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人造肉:發展,想象空間,結構性機會,以及在中國的創業投資思考

    點擊上方FBIF食品飲料創新,關注公眾號

    來源:FoodPlusHub (ID:FoodPlusHub)

    作者:袁一鳴Sean

    人造肉可以視為肉類產業的一次自我迭代。在資本加注、品牌涌現、巨頭進場的當下,這個新生領域還遠遠沒有觸及到自己行業想象空間的天花板。

    寫給國內關注人造肉的伙伴:

    作為當下食物科技(Foodtech)中在商業化應用落地最為成熟的領域之一,我在2018年初對人造肉進行了持續的關注。而在今年5月,Beyond Meat的IPO和在二級市場亮眼的表現則把這個賽道推到了大眾市場的關注下——首個交易日股價暴漲163%,創下21世紀以來美國市值2億美元以上公司IPO首日最佳表現,市值一度高達百億美元。

    在Beyond Meat登陸納斯達克后不久,其最大的競爭對手、美國植物基人造肉公司Impossible Foods也宣布完成了高達3億美金的E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淡馬錫、李嘉誠的Horizons Ventures,這也直接把公司的估值抬高到20億美金左右。同月,以色列細胞培養人造肉公司Aleph Farms完成1165萬美金融資,食品巨頭嘉吉參投。

    還是在5月,美國替代蛋白獨角獸公司JUST(前身為Hampton Creek,該公司公開累計融資額已超2億美金)也進入了中國,在中國市場推出了其核心產品——植物基的“人造雞蛋”產品JUST Egg。此外,JUST也在清潔肉(Clean Meat)和培養肉(Cultured Meat)方向進行探索,計劃中的產品包括人造香腸、人造雞胸肉、人造三文魚等。

    6月,“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發布了2019年Q1的財務報告,在激進的業務拓展策略下維持了高速增長——2019年Q1公司凈營收4,020萬美元,同比增長215%。

    上面這些人造肉案例,不僅給該領域的創業公司打了一劑雞血,也讓人造肉這個概念在消費市場和資本市場進一步激起了期待。我也直接關注到,人造肉概念從人造肉創業投資密集的美國和以色列火到了中國。

    那么,在黑科技的外殼下,人造肉到底是怎樣一個產業?其快速發展、獲得資本關注背后的邏輯是什么?這個行業到底有什么想象空間?在中國市場,人造肉是一個好的創業投資方向嗎?

    站在2019年下半年的開端,大眾和媒體對人造肉高度關注已經過去一陣。在這期間,人造肉領域有新的投融資事件,也有泰森等巨頭進場,Beyond Meat的股價也經歷了幾次回調,我也與包括BeyondMeat在內的人造肉領域的代表公司、國內一線投資機構,以及人造肉的消費者進行了討論,對人造肉這一行業有了新的思考。

    在此,我寫下這篇文章,在對行業發展進行剖析、對未來機會進行判斷的同時,也希望以此和國內關注人造肉領域的伙伴一起探討。

    Beyond Meat上市后股價表現

    圖片來源:老虎證券

    1、人造肉到底是怎么“造”出來的?當前人造肉的產品模式有哪些?

    按照產品開發的模式,當下人造肉品牌和產品可以分為植物基(plant-based)人造肉和實驗室細胞培養(cell-based)人造肉,此外,還有一種把植物基人造肉和傳統肉進行混合的做法。

    植物基人造肉很好理解,概念上可以簡單將之與“素食肉”劃等號——以大豆等豆類蛋白作為基礎,并通過加工、調味環節的手段模擬出傳統肉類食品的營養結構、形態和口味體驗。廣義上來看這也是植物替代蛋白在肉類食品品類中的延伸,目前這個領域品牌和產品已經很多,已經上市的Beyond Meat和估值20億美金的Impossible Foods都屬于這個模式。

    實驗室細胞培養人造肉則顯得更加“黑科技”,類似于蔬菜的種植是從現有植株上取下一小部分用于專門的培育,細胞肉則是從一個現有動物身上摘取細胞樣本,將樣本放在專門的培養環境中(如實驗室)培育成人造肉。目前實驗室細胞培養人造肉其實還是一個研究層面的概念,行業定義十分模糊。

    實驗室細胞培養人造肉的產品開發思路

    圖片來源:The Good Food Institute

    雖然行業定義缺失,但實驗室細胞培養人造肉領域的公司卻并不少,且絕大部分是創業公司——根據美國投資數據庫Pitchbook的統計,截至2018年底共有27家實驗室細胞培養肉公司,其中包括了Memphis Meats這樣的頭部公司——2015年成立,目前公開融資額高達2200萬美元。

