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版后有些用戶會接收不到推文,請星標本公眾號」
美好的客戶體驗都是設計出來的!關鍵時刻MOT就是客戶與公司的各種資源發生接觸的那一刻體驗。這一刻一般就是那短短的15秒甚至更短的時間。
關鍵時刻可以幫助我們洞察消費者行為,做好體驗設計,定位品牌戰略,產生商業價值,并找到客戶旅程的四步(進店、轉化、復購、推薦)中的商業問題。
01
為什么要有MOT
02
怎么提升MOT
始于迷惑,讓消費者進店;
陷于套路,發生轉化,讓消費者買買買;
復購,就是要讓消費者忠于習慣,一買再買;
推薦,就是要讓消費者傳于印記,一傳千里。
“是誰”,目標消費者; “在什么狀況下”,場景; “感受到什么”,是消費者在那個時刻中,感受到什么。是品牌信息,也是消費者對品牌的心智標簽。
愛你的人:高購買頻率、高購買單價、高使用頻率的重度消費者。
不愛你的人是誰呢?就是你競品的重度消費者。
喜歡你的人是誰呢?也就是買過你的東西,但他買一次就不再買了。
第一個洞察點,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問“愛你的人”。問他當初為什么會進店,他在進店這個時刻到底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這種五感體驗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個洞察點,問“不愛你的人”為什么不進店,做錯了什么,或者做的跟消費者想的是不一樣的。這些不愛你的人,也就是競品的重度消費者,當初沒進你的店,為什么會走進競品的店?一定是他看到了什么東西,吸引他進店。
第三個洞察點,朋友說了什么觸發了消費者的注意力。很多消費者都是被朋友影響才進店的,那個朋友當初到底說了什么,關鍵詞是什么。
第四個洞察點,是去了解大數據是怎么說的。
你當初是怎么知道這個品牌的?
你平常是怎么關注的,都怎么研究?
之前你朋友是怎么和你介紹這個品牌的?
當初對這個品牌感興趣,是因為哪些內容吸引你?
看過之后,為什么不感興趣?
現在看到這個介紹視頻、照片,你覺得如何?
你現在用什么品牌,當初是怎么知道的?
消費者不是專業的 你講的,他不需要 你的美,他看不到 消費者不知道買哪一個
第一,問“愛你的人”和“不愛你的人”。
“愛你的人” 當時為什么買?
當初是因為聽到什么,看到什么就買了?
買來是做什么用的?
“不愛你的人”當初為什么不買?
障礙在哪里?
過程中出了什么問題?
這些都是你該問的,幫助你挖出關鍵時刻。
第二,試用是所有轉化里的最關鍵場景,轉化率不好的公司,一定是試用出了問題。
如果你有試用這個場景,一定要去問消費者試用這個環節到底出現了什么問題。
消費者有高峰值嗎?
有低谷嗎?
第三,產品的美,在轉化這個場景下看得到嗎?你的信任狀在你的轉化這個場景看得到嗎?還有指向性,你有推薦消費者去買哪個東西嗎?
試這個:降低消費者的選擇障礙,一個非常重要的做法,就是請消費者試試看。 看這個:你的美可以通過五感去體現,讓消費者感受到。利用反差可視化你的美 買這個:移除他的選擇障礙,這就是指向性。
第一,你的產品在試用的這個環節有沒有峰值? 尤其是在“最終”這個時刻,如果你有的話,最終是怎么轉化為下單的呢? 第二,你的美可視化了嗎? 要放大你的美,當然首先要先洞察出你的美,但你的美,在轉化這個時刻,消費者能用五感體驗嗎? 第三,入門產品要有指向性,那個指向性在哪里?有沒有配合大數據讓消費者產生信任,同時降低首單的門檻,讓消費者更容易接受?消費者如果買了你的入門款產品,會不會覺得值了?
很久以前的用戶體驗地圖
第一個錯誤,企業自以為很了解消費者會怎么用產品,但其實不了解。 企業常犯的第二個錯誤是,以為消費者很會用這個產品的各種功能,但其實消費者只會那幾個最常用的功能。 第三個錯誤是最嚴重的,企業常以為有一些地方做不好沒關系,消費者應該不會太在意,但其實消費者超不爽,因為這點就不再買了。
第一個時刻,“最初開箱”: 消費者一拿到你的產品打開的那個時刻,這也是我們說的三大黃金時刻中的“最初”。 如果這時候他覺得很驚艷,還沒開始用你的產品,就已經拍照分享了。 第二個時刻,“最真符合”: 如果你的產品用起來跟廣告里、直播里講的一模一樣,消費者立刻就覺得值了,馬上告訴朋友:這個可以買,強烈推薦。 第三個時刻,“最高峰值”: 要讓消費者在他最常使用的那個時刻,他本來以為很平凡,沒有什么期待,但他覺得“這不一樣了”,越平凡的時刻,越高頻的時刻,你把它做好,消費者就越有感,就記得越清楚,他才會覺得“值了”,他下次來就是買這個“值”,忠于習慣。 第四個時刻,“最有面子”: 想要消費者復購你的產品,就得讓消費者在使用的時候,感覺到非常有面子。 第五個時刻,“最低逆轉”: 滅掉低谷,還不算厲害,真正厲害的是有辦法把低谷變成峰值,那就是高檔的體驗設計,消費者是絕對不會忘記的。 第六個時刻,“最沒想過”:把消費者的夢想變真實,消費者會覺得非常值。
第一個洞察點,是去問“愛你的人”和“不愛你的人”。 為什么一直買你的產品? 什么時刻覺得值了? 為什么一直買競品? 為什么競品會讓他覺得值了? 到底哪個時刻讓他覺得值了? 第二個洞察點,是找到消費者最高頻使用產品的場景是什么。 第三個洞察點,為什么有消費者買一次就不買了?低谷到底在哪里?
