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3月16日)晚間,被譽為中國A股“面包第一股”的桃李面包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桃李面包”)發布2021年年度業績報告。報告期內,桃李面包實現營業收入63.3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6.24%;營業利潤和利潤總額分別為9.7億元和9.83億元,分別較上年同期下降13.94%和13.6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63億元,同比下滑13.54%。
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桃李面包自2015年12月上市以來營收規模首次突破60億大關。但在2021年,桃李面包也呈現出了增收不增利的現象,更能體現其主營業務的扣非凈利潤為7.16億元,同比下滑14.4%。
對于業績增收不增利,桃李面包在公告中解釋稱系:一方面,去年同期受國家階段性社保減免政策影響,公司人力成本費用低于本期;另一方面,部分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產品成本有所增加;還有就是去年同期受疫情影響,促銷活動相對較少,本期折讓率高于去年同期。
桃李面包財報顯示,在營業收入增長6.24%的同時,營業成本達46.7億元,同比增長11.84%,高于收入增長,毛利率同比減少3.69個百分點。
具體到產品層面,去年,桃李面包旗下的面包及糕點實現營業收入61.88億元,同比增長6.01%;其中,醇熟等明星產品繼續獲得穩步增長,巖燒蛋糕、乳酪面包等新品呈現較高速增長。
而在2015-2020年,桃李面包類產品的銷售額增速分別為25.02%、29.47%、23.49%、18.08%、16.89%、5.60%,由此可見,雖然桃李面包的面包及糕點業務仍在增長,但已是連續兩年保持中個位數增長的緩慢態勢了。
此外,桃李面包的月餅實現營業收入1.33億元,同比增長13.54%;粽子實現營業收入0.12億元,同比增長61.91%。
顯然,目前面包及糕點業務依舊是桃李面包的主要收入來源,而像月餅、粽子等節日型產品周期性明顯,對其整體營收和凈利潤貢獻并不大。
桃李面包表示,2021年,公司在原有明星單品的基礎上,不斷加強新產品的開發和推廣,加快產品更新速度,推出了巖燒蛋糕、乳酪面包、酥皮面包、蔓越莓切片等一系列新產品,以適應當前消費習慣和消費潮流的變化趨勢,保持產品競爭力,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
此外,桃李面包在財報中表示,公司采用“中央工廠+批發”模式進行生產和銷售,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已在全國20個區域建立了生產基地。該模式下,公司具有顯著的規模經濟優勢,在面包的品類細分上,聚焦于少而精,追求于單品生產銷售規模,大規模的生產可降低公司的單位生產成本,直接銷售給商超等終端,可大幅降低公司的銷售費用。
眾所周知,桃李面包發家于東北,但隨著東北、華北等地增長陷入瓶頸期,公司于2018年開啟“南下”戰略,加大對華東、華南、西北等新興市場的開發。
時至今日,桃李面包仍未打破自身“北強南弱”的市場格局。
首先從區域上看,在桃李面包的7大區域中,華北、東北、華東、華中、西南、西北和華南地區2021年營收分別為14.53億元、28.8億元、14.67億元、1.85億元、7.96億元、4.19億元和5.09億元(分部間抵消13.73億元)。其中,華北、東北、華東三大區域合計營收(不含分部間抵消)占比高達91.54%,而且其大本營東北區域的營收(不含分部間抵消)占比就高達45%。
而桃李面包的區域不平衡不僅體現在區域營收層面,在區域渠道開發層面也異常明顯。
雖然桃李面包在財報中表示,目前主要通過直營和經銷兩種模式進行銷售:一是針對大型連鎖商超(KA客戶)和中心城市的中小超市、便利店終端,公司直接與其簽署協議銷售產品的模式;二是針對外埠市場的便利店、縣鄉商店、小賣部,公司通過經銷商分銷的經銷模式。
目前,桃李面包已與永輝、華潤萬家、沃爾瑪、大潤發等大型商超之間建立了穩定合作關系;同時還與區域性知名連鎖超市紅旗連鎖、物美、家家悅連鎖、新天地連鎖、比優特連鎖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但在經銷商渠道,截至2021年末,桃李面包共有經銷商895家。其中,華北、東北、華東、西南、西北、華南和華中地區的經銷商數量分別為156家、263家、213家、123家、59家、51家和30家,華東地區增長數量最快,新增了52家,其余各區域均為個位數增長。由此可見桃李面包的經銷商隊伍還是相對比較穩定的,但從經銷商分布及增長速度來看,桃李面包后續仍將面臨區域不均的問題。
桃李面包表示,公司將利用自身成熟的市場運營經驗,以中心城市為依托,繼續向外埠市場拓展,深耕渠道,強化終端,建成全面完善、布局合理、可控性更強、運營效率更高的終端銷售網絡,強化公司的競爭優勢。
