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期主義的“地攤經濟”,需要在“釋放”與“克制”中平衡 | 餐見

    在剛剛過去的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楊寶玲建議因地制宜,釋放出“地攤經濟”的活力。地攤經濟”在兩會期間成為很多代表與委員熱議的焦點。

    5月26日,央視新聞聯播發布消息,中央文明辦主動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在今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中已明確要求,不再將占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

    6月2日上午,李克強總理在考察煙臺一處老舊小區時表示:“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

    釋放“地攤經濟”,城市的“煙火氣”又回來了!

    ▲地攤。南都記者 馮宙鋒 攝(資料圖)

    消費萎縮

    “不敢”消費是主因

    釋放“地攤經濟”,是政府應對疫情常態化下消費疲軟的一項重要舉措。

    國家統計局給出的數據顯示,4月份,社會消費品消費總額為28178億元,同比下降7.5%;其中,餐飲收入2307億元,同比下降31.1%;商品零售消費總額為25871億元。

    4月份,國內的疫情已全面松動,各地市場開放程度已經幾近恢復至疫前水平。但是,在各級地方政府紛紛出臺刺激消費政策的情況下,依然未能阻擋消費總額的下降。

    與消費總額下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人的存款,數據顯示,一季度,中國居民的存款大幅上升,存款余額從2019年末的82.1萬億增長至88.6萬億,增加了6.5萬億元,環比上升了7.9%。

    消費總額下降,存款卻正在上升,這意味著,疫情后時代的人們,“不敢花”了!

    在餐飲業,今年的中高端餐飲發力疲軟,取而代之的是“小吃小喝”迎來了高光時刻。

    消費整體萎縮,這背后的主因,正是疫情改變了人們的消費觀,之前的“超前”消費觀與“月光”消費觀正在發生改變。

    煙火地攤重現江湖

    攤販與網友一起叫好

    居民“不敢花”了,投資者也更加謹慎了,今年,整體“很難”。

    在動輒上億元的消費券流水般發放出去依然不見明顯成效的情況下,從消費心理層面刺激消費宣告以“不太成功”告終。

    如今釋放地攤經濟,則是從經濟形式的轉變上刺激消費,鼓勵創業。

    在政策利好下,曾經被壓制的地攤經濟正在被激活。

    5月28日的總理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點名表揚成都:“我們西部有個城市,按照當地的規范,設置了3.6萬個流動商販的攤位,解決了10萬人就業。”

    這得益于成都市的前瞻眼光。早在3月15日,成都市城管委就發布新規:“允許臨時占道,允許店鋪臨時越門,允許商販流動販賣,允許商場占道促銷”;“堅持柔性執法和審慎包容監管”……“先行一步”的成都,利用“地攤”解決了一部分人的就業,其中,餐飲業的復工率達到了98%,也激活了夜間消費。

    5月27日,陜西省政府發布《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促進市場消費積極應對新冠疫情影響若干措施的通知》,全面開放地攤經營。其中,西安市計劃在今年設置100處蔬菜早市、100處夜市燒烤集中經營區與100處食品攤位。

    近日,全國各地地方政府也紛紛出臺政策,對釋放地攤經濟發出新解讀。

    浙江永嘉的龍橋夜市120多家商戶,有的商戶一天收入達到3萬元;開在成都高新區的川菜館,3月份面臨倒閉,如今通過門口的“大排檔”盤活店面;鄭州的健康路夜市開啟了“夜宴、夜飲、夜購、夜游”一條龍服務,幾乎每天都會吸引數以萬計的市民在此駐足消費……

    小創業者找到了新的創業方向,小餐飲店有新的營收門路,而消費者又重新找回“敢花”的感覺。

    相對于餐廳的“三高”特性,地攤有著“準入門檻低,經營成本低,消費價格低”的“三低”特性,地攤的經營模式靈活多變,適合小本投資,也迎合當下的理性謹慎的消費需求。就目前反饋來看,地攤重現江湖,小商販與消費者一起拍手叫好。

    “克制”激活地攤經濟

    “階段主義”方能變身“長期主義”

    在人們的傳統消費觀中,地攤是“低層消費”的主場,是對主流消費的補充。

    然而,當夜市里的“網紅”層出不窮,搖身一變有了年輕時尚的意味;當地攤的售賣元素更加豐富,成為都市人“淘”玩的場所,人們對于地攤的認知正在發生改變。如今,對于地攤經濟的政策性釋放,還將繼續提升地攤經濟的地位。