    肉類食品巨頭——或者說我們現在將之定義為蛋白質巨頭——泰森不僅先后投資了Beyond Meat和Memphis Meats,在今年6月也推出了自己的“人造肉”產品,為此,泰森啟用了新品牌Raised & Rooted,推出的產品包括基于大豆蛋白和其他一些植物基原料的人造雞塊,以及人造牛肉餅產品——這一產品原料為大豆分離蛋白和安格斯牛肉,是植物和動物材料的混合,也是當下人造肉領域的一種新的產品開發思路,口味、口感體驗上相對純植物基產品更好滿足消費者習慣,而長遠來看在成本、健康性角度也有利于發揮植物基優勢。

    在產品角度來看,無論采取哪種“造肉”模式,當下人造肉品牌在產品呈現上都有一個共同的邏輯——讓人造肉看起來、嘗起來都更“像”傳統的肉。因此這些人造肉公司開發出來的產品形態都是已有的肉類產品——人造牛肉餅(漢堡)、人造牛肉碎、人造香腸、人造雞塊等。

    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等植物基人造肉明星公司,大部分以牛肉作為產品對標形態,也在商業化過程中推出了Beyond Burger、Impossible Burger等人造肉明星產品(對標傳統的漢堡肉餅)。牛肉、禽肉、豬肉是世界范圍內肉類食品三大市場,其中牛肉在單位價值、單位生產成本和資源消耗上都更加突出,所以選擇這一品類進行植物基的替代方案也很好理解。

    目前實驗室細胞培養人造肉中,對禽肉類產品的替代解決方案相對集中。在歐美市場,禽肉市場又以雞肉為主,因此“人造雞肉塊”也成為人造肉領域的“爆款”;此外還有一些初創公司在針對魚肉進行“人造的替代方案”開發。

    2、人造肉是怎么火起來的?從消費市場的角度,到底是什么推動了人造肉產業發展?背后反應了怎樣的消費需求變化和產業結構升級機會?又有什么想象空間?

    這個問題需要針對人造肉領域兩個主要路徑分別討論。

    從素食等小眾飲食趨勢驅動,到發展成面向大眾肉類、甚至蛋白質消費市場的一種新的選擇,是當下植物基人造肉主要的發展想象空間。

    我們曾探討過美國植物基“雞蛋”JUST在消費場景角度的思考,提出了三個可能的場景:1、面向素食主義群體,提供一種符合其飲食理念但能滿足“口腹之欲”的產品;2、面向大眾消費者,作為雞蛋的一種替代選擇(alternative),進一步地,對雞蛋生產消費產業帶來影響;3、面向關注健康的人群,提供一種更加健康、環保且美味的選擇。

    植物基的人造肉產品在用戶需求和可能場景的思考也大抵如此:從垂直人群對植物基、素食等需求的滿足,到面向大眾市場的健康產品。這兩層路徑背后的想象空間是完全不一樣的。

    素食機構Plant Based Foods Association的調查顯示,2018年,素食食品的總銷售額達37億美元,其中素食肉類的銷售額僅為6.7億美元,同比增長24%。市場調研機構 Markets and Markets的調查顯示,全球肉類替代品市場增長穩定預計2023年將增長至64億美元。這些相關市場的規模和天花板高度,和萬億肉類消費市場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因此,面向更廣闊的市場,提高天花板,要求植物基人造肉品牌跳出關聯度和需求性較強的素食市場,選擇去切傳統肉類食品的市場,或者把自己塑造成整體更加健康的一種食品選擇(當然這兩種路徑并不沖突)。

    而實驗室細胞培養的人造肉和植物基人造肉有一個本質區別——它不是素食的。從消費層面來看,植物基人造肉有素食飲食趨勢、植物基健康標簽加持;而實驗室細胞培養的人造肉則更多是通過相較于傳統屠宰肉更加生態友好、生產效率、以及可能的健康性來打動消費者。所以,從技術角度來看,實驗室細胞培養的人造肉要顛覆的,是傳統的畜牧業和屠宰業。

    當下,在歐美等發達消費市場,傳統的畜牧業和屠宰業在生態友好、社會道德層面存在痛點,所以形成細胞培養人造肉的推動力。但這和素食對植物基人造肉的推動力類似,都是飲食理念對一個相對小眾市場的效應,背后的想象空間并不大。

