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味品行業發展趨勢研判和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
中國調味品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理事會總干事 衛祥云
根據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態勢和調味品行業、餐飲業的有關情況,我從把握宏觀大勢、提高生產毛利、調整產品結構、提升品牌效應和全面開拓市場五個方面提出一點研判和看法。
宏觀經濟需要宏觀把控,研究微觀經濟的,經營企業的包括行業協會工作也要把握宏觀大勢。因為我們就處在這樣一個現實的宏觀環境中。
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目前還在L型的增長階段,去年6.7%,今年一季度,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是6.9%,開局向好。但是第二季度的4月份為6.5%,又下滑了。所以我認為我國經濟保持L型的增長趨勢沒有改變。
從餐飲業和調味品目前的統計數字來看,形勢不太樂觀。餐飲業2016年比2015年的同比增長是7.4%。中國調味品行業百強企業的統計結果顯示,2016年統計的同比增長率是6.1%,下降的幅度較大。應該說是在多年來兩位數增長的情況下,首次下降到個位數。所以說總體形勢不是太好。
根據國家統計局對未來消費者信心指數預測,中國制造業行業信心增長指數前三名為:第一是互聯網IT行業,第二是餐飲與娛樂服務行業,第三是醫療健康產業。而調味品行業與餐飲業密切相關,跟家庭廚房有關。目前在大多數行業和企業比較困難的情況下,調味品企業還有較大的發展和調整空間。如何把握宏觀大勢,值得研判。
調味品行業很多企業的毛利率一般在15%左右,如果毛利率在這個水平上,企業基本上是不贏利的。行業龍頭企業海天味業、恒順醋業毛利率均在40%以上,這樣的利潤比較可觀,但在毛利率大致相同的情況下,企業之間仍然有較大的差距,這與行業細分有關,比如醬油和食醋行業不一樣,醋和復合調味料行業不一樣,同時又與企業規模效益密切相關。提高毛利率是企業發展的基本功,比如說中炬高新在37%以上,加加食品的醬油在35%以上,調味品在34%以上,糧油制品在12%以上;北京王致和在30%左右;作為一個企業來講,毛利率是衡量企業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
調整結構在調味品行業屬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長期任務。吳敬璉教授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能夠只剩下供給側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從供給側找問題,然后通過結構性改革來解決。供給與需求是經濟學研究的兩個重要方面,是須臾不可分開的。我認為在醬油與調味醬產業,調整產品結構屬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長期任務。
產品創新是調整產品結構的重要方面。作為行業管理者,我們會時刻關注行業發展的統計數字對比;作為消費者,就會關注產品的性能。最近,我在武漢參加一個全國性的豆制品會議,發現品嘗豆制品用的醬油佐料口味很好,中日開發委人士認為,與日本龜甲萬風味無異,實際上這個醬油品牌是廣州的一個大企業生產的品牌,完全可以說明國內的醬油風味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這就是真正的產品創新。
所以我認為,產品的創新屬于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有很多文章要做。
醬油和調味醬,包括原輔料生產企業,都應該進行廣泛的技術交流。我們協會是做服務工作的,要盡最大努力為行業做好服務,包括技術咨詢、國內外交流和各種形式的培訓等。
我國國務院決定從2017年起,將每年5月10日設立為“中國品牌日”。我認為,提升品牌效應也屬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雖然提升品牌效應包括很多方面,但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屬于重中之重,不同的企業應有不同的對策和發展戰略。
關于市場開拓工作,我講五個方面的開拓思路。
調味品市場的開拓重點在于找機會和抓住機遇。
有時候大家都在喊叫的口號,不見得有機會。比如說現在比較熱的“一帶一路”,比如說中國雄安新區的建設,調味品產業基本上找不到機會。一帶一路的國外部分大多為發展中國家,其調味品消費與我們相差較大,市場容量有限。與這些國家合作生產或開拓消費市場,發展機會不容樂觀。國內部分,大多是貧困地區,較長時期內難以改變,沒有多少發展機遇。
雄安新區現在最主要的就是基礎設施建設,30平方公里的中心區域正在向全世界招標。目前,河北省人民政府已與北京大學達成建設一流的醫療研發中心的有關意向,據說其建設水平將高于現在北京的水平。我認為這是實實在在的舉措。
所以說,全面開拓市場一定要研究透消費市場的現實情況和將來的潛在市場,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應尋求以下五個方面的突破。
(一)、營銷創新。如著名歌唱演員林依倫先生在整合現有資源的基礎上于去年創建了“飯爺”辣醬品牌,通過產品定制和互聯網渠道營銷,取得了不錯業績。
(二)、技術創新。如海天味業的智能制造。
(三)、提高大單品的市場占有率。我通過和業內專家交談,才知道老抽和生抽是餐飲業和廚房里必備的兩種醬油產品。因為只有這樣做,才能解決好上色和風味兩種需求。加加食品在業內率先提出了原釀造的概念,與日本的本釀造無異,但后續質量和風味要趕上。而“面條鮮”就屬于大單品開拓市場的重要抓手。
(四)、關注消費市場變化。如高端餐飲下滑、外賣和大眾餐飲上升等現象需要關注。
(五)、正確對待資本運作。
首先,我談一下調味品行業的國企改革,我的觀點很明確,就是國有企業應該主動退出競爭性領域。而怎么退出,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賣掉,把資產變現的錢劃歸社保基金,這個好理解。第二就是上市。對國有企業來講,在目前中國的環境下,上市絕對有好處。而企業上市以后有兩種結果。如果發展得好,國家、企業管理層和職工皆大歡喜。如果上市企業退市了,為你埋單的是千千萬萬個的大小投資者。所以,我認為調味品行業的國有企業一定要在品牌效應尚存的情況下千方百計尋求上市。第三就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目前,中央的方針政策已經十分明確。至于怎么推進和改革,牽涉到當地政府和企業主要負責人,可能需要一企一策區別對待。而機會和機遇非常重要。
作為調味品行業專業人士,我在15年前就說過三句話:民族工業不要再提,沒有品牌難以發展,國有退出別無選擇。現在來看,并未講錯。
至于調味品行業的民營企業改革,產權的邏輯十分清楚。我就不多講了。
2017年5月24日
于貴陽
中國調味品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理事會總干事衛祥云在中國醬油、調味醬產業機遇論道暨調味品行業投融資發展論壇上發言
原創文章,作者:中國調味品協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3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