    那么,隨著地攤經濟地位的提升,地攤經濟不應只是應對疫情的階段性政策,而是以另一種主流消費形式的“身份”,融入到人們的市井生活,融入至城市的長期規劃之中。當然,這還需要一定時間的摸索。

    ▲圖源網絡,僅學習勿商用

    1、變堵為疏,管理部門扭轉觀念

    城市,是“城”與“市”的結合體。曾經,城市規劃中“一刀切”式的斬斷地攤的去路,其實是犧牲了一部分的市場利益。

    地攤、流動商販,就相當于城市的“毛細血管”,分散、流動、不易規范管理的特性造成了血管堵塞的現象。

    如今,借地攤恢復市井氣息,一大波地攤大軍正在趕來的路上,擁堵現象或將重新上演。此時,公共管理部門卻不能再以以往的管理經驗應對,而是需要扭轉觀念,加入科學化、人性化的管理疏導理念,正面引導地攤經濟褪去傳統的“臟、亂、差、堵”形象。

    在這個過程中,期待更多的柔性高效的執法手段,也期待更多規范的政策、法規出臺。

    2、適度,占道經營與經營時間都有度

    在嘗到擺攤的“甜頭”之后,一些地方的商販呼吁“延長營業時間”。如果對于商業夜市,在不擾民的前提條件下,延長營業時間也無不可。但是,如果是開設于居民區的大排檔、夜市,卻需要把握正確的“度”。

    如今,很多地方已經開放“占道經營”的政策,很多街邊餐廳開始在自家門口的空地擺起了“大排檔”,這對于餐廳來說,也是一大利好消息。但是,如果將占道變成了“堵道”,將熱鬧演變成了“擾民”,這樣的生意也注定做不長久。

    這個“度”不僅要依靠于管理部門的約束與管控,更要靠餐廳、攤販的自覺,否則,失了“民意”的經濟釋放,最終也將因“民意”失去意義。

    3、沒有地攤經濟,這群消費者也不會走進商場

    地攤經濟的全面激活,讓小創業者曾經“無處安放”的躁動靈魂得到了妥善安置,卻刺痛了另一部分商戶的神經。

    “本就稀少的客流也被引流到了地攤上,今年的商場商戶太難”;“地攤讓我們付著高房租的飯店怎么活?”“考慮底層消費的初心是好的,但是卻傷害了我們”……面對愈發紅火的地攤生意,這些或在商場,或在街邊的餐廳老板們有著不小的“意見”。

    地攤真的嚴重影響到了店面生意嗎?其實并沒有!

    按照消費人群分布來講,地攤與商場店面的消費人群并未有太多的重合。站在消費者的角度,逛地攤與逛商場的訴求大相徑庭,即便不逛地攤,這部分消費人群也不會因此走進商場。地攤經濟與其他經濟形式本就可以長期并存,在經濟發展中并駕齊驅。

    4、地攤經濟發展,“現代地攤”更多元、更時尚

    鄭州的汝河路夜市成了網紅打卡地;西安的摔碗茶成為全國各地小吃街上的“引流神器”……地攤經濟在近兩年加入了更多創新元素。

    地攤不只是煎餅馃子、燒烤、涼皮等傳統品類的主場,同時歡迎更多創新元素的入駐。在餐飲領域,新式茶飲、日式關東煮、壽司包飯、網紅水果撈等適合零售外帶的“新”品類,都鼓勵走進地攤,為地攤經濟帶來新活力,同時吸引更多年輕消費者。

    地攤經濟的“解綁”為城市管理帶來了更大的難度,也因此迎來了不少質疑的聲音。

    地攤經濟是否會“一放就亂”;地攤商品的食安、質量誰來保障;地攤的“煙火”居民又是否真的歡迎……有質疑的聲音很正常,也說明地攤經濟的發展措施確實在城市建設中還不完善。

    但是,從“保就業、促消費、穩市場”的作用來看,政策的初衷是好的,只是,執行起來還“路漫漫其修遠兮”。

    在釋放地攤經濟這件事情上,我們要允許試錯,也必將經歷一定的試錯期。成果,依然值得期待!

    歡迎在評論區寫留言,與我們互動討論!

    本文作者大箏,由餐飲界原創首發,轉載請注明來源餐飲界(canyinj.com ),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免責聲明:本文的提供資料部分來源網絡,僅供用戶瀏覽,但我們無法確保信息的完整性、即時性和有效性。若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侵權糾紛等問題,請及時聯系刪除,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界,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0156.html

    (0)
    上一篇 2020年6月3日
    下一篇 2020年6月4日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