    當然,實驗室細胞培養人造肉也可以選擇像植物基人造肉一樣,通過技術突破和供應鏈優化,形成一種更加優質、高效,也符合消費者需求(如健康、品質)的解決方案,直接對標傳統肉類食品市場。如果走這個方向,目前來看大部分該領域的公司在技術和供應鏈上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短期來看相較于植物基人造肉也沒有明顯優勢。

    技術是實驗室細胞培養人造肉的發展掣肘,也是整個品類未來想象空間的關鍵。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實驗室細胞培養人造肉更像是一種科技或技術創業(實際上,目前資本市場給到這些公司的估值也大多按照科技公司的估值套路來的)。用實驗室細胞培養的方式做人造肉,因為技術在產品R&D中的重要性更強,有更多相較于傳統肉產品的創新可能:

    1、因為細胞培養的選擇對象理論上是所有的生物,實驗室細胞培養人造肉可以做出三文魚、金槍魚等更多形態的“肉類產品”;

    2、對一些傳統生產角度需要較多資源投入,或者稀缺性較高肉類產品進行規模化復制,從而提高整體的供應鏈效率,例如用實驗室細胞培養的方式有機會對日本5A和牛(在傳統的培育、生產上投入極高,同時存在資源稟賦的稀缺性)進行規模量產,從而有機會改變整個肉類產品消費的生態;

    3、實驗室細胞培養的人造肉公司還有機會通過細胞生物科技手段對人造肉的成分構成、營養價值進行調整,從而在產品的健康性、功能性角度實現突破。

    綜合來看,之所以說人造肉基本代表了肉類產業的一個結構化升級機會,主要來自下面3個判斷:

    市場和行業發展趨勢來看,人造肉其實代表了健康、品質、生態友好、功能性等消費趨勢在肉類食品中的反映。人造肉在資源效益、生態保護、可持續發展等角度相較于傳統的肉類產業(尤其是屠宰肉)有明顯優勢;而實驗室細胞培養人造肉這種“黑科技”則有機會在營養價值、生產效能、消費體驗等方面挖掘肉類產品的潛力,實現突破;從這個角度來看,人造肉也可以理解為肉類產業自身的迭代,這和植物基乳品-傳統乳品的關系有一些類似;

    消費端來看,人造肉是一些消費群體的行為和需求反映。例如讓素食主義者有更多選擇是當前素食主義者的重要需求體現,植物基人造肉直接填補了素食主義者在肉類產品上的空缺;關注健康的消費群體、重視生態友好的消費群體同樣推動了人造肉需求的提升;而人造肉產品進入摩爾瑪等零售渠道、漢堡王等大眾化餐飲渠道,也反映了人造肉正在滲透進大眾化、日常化的消費場景;

    公司面來看,除了一批拿到資本關注的創業公司,進軍人造肉的巨頭和大公司,包括泰森等肉類食品公司,以及雀巢等綜合食品巨頭,在基本面上具有深厚的優勢,就市場教育、推動產品和底層供應鏈的發展,會起到重要作用。

    3、面向消費市場的商業化落地,以及技術和供應鏈發展程度,是對人造肉公司及其發展路徑進行分析的重要考量。

    當下人造肉行業的兩個“派系”——植物基(plant-based)人造肉和實驗室細胞培養(cell-based)人造肉中,雖然都誕生了一批創業公司,但在具體的產品形態、供應鏈發展水平、技術含量以及商業化落地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也一定程度反映出不同的消費需求。

    其中,在品類發展角度,尤其是在目前的商業化落地上,實驗室細胞培養人造肉和植物基人造肉差異巨大:即便拿到不少融資,目前實驗室細胞培養人造肉還沒有一款推向C端市場的產品,該領域所用公司還處于技術攻克和供應鏈試驗階段,而植物基人造肉的產品則已經可以在零售渠道、餐飲渠道中看到。

    這一產品層面的發展差異,根本上來自于實驗室細胞培養人造肉在技術上面臨的挑戰——細胞分離和切片、細胞增殖培育、細胞組織篩選、搭建、成型和細胞肉加工等環節,涉及細胞生物學、基因編輯、生物高聚水凝膠的應用、3D打印、自適應組織搭建、光聚合作用等,這些綜合性較強的尖端和新興技術讓大部分實驗室細胞培養人造肉創業公司目前還在進行技術攻克,而在細胞肉培養的每一個環節,都涉及大量的成本,所以如何有效降低供應鏈成本、實現規模化量產,也是當下該領域公司十分頭疼的問題。

