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火鍋業遭遇歷史前所未有的危機挑戰,僅僅鄭州,上半年就關掉300多家火鍋店。通過鄭州這一輪火鍋泡沫的破滅,給我們留下了足夠的反思。打雞血般的熱潮退去之后,我們更應反思的是,餐飲的本質到底是什么?在全民言出必是“互聯網”時代,餐飲更應該冷靜,回歸餐飲的本質。
2015火鍋業關店潮原因解析 低門檻、盲目跟風和過度概念化 多位接受采訪的業內人士認為,鄭州火鍋行業去年的狂飆猛進,來自于內外兩個方面。第一,從擔保公司出來的大量資金,在尋找新的投資領域中,瞄準了朝陽的火鍋行業,造成數量的急劇膨脹。第二,從行業屬性來看,火鍋在餐飲中是技術門檻較低的行業,從表面上看,不需要廚師,租個門店,買個鍋底即可開張。 去年的一個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餐飲百強中,火鍋是唯一平均單店收入、凈利潤率都呈現正增長的業態。“朝陽產業”“全民需求”的背景性原因,也成為大量資本爭相進入火鍋行業的重要原因。 但市場的無情,令爭相進入的資本在火鍋行業遭遇濃濃寒意。那么,又是誰造就了鄭州火鍋業的這一場高臺跳水? 首先,大量資本盲目涌入,造成火鍋行業嚴重供大于求是最根本原因。火鍋盡管是大眾餐飲,但對于個體家庭而言,并不會作為高頻率的用餐選項。有人推算過,按照鄭州火鍋店的存量,全鄭州每個家庭一周至少吃兩次火鍋才能養活這些店。 張海林告訴記者,盲目跟風是鄭州火鍋行業遭遇寒冬的另一大殺手。“鄭州火鍋行業跟風現象嚴重,大多新進的火鍋店沒有創意,產品沒特色。比如從小板凳到老板凳,從柔時小板凳到浪漫小板凳,等等。盲目跟風造成市場的惡性競爭。”張海林說。 實際上,很多人盲目跟風進入火鍋業,之前從未從事過餐飲業,對餐飲缺乏了解。餐飲卻非簡單的1+1=2,底料只是火鍋店眾多環節的一部分,裝修、員工管理、品牌營銷、后廚管理和成本控制等,都需精準掌握~ 在程開展看來,過度概念化,也是造成火鍋行業泡沫化的重要原因。最近兩年,伴隨著黃太吉等互聯網餐飲品牌的炒作,令包括火鍋在內的餐飲業空前浮躁。遍地主題火鍋、懷念火鍋,但是一窩蜂去跟進的同時,大部分跟風者往往把產品給忽略了。此外,高租金也造成了火鍋行業的高成本。同樣的物業,火鍋店的租金往往比其他行業高10%房租。 反思:過度“互聯網+”“資本運作+” 忽略產品的餐飲能走多遠? 在導致火鍋行業高臺跳水的幾大殺手中,一個尤為令人反思的問題是,在互聯網時代,過度概念化,過度強調“互聯網+”和“資本運作+”,而忽略餐飲本質產品本身的行為。 最近兩年,黃太吉煎餅、雕爺牛腩、西少爺肉夾饃、伏牛堂,這些耳熟能詳的互聯網餐飲品牌,成為創業者津津樂道的樣本。創業致富的故事向來有很大賣點,而互聯網給這樣的故事又貼上了炫目的標簽。 這一輪火鍋行業的狂飆潮中,不乏過度強調“互聯網+”和“資本運作+”的案例。不少創業者熱衷互聯網O2O,熱衷于尋找風投融資,但恰恰忽略了產品。 “通過鄭州這一輪火鍋泡沫的破滅,給我們留下了足夠的反思。打雞血般的熱潮退去之后,我們更應反思的是,究竟何為‘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是否還要回歸商業的本質?互聯網思維包裝里的真相是什么?”程開展說,“比如,產品口味一般,而營銷卻做得出類拔萃,兩者的反差令業界對黃太吉煎餅產生思考:這種互聯網思維包裝下的餐飲模式經得起考驗嗎?” 商業的本質是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對一個餐飲企業而言,口味是最重要的嗎?