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些人開店越開越累,還不賺錢,而有的人越開越輕松,利潤率還很高?今天肖老板來告訴你為什么:
前天晚上,有位社群老板私信問了我一個問題,原文是這樣的:
肖掌柜,你對現在沙縣小吃店型,及其在全國的生態位,如何看。
我去沙縣吃的次數并不多,這個提問也比較大,屬于開放式的提問,既然問了,還是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因為對話比較長,看看圖片吧:
通過交談,我了解到這位老板就是沙縣本地人,家族做的是沙縣小吃的生意,現在接棒了父輩的生意,想在經營上做一些改變和突破。然而沙縣小吃的特點就是夫妻經營模式,利用夫妻店的人力優勢,構建了一套品種完整的產品體系,形成了別人無法輕易復制和攻破的壁壘。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沙縣小吃模式的話,我覺得:成也夫妻,敗也夫妻這八個字比較合適。
像沙縣小吃、蘭州拉面這類產品,我們基本上見到的都是兩夫妻在經營。有些老板掙到了錢,想進一步開分店卻非常困難,只能找自己的親戚、家屬來做。
我們湖南的木桶飯也是一樣,品種特別多,沒有標準化,高度依賴廚師,大多都是夫妻店。我們對面的木桶飯老板,開了有四五家木桶飯店,能力算是非常強的了,但每家店也是叫自己的徒弟來合伙開的,每家店實際上還是徒弟和親戚朋友,在本質上還是屬于夫妻店模式,一旦徒弟因為利益分配問題不干,這家店就難以為繼了。
我入行餐飲幾年,在這一點上非常有感觸。
第一家店,只有我會炒菜,店里師傅不會,所以我累到半死的時候,師傅也沒辦法接過炒鍋。
第二家店,只有我切魚的速度最快,十來條魚,我1小時切完,師傅要2小時,所以我還是沒法脫手,每天一早去切魚。
直到師傅拿了工資跑路,我被逼無奈之下,痛定思痛,才決心花代價通過設備取代了人工,實現了產品的可復制性。也是從那件事情之后,我決心不再將任何一個產品技術掌握在別人的手上,決心不再將任何一個員工放在不可替代的位置。
簡單的來說,要想從一家店做到兩家店,從兩家店做到三家店,我們必須要解決人才的可復制性,解決產品技術的可復制性,解決工藝流程的可復制性。
為了實現這幾個目標,我在后面的幾年一直保持著如下幾個思路:
1、所有的產品核心技術,都要掌握在自己手上,沒有核心技術的項目不考慮。
2、所有產品的核心食材都要能批量生產,如果每天都要老板去店里操作的項目不考慮。
比如我們店里的鹵肉的香料包,準備一次能夠用幾個月,做炒鹵的核心撒料粉,準備一次也能用一兩個月;
制作鹵粉的鹵湯,熬一桶能用1個月;
做白鹵、辣鹵、缽缽雞的底料,做一次能用至少半個月。
這樣操作,既能確保產品出品的一致性,又能確保核心技術不被泄露,最重要的是,能夠做到不依賴老板,不依賴員工。
3、技術工藝不能量化、工藝流程不能標準化的產品不做。
為了做到這一點,在開發產品的初期,就記錄所有的用量數據,包括材料重量、火候、時間、鹽度等等,這些都是后期實現標準化和量化的基礎。有了這些數據,還能夠根據產品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
4、所有的店員都要求能夠掌握店里的所有技能,都有可替代性,不可被替代的崗位不要。
?通過培養多能工,讓門店的復制和門店之間的員工調動實現了可能,對于一些特別依賴人工的工序,盡可能的使用設備替代。另一方面,由于員工之間具備了可替代性,由于關鍵工序實現了設備替代,我們不再會被員工要挾。如果哪個員工具備了不可替代性,要反思的是我們老板。。。。
原創文章,作者:開店筆記,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70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