    實驗室細胞培養人造肉代表公司Memphis Meats的發展路徑

    圖片來源:Memphis Meats官網

    相較而言,植物基人造肉的整體供應鏈更加成熟,雖然也面臨把植物產品做得像傳統肉類那樣“色香味俱全”的挑戰,但技術難度顯然不在一個量級,這也使得植物基人造肉成功實現規模化量產,走入了面向大眾市場的零售渠道和餐飲渠道(這也是當前人造肉產品比較成熟的兩種消費場景):從全食超市到Target、沃爾瑪,從一些高端素食餐廳到大眾化快餐連鎖如漢堡王、卡樂星。

    Beyond Meat已經進入的渠道(餐飲+零售,部分)

    圖片來源:Beyond Meat官網

    4、目前人造肉行業整體商業化發展水平還比較低,市場規模有限,但競爭態勢卻比較嚴峻。競爭圍繞對傳統肉類消費的替代進行,價格問題和市場教育成為人造肉發展的兩大制約。

    從目前發展狀況來看,放在整個肉類消費市場中,人造肉市場的規模仍然是非常有限的。頭部品牌Beyond Meat通過在餐飲和零售渠道激進拓張,年營收(2018年數據)也不過8,793萬美元;排名第二的Impossible Foods在2018年的營收約為2,920萬美元。

    當然,當前規模小也意味著市場增長的空間大,尤其是考慮到人造肉有機會滲透到廣大的肉類食品行業。這也是為什么當前雖然在消費端來看人造肉還處于發展的初期,但這個領域的競爭已經十分激烈。

    目前,人造肉領域主要有下面幾類玩家:

    1、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Lightlife、Morningstar Farms、Tofurky、Gardein等植物基人造肉領域的品牌,其中不少在商業化層面也做得可圈可點;

    2、Memphis Meats,Super Meat等實驗室細胞培養的人造肉公司,目前普遍產品化和商業化走的比較慢,但細胞培養人造肉就產品理念、體驗、營養等角度的創新潛力是巨大的,且不少公司拿到了巨額融資;

    3、進軍人造肉的巨頭和大公司,包括肉類食品相關的產業巨頭如Cargill、HormelJBSTysonWH Group等,以及雀巢等綜合食品巨頭,在基本面上具有深厚的優勢

    玩家不少,但競爭的方向卻比較一致。可以推測,人造肉市場的增長,無論哪種產品開發模式,在未來比較長一段時間都需要通過對傳統肉類市場的替代性滲透來進行。

    這里有一個思路可以參考:同樣是替代蛋白,對比人造肉和植物蛋白飲料,可以發現一些基于品類差異的發展路徑差異——植物蛋白飲料可以在傳統乳品的市場中找到一些機會,但同時也可以把自己放在一般的飲料消費場景中,作為一種健康的選擇,這也使得植物蛋白飲料一定程度上跳出了替代蛋白的市場局限,發展的預期空間更大;而目前來看,人造肉公司大部分還是在“肉類替代”的框架中探索,產品上也可以看到,大多數把自己的形態往傳統肉類上進行塑造,包括產品研發上注重思考怎么做到和傳統肉類一樣好吃,在消費場景上也是傳統肉類食品的主流場景。

    相較于傳統屠宰肉,人造肉在生態環境友好、健康等角度有明顯優勢,在營養價值、體驗、功能性角度也存在差異化的潛力(主要是細胞培養人造肉的預期),但目前人造肉要想在面向大眾的肉類消費場景中逐漸替代傳統肉類產品,存在兩個大的制約:人造肉的價格,以及大眾消費者教育。

    其實可以看到,傳統的肉類巨頭和大公司,雖然一些已經通過投資甚至自己下場在人造肉領域進行布局,但從目前市場端反應出來的進展來看還沒有可以驗證的數據。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在大眾消費市場,想要用人造肉替代傳統肉類市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人造肉的價格劣質來源于技術成本高企、供應鏈相對不成熟。從長期判斷,基于產業規模化效應、技術進步(尤其是植物基人造肉技術難度本身相對較低),這不會成為人造肉在消費端的核心制約。

    而人造肉在大眾消費市場的教育問題則對這個品類的發展有更深的影響。首先,這一品類的消費基礎主要集中在素食主義者等相對小眾群體,在大眾消費市場需要從零開始進行消費者教育;其次,相較于傳統的肉類產品,人造肉除了一些基本的標簽(如素食、非轉基因等),其產品上的核心競爭力并不明確。

    因此,僅僅依靠“人造肉”這一技術上的理念作為噱頭是無法在消費市場獲得持久的生命力的,作為一個基本的食品消費品,人造肉需要在肉類產品的消費場景中找到自己可以塑造差異化價值的點。

    拋開價格問題,這個差異化的價值點可能體現在更高的營養價值、更加清潔、安全、更高的品質、更加美味的口感和體驗,甚至一些功能性層面的創新和突破。

    5、最后,如何思考人造肉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機會?這是一個好的創業投資方向嗎?

