則是網約車巨頭Uber推出的外賣服務。
    除去已上市的GrubHub和Uber Eats,筆者整理了另外兩家的融資數據。
    DoorDash和Postmates融資歷程
    根據Second Measure最新數據,今年7月,DoorDash占據36.5%的市場,位列第一,而GrubHub緊跟其后拿下33.3%的市場。
    從圖上可以看出,全美國范圍內增長速度最快的是Uber Eats,其市場份額增加到12.8%,位列第三。一直聲稱要IPO的Postmates暫時排在最后,享有11.5%的份額。
    2019年7月,美國外賣App銷售額數據
    這四家公司也都有自己的“地盤”。
    GrubHub在東北部如紐約、波士頓和費城最受歡迎,銷售額最高的紐約達到72%,依舊保持著行業的龍頭地位,但是與其他各家的差距正在逐漸減小。
    DoorDash則是憑借其平臺上大量可供選擇的餐廳,在南部德州的達拉斯和休斯頓遙遙領先,均超過60%。Postmates占據了西部加利福尼亞州的洛杉磯40%的銷售份額,Uber Eats則在東南部的邁阿密和亞特蘭大一家獨大。
    2019年7月
    美國外賣App在各主要城市的市場份額
    目前來看,大城市已大都被瓜分完畢,美國外賣市場的戰爭正轉移至下沉市場,這一趨勢和國內相似。一方面在這個市場,披薩和中餐仍然是唯一的外賣選擇;另一方面,這些地方成本更低。
    在國內美團和餓了么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美國外賣巨頭也開始發起價格戰,大家先后開始轉向訂閱模式。
    2016年,Postmates率先推出會員制度(每月9.99美元),一旦購買,就可以免去訂餐的送貨費用,目前已有16%的用戶成為了會員。這項業務已經成為公司利潤穩定增長的原因之一。
    DoorDash在2018年也推出訂閱模式服務(每月9.99美元),只要每單訂單在15美元以上,就可以享受不限次數的免費送餐服務。不到一年,吸引了9%的客戶成為會員。
    Uber則在今年7月開始測試訂閱模式——結合打車、Uber Eats、自行車和滑板車的月訂閱通票服務(每月24.99美元)。在試點階段,每個版本包括每次打車的固定折扣,Uber Eats免費配送和免費使用JUMP(自行車和滑板車)。
    訂閱模式究竟是花錢買用戶還是一個可以長期獲利的商業模式?北美華人即時配送平臺Gesoo的CEO孫鄰家對筆者表示,會員在美國已經有很強的用戶認可度,但真正能留住消費者的還是產品和服務,否則會員制很容易引發行業的價格戰,需要綜合考量。
    從數據可以看出,現在幾乎沒有一家外賣公司通過會員實現盈利,公司的目的更多是捆住用戶,然后增加復購率。
    當然,和國內的用戶一樣,如今的食客很少有人只用一款同類App了。其中用戶重合度最高的是GrubHub和Caviar,達到41%。
    2019年7月,美國外賣App消費者重合率
    有趣的是,今年8月,有媒體稱,為了擴大在城市中心的業務,DoorDash已經同意以4.1億美元收購Caviar。由此可見,美國的外賣行業格局可能將在下半年發生洗牌。

    03

    美國一直有“做不好O2O”的基因
    在美國做外賣,是一門“很苦”的生意。
    根據研究公司Statista的數據,美國在線食品配送市場可能會從2018年的近170億美元增長到2023年的超過240億美元。
    即使市場蛋糕還在增長,美國外賣市場至今未出現一家獨大的巨頭,與中國如火如荼的O2O大潮相比,美國的外賣平臺要克服的難題實在太多,這逃不開“美國人做不好O2O”的基因。
    首先,美國市場地廣人稀,總共才3.27億人。除了紐約、曼哈頓這種人口密集的城市,其他城市的餐廳分布基本上不可能達到國內的密度,配送上很難協同。
    加上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人種構成復雜導致了餐飲文化的多樣性。一個平臺要想把所有的餐飲都囊括進來,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要想做成全國性的壟斷式品牌,更是難上加難。
    圖 /視覺中國
    其次,人力成本和配送工具上在中國和美國也有著很大區別。國內很多配送員靠電動車送貨,靈活輕便,而國外都是開車送外賣,還得找停車位、加油,高人力成本和遠距離,使得美國的配送費可能是中國的3-5倍,配送時間也是不忍直視。
    餐廳在運營方式上也有很多不同,孫鄰家對筆者表示,美國的餐廳幾乎沒有專門的人員來運營外賣,外賣只是餐廳的一個附屬品。當外賣跟堂食的訂單發生沖突時,店主會舍棄外賣,也造成了配送效率的低下。
    另外,美國一些州禁止聚苯乙烯泡沫容器,企業需要使用綠色材料來制作包裝盒,有的州不能用塑料吸管,只能用紙吸管,有的州超市就只能花錢買可重復使用的塑料袋等等,也加劇了企業的成本。
    還有一個隱性的高門檻是,美國對從事食品行業的企業要求非常嚴格,不僅牌照難拿,美國還規定不允許生肉從餐廳里流出,像火鍋這種就沒法外賣,因為用戶吃壞了餐廳要賠償,而且罰得很重,一次可能就會罰破產。像國內這種寄生在外賣平臺上的小商家,幾乎沒有出路。
    美國還規定,私廚出品的餐品,不能夠在其他的平臺上進行銷售,只能自己售賣,更不允許其他的第三方平臺來配送。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后入場的選手,開始扎根更細分更垂直的領域,努力做好精細化運營,把原本用來補貼的錢,花在服務和系統搭建上。
    孫鄰家認為,補貼平攤到每個用戶身上,其實是很難感知到的,還不如做好服務。
    除了服務的打磨,一些平臺開始在一些新興事物上進行探索,例如利用無人機送貨,其中比較出名的有2014年成立的Starship,創始人是通訊軟件Skype的創始人。
    但孫鄰家認為,無人機跟外賣行業本身的結合還很淺。無人機配送解決的是人力成本高的問題,但它還面臨很多考驗,比方說能不能上高架、會不會排除路障等。
    除了這些技術問題,它也無法幫商家做一些精細化的運營,這是最本質的問題。這個問題都還沒有解決,無論前端用什么,區別其實沒有那么大。“我用私家車去送餐,足以應付市場。”
    未來三五年,巨頭會持續吞并小的平臺,在線外賣的滲透率會進一步增加,對餐廳的數字化營銷的影響力也會持續增加。隨著整個美國年輕用戶群的消費結構發生變化,外賣需求越來越大,也會催生外賣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題圖來源于視覺中國

    提示:

    *本文經燃財經(ID:rancaijing)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出處。

    *投稿與商務合作,聯系Bobo(微信:fbifmedia1)

    / 更多文章 /

    /FBIF食品微信群/

    讓專業的人聚在一起

    長按識別二維碼,后臺回復“1”加入全球最大食品微信群(7萬+食品人已加入)微信群包括:CEO食品綜合、乳、飲料、素食、酒、咖啡、酸奶、烘焙、茶飲料、啤酒零食、方便面、新零售、功能性食品、特醫食品、調味品、餐飲、代工、營銷、研發、設計、包裝等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1811.html

    (0)
    上一篇 2019年9月27日 22:29
    下一篇 2019年9月28日 07:26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