你為什么會一直買? 你買來做什么用的?想解決什么問題? 你最常使用的時刻是什么?五感體驗又怎樣? 你什么時候覺得值了? 你除了買這個產品,還買過其他哪些產品呢? 你使用時曾經出現什么問題嗎? 你為什么買一次就不再買了?
你有過推薦給朋友嗎?為什么? 你為什么沒有推薦給朋友? 推薦朋友的時候,你都怎么說? 你曾經拍照或短視頻上傳分享嗎?拍了什么畫面? 你會怎么形容你目前使用的品牌?聯想到什么? 你想到這個品牌的時候,具體想到了哪種感覺?是味道、聲音、觸感,還是什么? 你當時在網絡購物平臺上,是用什么關鍵詞搜索到這個品牌的?又是如何搜索到競品的?
宜家用戶體驗流程圖
04
科特勒的MOT案例和體驗設計
等待的時候海底撈給顧客做指甲; 到洗手間的時候海底撈旁邊放了雜志; 顧客想和遠在千里之外的親戚一起吃飯的時候,海底撈可以提供視頻一起共餐。
找到客戶的整體的這條路線,然后把各個關鍵點,各個接觸點,各個真實瞬間(MOT)固化下來; 在每個接觸點上,提供最好的客戶體驗。
二、是不是在接觸點上做的越讓客戶滿意越好?
不需要在客戶體驗的每個點上都做到最好; 客戶的滿意度永遠是被超越的,一旦產品滿意度上升,以后對企業的期望也會升級; 客戶體驗設計的背后都有成本設計。
星巴克的定位基因是社交,星巴克已經遠遠超出一個產品、一杯咖啡或者一個零售的概念。橫著排隊顧客之間更容易產生交流,可以一邊等咖啡,一邊交流或搭訕;橫著排隊看著咖啡機打咖啡,會有被服務的感覺。 麥當勞定位的基因是快,快餐業的鼻祖,營造更熱鬧、更快捷的氛圍。縱向排隊追求速度與效率,看不到臉,導致顧客產生焦慮感,覺得前面的人很慢,輪到自己時會加速。麥當勞的所有用戶體驗,都是圍繞著速度和效率來構建的,一切在促成顧客快速用餐、快速購買、快速離開(所以麥當勞的座位坐起來也并不是很舒服)。
亞朵酒店“峰終定律”客戶體驗模型
品牌接觸點或關鍵瞬間梳理出來之后,并不要求企業在每個點上做到完美; 核心在于回歸到企業品牌定位、品牌核心價值和核心功能利益點去設計一系列體驗管理的過程。
客戶體驗很重要,可以幫助互聯網企業和傳統企業在沒有差異化的競爭中異軍突起,獲取市場份額; 客戶管理體驗(MOT),是找到顧客跟企業有接觸點的地方并做好; 客戶體驗管理(MOT)不是所有接觸點的體驗都要做到最好,因為所有的接觸點都有成本,要圍繞著企業品牌所提供的核心價值和定位系統設計客戶體驗。
三、 客戶體驗管理
梳理客戶與企業接觸的關鍵節點; 讓用戶描述出客戶在這些真實瞬間的感受,感受是好是壞,是超出預期、滿足預期還是低于預期,并制作打分量表,畫出一張圖。
3. 客戶體驗管理地實施
客戶體驗的核心是關鍵瞬間(MOT )的客戶體驗,客戶接觸點可以幫助企業通過客戶體驗方式獲得差異化,建立自身獨特的競爭力; 客戶體驗落地,并不是把客戶體驗的每個真實瞬間(MOT)都做到最好,要圍繞企業的核心價值和定位做體驗設計。 可以用客戶旅程地圖把客戶體驗落地。把客戶和企業接觸的整個過程,隨著客戶的時間路線把它畫出來。客戶旅程地圖是把以用戶為中心的理念落地的有效工具。
#你的”峰終體驗“是如何設計的?#
歡迎
評論區留言!
想了解學習更多“峰終定律”提升關鍵服務體驗,可以掃碼聯系小編!
延伸閱讀 價值千萬的“峰終定律”,海底撈、宜家、很久以前都在用 提升回頭率,餐廳體驗的18個關鍵時刻 換個門頭,營業額爆增了3倍!獲客門頭有哪些秘籍? 蔦屋書店:如何重塑企業與消費者的關系?構建用戶體驗管理體系
汪志謙、科特勒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5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