    雖然沒有太多公司和品牌案例可以進行驗證,但人造肉在中國并非不存在消費基礎。

    其中一個代表是基于各種豆制品的素食肉市場,在預包裝食品品牌(如功德林等)、線下餐飲消費場景中都有一定程度發展。這背后反映了素食主義人群和有一定素食飲食習慣的消費者的需求,以及因為歷史飲食習慣問題,中國消費者對豆制品普遍具有較高接受度,也接受把這類豆制品素食肉作為一種零食或日常風味食品。

    但這些需求都沒有上升到對傳統肉類食品消費的替代層面。在人口基礎支撐下,中國肉類消費市場規模巨大,但消費需求發展水平和歐美等成熟市場還存在差異。這也意味著如果把人造肉作為肉類產業自身的迭代,中國目前的肉類消費市場需求發展水平暫時還沒有到達可以撐起人造肉變革的拐點。這也意味著,在未來一段時間,進行人造肉方向的創業,可能只能先聚焦在一部分小眾人群(如素食者、注重健康的高端家庭消費人群)進行品牌的塑造和市場的拓展,對傳統肉類食品的整體的替代性不強。

    拋開市場需求的發展差異,從行業的底層發展基礎來看,人造肉行業在中國的發展還是存在一些利好的因素的:

    對科技在農業和食品領域的應用存在積極預期,利用一定的技術手段改造產業鏈是當下中國作為食品消費大國和農業大國的長期結構性機會,尤其是在人造肉反映的品質提升、效益增強等角度。雖然和以色列、美國等頂尖的農業和食品科技大國存在一定差距,但中國生物和食品科技、工業、供應鏈水平也在不斷發展,也為人造肉行業提供了不錯的技術和供應鏈基礎;

    食品消費品品牌發展的結構性機會,以及在肉類食品這個大類中的展現。從消費變革的角度,食品消費品品牌的發展環境正在改變,而肉類這個傳統的消費大類當前品牌化程度還相對較低,存在明顯缺口。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代表了品質、體驗、理念升級和創新的人造肉作為消費品品牌存在發展機會;

    渠道和場景變革給人造肉相關的創業帶來新的機會。包括新零售的發展帶來的消費體驗方式的重塑,以及對品牌感知的變革;另外,人造肉重要的消費場景——餐飲行業在中國具有較高的活躍性,連鎖化、標準化的變革基礎和新興服務品牌的涌現也為具有創新價值的人造肉提供了支持。

    以上是從趨勢角度可以把握的宏觀機會。而回到具體的人造肉創業,當下人造肉商業化發展的兩大制約——價格,以及大眾消費者教育——在中國市場同樣存在。對于這個領域的創業公司來說,除了技術和供應鏈上要攻克的難題,如何找準合適的場景和人群、以合適的人造肉產品形態先切入市場,并用恰當的渠道策略和營銷手段積累一定的消費基礎,是需要先思考清楚的。

    當然,資本在這個過程中會扮演很重要的力量。

    提示:

    *本文經FoodPlusHub(ID:FoodPlusHub)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出處。原文標題:關于人造肉:發展,想象空間,結構性機會,以及在中國的創業投資思考 | FoodPlus Insight

    *投稿與商務合作,聯系Wilbur(微信:aotokuer)

    / 更多文章 /

    • 從實驗室到餐桌,人造肉還得翻越這幾座大山

    • 比爾·蓋茨投資的Beyond Meat帶火了人造肉市場,泰森和雀巢宣布入局

    • 人造肉的進擊,混合肉將成為新爆點?

    FBIF2019-2020全球食品飲料創新報告

    /FBIF食品微信群/

    讓專業的人聚在一起

    長按識別二維碼,后臺回復“2”加入全球最大食品微信群(4萬+食品人已加入)!微信群CEO食品綜合乳品、飲料素食、酒、咖啡、酸奶、烘焙、茶飲料、啤酒、零食、方便面新零售、特醫食品、調味品、餐飲、代工、營銷、研發、設計、包裝等。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2269.html

    (0)
    上一篇 2019年7月12日 22:17
    下一篇 2019年7月13日 07:26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