多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餐飲界人士表示,就餐飲而言,味道還是產品品質的第一要素。 “中國是一個味覺國家,味道是消費者選擇餐廳的第一指標;所以,對中國消費者而言,好吃是餐飲的核心要素。”程開展告訴記者,“過度重視營銷以及環境的塑造,忽視了產品本身的口味,這是不少所謂互聯網思維火鍋企業的先天性短板。” “每一個餐飲老板都想做一個偉大的品牌,但為什么餐飲行業這么多的精英一直在迷茫的路上,餐飲行業很多企業為什么沒有做到太久就倒下了,這個行業有多少人進來了又出去,原因是什么?”巴奴火鍋總經理杜中兵認為,“那就是沒有尊重產品,沒有珍惜品牌。產品是做好餐飲的根本,通過巴奴這3年的歷程,我提出了產品主義。” 中國餐飲業,很多老字號都是“產品主義”的最好范例。老孫家的羊肉泡饃、蔡林記的熱干面、狗不理的包子等。但是,如果品牌定位不能聚焦到產品上,它的力量就相對單薄了。“如果沒有清晰的種子,從服務或者裝修上驅動,也能結果,但是看那些僅在裝修等枝干上加力的品牌不停撲騰,走不長遠。在根部施肥才是最有生發力,最能長久的。”杜中兵說。 趨勢:數量還將減少 重產品、特色化和精細化將成方向 正在上演高臺跳水的鄭州火鍋業,未來走向如何? “接下來的整個夏季,鄭州火鍋業將面臨淡季的嚴峻考驗,在生死邊緣徘徊以及保本經營的部分火鍋,有可能被淘汰,火鍋業的數量還會不斷減少。”一位業內人士說。 不過,在張海林看來,對于鄭州火鍋業高臺跳水這一現象,不必過分解讀。整個餐飲業,每天都有關門者,也有新進入者。不過火鍋業態最近一個時期表現得尤為明顯。火鍋業依然有旺盛的市場需求,不過一些不適應市場,盲目跟風者會被淘汰。但依然會有一大批健康、適應市場需求的火鍋企業存在。 業內人士認為,未來消費者基礎好、標準化程度高這一特征,會讓火鍋業依然保持增長。而同質化帶來的慘烈競爭,又將迫使火鍋企業加速向著特色化、精細化的方向發展。未來鄭州火鍋市場,將迎來洗牌期。 在鄭州火鍋關店潮中,海底撈和巴奴的生意卻一直居高不下,一年四季都需要提前排隊。海底撈一直追求將服務做到極致,巴奴卻反其道行之,提出“服務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湯才是”的產品主義,看似針鋒相對,卻各自做出自己的特色,居于火鍋不敗之地。 建議 對現存火鍋企業的建議是 第一,要定位清晰,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很多開店者不知道目標客戶是誰,從定價到裝修風格,從產品口味到服務理念,要清晰、精準地瞄準目標客戶。 第二,去概念化,重視產品本身。盡管營銷是火鍋企業必不可少的,但最關鍵者依然是產品和口味。 第三,做健康食品和良心產品,真正為顧客服務和著想,注重食品安全和食品營養。 解析 火鍋店的四種死法 1、盲目自嗨死 這類火鍋店的死因大多是外部資本進駐“賺快錢”以及跟風心理作祟,餐飲門檻低——是外行人對于餐飲業最直觀的印象。 對于開火鍋店,他們的想法更簡單了:底料、涮菜都是一樣的,只要不難吃就一定能活下去。裝修的時候再整個年輕人喜歡的主題火鍋,一定特別火爆。 去年,火鍋業內的“小板凳”風潮皆因此類跟風心理而起,與此同時,各類“懷舊”、“青春”等主題系列火鍋也輪番出現,投入裝修的錢遠高于產品、運營等成本。然而,這終究是火鍋店老板們的集體“自嗨”行為,自以為是的火爆、創意,市場需求妄想與消費者就餐訴求格格不入。最終不堪重負,草草收場,淪為這場火鍋狂歡的炮灰。這類盲目的店,淘汰已成必然,以此心態進入火鍋業的店面,要懂得及時止損。 