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來最難的一年,讓我們跟隨《2022中國火鍋大數據報告》,看看下半場,到底藏著哪些機遇。
據火鍋餐見數據研究院數據顯示,餐飲門店的連鎖化率從2019年的13%增長至2021年的16.5%,而火鍋門店連鎖化率整體高于餐飲門店平均水平,從15.1%增長至21.2%。
數據上看,火鍋行業因為易復制、易標準化的基因,促使連鎖化率的不斷提升,且優于其他品類。
再看品牌,2019年—2021年,全國火鍋連鎖品牌的規模呈“兩頭高,中間低”的啞鈴形分布。
來看一組數字。
2021年,5—50家門店的規模占比43.11%,100家以上的規模占比42.33%,而50-100家門店的規模占比,整體呈下降趨勢,火鍋門店規模兩極分化趨勢明顯。
什么原因?
我們分析,品牌規模從原來的紡錘體變成現在的啞鈴體,究其根本,是“差異化”因素所致——沒有差異化的品牌會被擠壓、下沉、消失,而差異化明顯的品牌則形成頭部。
值得欣喜的是,中國的連鎖化進程,已經從1.0時代慢慢進入到4.0時代,像加盟店模式,也從原先的單純加盟,變成了托管。
但限于篇幅,不再展開,具體可參考《2022中國火鍋大數據報告》。

據觀察,熱愛火鍋的人,絕大數是因為喜歡川渝火鍋,這部分人占59.1%,所以,火鍋,甚至是整個餐飲界,跑出了海底撈這個巨無霸。
另外,諸如小龍坎火鍋、蜀大俠、德莊火鍋、大渝火鍋等這些加盟品牌,也清一色來自川渝,包括增長最快的九街淑芬、楠火鍋等品牌的主陣地,依然在川渝兩地。
緊跟川渝火鍋的是粵系火鍋、北派火鍋,占比分別為37.7%、30.3%。
市場源于需求,多元的消費需求,讓火鍋品類細分細分再細分。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派系相互交融中,火鍋賽道正在迎來“鮮”時代。
在過去的2021,值得大書一筆的還有粵式火鍋,七欣天遞交招股書、撈王沖刺上市,足見粵系火鍋的迅猛。
當然,這與大眾餐飲健康養生的趨勢密不可分,這個機會點,你踩中沒有?
再談談火鍋老板們關心的食材。
根據“全國火鍋食材供應和推薦TOP5”,我們看到,牛肉仍是高居第一的品類,足見其受歡迎程度;毛肚、蝦滑緊隨其后,尤其蝦滑,上升空間巨大,而由此單品衍生出的單店,亦是不計其數。
丸子和鴨血的上榜也并不令人意外,鴨血已產生出強有力的火鍋品牌,丸子雖未細分出火鍋品類,但其“定制化進程”已無可避免。
火鍋單品帶來的狂潮,正時刻影響著火鍋行業,從食材中找到自己的差異化優勢、或者利用供應鏈定制化來放大自己的優勢,都是品牌找到突圍的好機會。
區域:下沉市場,正開啟白刃爭奪戰
目前,下沉市場的火鍋品牌,主要是那些在一線二線新一線已站穩腳跟的頭部或區域品牌,他們以擴張的形式,對三線及以下城市“跑馬圈地”。
除了海底撈,沖刺IPO的楊國福,二三線城市的門店占比不斷增多,從2019年的87.5%增長到2021年前三季度的90.9%;大龍燚推出如在蜀毛肚老火鍋,讓副將去攻占下沉市場;季季紅,走高性價比路線,下沉至縣城中心城區,開出近300家直營門店……
火鍋餐見數據研究院調查了3.8萬+家火鍋門店在各線級城市的分布情況。
從火鍋門店分布來看,有些細分品類極度下沉。
比如蝦火鍋,三線及以下城市的門店占比達 65.08%,位居首位,主要原因是性價比高、供應鏈成熟;其次是川渝火鍋,占比達51.71%。
數據顯示,一些細分品類在下沉市場占比較少,像豬肚雞火鍋,占比26.60%;牛肉火鍋,占比27.71%。
從數據上看,下沉市場機會很多,像蝦火鍋,機會大,但競爭也激烈;豬肚雞、牛肉火鍋、椰子雞之類占比不多,有市場機會,但也可能需要進行市場教育。
預制菜:新晉萬億級賽道
去年到今年,預制菜可謂火出天際。
據數據顯示,僅2022年1月6日—10日年貨節期間,淘寶上的預制菜銷量,同比增長超100%。
預制菜的空間有多大?
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預制菜市場規模3136.6億元,兩年后將超過5000億元,未來3-5年預制菜行業有望成為萬億餐飲市場。
那么,預制菜和火鍋相結合,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比如,鍋圈大有快手菜,把北京菜的羊蝎子、海南的椰子雞、福建的佛跳墻、港式的花膠雞、東北的酸菜白肉、川渝的酸菜魚等等都給預制了,39—79元就能吃頓火鍋大餐。
為了實現標準、穩定,提高經營效率,餐飲業應用預制菜,早已不是新鮮事。
國內已有超過74%的連鎖餐飲企業自建了中央廚房,配送預制菜至門店制作,其中頭部連鎖餐飲企業預制菜使用比例已經較高,像真功夫、吉野家、西貝、小南國等企業預制菜使用占比超過80%。
無論你跟不跟,都已經“在船上”了。
寫在最后
本文截取自火鍋餐見編著的《2022中國火鍋大數據報告》,5年行業沉淀及數據追蹤、40萬+火鍋門店覆蓋、100+細分品類透視、100+城市走訪調研,堪稱后疫情時代的火鍋經營“紅寶書”。
原創文章,作者:火鍋餐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44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