同時,早在2020年,桃李面包就有17家虧損,且均集中在華東和華南地區;時至今日,這些子公司虧損狀態仍未緩解,并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比如2020年和2021年,上海桃李的虧損從653.62萬元擴大至1896.71萬元、江蘇桃李從虧損973.40萬元擴大至1283.08萬元、武漢桃李從虧損183.44萬元擴大至856.72萬元、福州桃李虧損從506.62萬元擴大至1270.72萬元、廈門桃李從虧損552.82萬元擴大至1187.97萬元……此外,像深圳桃李、合肥桃李、四川桃李等子公司雖然虧損有所收窄,但仍處在虧損狀態。
對于桃李面包華東和華南地區子公司持續虧損的現狀,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食評方表示:“桃李面包這種區域市場差異短期內是沒法去彌補的。因為華東跟華南是全國烘焙市場做得最早也是最好的區域,同時也是產品創新升級迭代最快的,而桃李面包作為一個東北企業,短期內很難適應這種消費迭代和場景創新需求。”
桃李面包除了面臨自身發展問題之外,整個烘焙行業產品迭代加速和行業競爭加劇也是其未來要面臨的主要問題。
從行業層面看,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詢)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烘焙食品市場規模同比增長19.9%。如果疫情趨向于好轉,未來烘焙食品市場將保持10%左右的增長率,2023年中國烘焙食品市場規模將達3069.9億元。
而具體到桃李面包所在的面包賽道,其市場規模也超過400億元,其中,短保類產品占比過半。
但在這一賽道,桃李面包雖然目前暫居行業第一,但近幾年越來越多品牌涉足該領域,也在不斷蠶食桃李面包的市場份額,阻擊其進一步規模壯大。
比如,在2018年,在當時短保領域屈居第二的賓堡集團完成對排名第三的曼可頓公司收購,不僅在規模上進一步拉近了與桃李面包的距離,而且在南北方市場對桃李面包形成包圍之勢。
同年,達利食品也推出“美焙辰”,欲在市場分得一杯羹。2019年,美焙辰所在的達利家庭消費板塊則營收增加41.6%至26.57億。達利食品2020年報更指出,2021年將加快美焙辰的規模化布局,提升銷售質量,提高市場滲透率。
而除了這些在烘焙領域的強大對手之外,像盼盼食品、三只松鼠、良品鋪子、鹽津鋪子等品牌也在短保面包賽道積極布局。
而從渠道層面看,這些食品企業多為依靠第三方渠道或門店進行銷售,而目前的現實是不少短保面包主流銷售渠道,如便利店、大型KA等都紛紛推出了自有品牌的短保面包產品或者速食產品,進一步阻擊了短保面包的消費場景。
此外,根據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詢)發布的《2021年中國烘焙食品行業競爭格局與消費行為分析報告》,國內烘焙市場已經進入到了高速發展期,烘焙市場的投融資力度不斷加大。越來越多的烘焙連鎖以及新消費品牌在資本助力下快速崛起,勢必進一步蠶食桃李面包們的市場份額。
而桃李面包并未放緩自身擴張步伐。其在財報中披露,2021年度,公司已投入使用的生產基地整體產能利用率為85.56%。其中,華東地區、華中地區、華南地區2021年度產能利用率分別為84.44%、50.83%和75.40%,整體產能利用率并不算高,但公司卻同步在沈陽、浙江、青島、泉州、廣西、長春等地有多個在建項目,合計設計產能達29.17萬噸。
未來,桃李面包能否依托現有渠道來消化這些產能還有待觀察。
2021年,桃李面包的研發費用同比增長高達82.78%,主要是由于2021年人力成本增加以及籌建新研發車間、改造現有研發車間研發設備增加所致。數據顯示,研發費用中人工費用達1425.52萬元,同比2020年的820.19萬元,增長達74%。但是桃李面包研發投入總額占營業收入比例僅為0.33%。
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桃李面包能否持續拉開和其他品牌的距離仍有待時間來給予我們答案。
聲明:凡注明 “作者:XXX(非食評方)“的圖文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平臺轉載旨在分享交流,并不代表贊同文中觀點,亦不作投資建議。
文中數據均來自企業公告及媒體公開報道,圖片均來自網絡,如無意中使用了您的圖片,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及時刪除。
- 方便面行業的大單品“老壇酸菜面”,市場要“涼”了嗎?
- 【要聞】“雙匯生產車間亂象”上熱搜;最高法:明確“碰瓷式維權”不受保護;天貓發布TOP品牌力榜單,百草味位列食品行業第一……
- 椰汁市場“春光乍現”,但伴手禮食品大佬能做好植物蛋白飲料嗎?
- 食報丨伊利斬獲史上最強開門紅;養元、周黑鴨、呷哺呷哺業績快報出爐;天地壹號擬在深交所主板上市……
- 進入“兩會”時間,涌現了哪些引領食品產業風向的“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