2、概念過度死 與上一級倒閉的火鍋店相比,該類創業者之前大多有餐飲從業經歷,無論是菜品、環境、服務等方面,都能做到較為合理的分配與均衡,并非盲目的投入、擴張,比上一級明顯高一個段位。 在以產品品類,如:羊肉、魚、毛肚等以及主打“服務”的海底撈之外,他們在火鍋紅海之外獨辟蹊徑,從深得80、90網絡原住居民的“屌絲文化”入手,通過裝修設計、高性價比的菜品,征服了一大批自嘲為“屌絲”青年的追捧。 網絡文化總是一波接一波的更迭,新鮮過后,很少有能讓人記住的。“不光是網絡文化,普羅大眾對于流行文化的追求向來是多元、善變的。拿流行歌曲來說,70年代全國一水兒的‘西北風’《黃土高坡》、《信天游》、《山溝溝》都是那時候的經典。80年代,港臺搖滾風立馬占據了主流,一時間搖滾成為熱血青年的代名詞,滿大街的爆炸頭、喇叭褲成為街上的一道風景。” 流行文化是沒有根的,只會追隨社會經濟、政治發展而不斷推陳出新。“做主題火鍋店,一方面是要抓準大眾的流行痛點,另一方面,更要時刻與大眾流行趨向保持足夠的黏度。一旦消費者新鮮感消失,店面就危險了。”因而,這類店的核心是不斷創新,在流行文化的一波一波更迭中,不斷找到新鮮點,當你抓不住新鮮點時,就是被淘汰的開始。 3、同質化嚴重死 “我們的菜品、環境、服務都下了大工夫,客單價也盡可能降到最低,每天飯店人也不少,可最后還是賠錢了。”不少火鍋店老板這樣抱怨。這種情況,在今年火鍋關店風潮中頗具代表性,值得每一個餐飲人深思。 這種明明用心經營卻最終“不得善終”的死法,在一位資深餐飲從業者看來無非三點: 一、市場跟風嚴重。火鍋店體量太大、泡沫太多,在消費者基數不變的情況下,分散了大量客流,最終形不成高的翻臺率,表面看似紅火實則是在賠錢。 二、市場競爭同質化嚴重。你做川鍋我也做川鍋、你主打魚火鍋我也做魚火鍋……賣的東西一樣,品質卻參差不齊。別人用廉價食材,或最后拼死一搏,玩“吃1000送1000”,但求品質、求長遠的店面卻不能夠。消費者首次消費“趨利”行為是最大驅動力,但打折季結束,消費季也隨之終結。 三、成本控制失衡。這類情況多出現在外行開的火鍋店里。重裝修設計、輕食材、服務。這類店面,裝修費動輒百萬或幾百萬,再加上房租、食材、人力成本,即使生意紅火,卻仍難收回成本。 還有,外行人干餐飲對于成本核算、配置的精細度不夠。無論是人力、食材都存在閑置、浪費的情況。一斤白菜正常能出3份菜,這在追求另類的概念火鍋店里是做不到的。 4、資本斷層死 這類火鍋店的倒閉其實是很可惜的,因為背后財團雄厚資金支持,無論是菜品、環境、服務都能達到一個基準,但同樣,一旦資金鏈斷開,火鍋店就離關門不遠了。 這類火鍋店多是集團“多牌運作”的一個試點,可能店面不會太多,但是最基本的要求都能達到,甚至做得很出色。
關注《餐飲時報》,在公眾平臺回復數字獲取更多內容
回復“0919” | 顧客隨時可參觀、360度無死角的“裸展廚房”長什么樣?20張圖來說話! | |||
回復“0918” | 餐飲返璞歸真,憨厚的膠東面食成餐桌主角! | |||
回復“0917” | 韓國“高顏值”的餐廳門面都長啥樣?實地探秘報道(二) | |||
回復“0916” | 餐飲店“改名”本無錯,占位很重要,定位更關鍵! | |||
回復“0915” | 餐飲從來沒有“寒冬”,眼下只是玩法變了! |
加《餐飲時報》總編小時微信 18668979692 了解更多新鮮一手干貨 與中國餐飲企業家直接交流
原創文章,作者:小時餐飲時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3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