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隔夜”,對于餐飲沒多大價值

    知從何時開始,“不隔夜”成為了整個生鮮和餐飲行業衡量商品鮮度的核心標準。

    只是,“不隔夜”的標準是什么?消費者真的關心“不隔夜”嗎?“不隔夜”對于生鮮和餐飲究竟有多大價值呢?

    本文由紅餐專欄作者零售老板內參(ID:lslb168)授權發布。
    中國人在小學期間,都會通過《思想品德》課程,知道一個經典之梗:上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危機期間,農場主資本家寧可把賣不掉的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也不會免費送給窮人們喝。
    這個被當作資本主義“不人道”的經典事件,被寫進了我們的中小學教材。而它背后的經濟學現象,很少為中小學課堂里所了解——維持商品價格體系、最大程度減少損失、達成供需雙方長期平衡、企業社會責任感的泛濫等。
    “寧愿扔掉都不折價不白送”,這樣的案例在日常生活中也并不少見,主要發生在當下的中國生鮮流通和餐飲服務行業。
    然而,當我們深入了解后發現,出現這種情況大部分并非是因為商品賣不動,而是因為全行業都在看齊一個有點“潔癖”的標準——食物不隔夜。
    – 1 –
    “不隔夜”的貓膩有多少?
    不知從何時開始,“不隔夜”成為了整個生鮮和餐飲行業,都在衡量商品鮮度的核心標準。
    “不隔夜”,以目前市場上大部分玩家的定義,商品上架銷售時間不超過24小時。被冠以“不隔夜”標簽的商品,通常有著常見、短保、貶值快等特性。
    這其中,以生鮮品,尤其是蔬菜為甚,肉類、烘焙也是常見品類。
    從盒馬日日鮮,到物美的“每日鮮”,再到生鮮傳奇,不僅是線下以生鮮售賣為核心的賣場、社區店打出“日清”招牌,這股“不隔夜”的風潮,已然吹到了線上。
    △某生鮮電商平臺打出“只賣當日鮮肉”旗號
    誠然,“不隔夜”的招牌打出,著實比隔壁幾天沒上新的蔬果店看起來要新鮮不少,但這簡單三個字背后的貓膩,卻少有人關心。
    首先,怎么才算不隔夜?
    做過生鮮的人都知道,從種苗品質、種植方式到采摘時間、物流運輸、倉儲、包裝、理貨上架,影響鮮度的因素是多重的,絕非簡單的“時間二字可以涵蓋。
    以幾天前的一則新聞為例,卡車司機劉師傅在8月10日從湖北出發,運輸一車鮮花生,途經湖北、湖南,都走了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無需繳納過路費),但12日傍晚途南寧時,由于路上太熱導致水分蒸發,花生被曬干,因此被收取1000元通行費。
    令人啼笑皆非的新聞背后,是鮮活農產品在供應鏈流通環節的難言之苦——前期的多重因素和環節構成了生鮮品上架時的品相,單純以商品銷售周期計算不僅多此一舉,并且大部分商品的貨架壽命明顯不止一天,強制將品相尚好的生鮮品下架,只為迎合“不隔夜”,未免是一種資源浪費
    回到上架之前,這些只在貨架上銷售一天的生鮮品,在運輸途中過了多少天?在倉庫里又存了多少天?應該遠不止“不隔夜”這樣簡單。
    其次,沒賣完而受限于“不隔夜”下架的商品,最后都去了哪?
    “不隔夜”的理想狀態,是商品日清,要做到這個程度,其一需要精準的銷量預估,其二需要門店商品維持穩定的高動銷率。
    銷量預估方面,各家有各家的經驗,我們不多做研究。而維持穩定的高動銷率,一方面是降低庫存,另一方面則是促進銷售。
    關于“不隔夜”商品促進銷售,最顯著的策略之一是分時折扣。以“不賣隔夜肉”的錢大媽為例,門店從19點開始,每隔半小時降一折,直至免費派送,但這種打折方法也引發了關于是否影響原價商品銷售的爭論。

    另一些商家則選擇了更直接的方式——直接下架,然而對于商品下架后的處理方式,多數商家諱莫如深。
    例如盒馬的胡蘿卜“標簽門”事件,澎湃新聞首先爆出之后,外界反應激烈,覺得你“濃眉大眼”的盒馬也在玩這些。可是,有誰仔細想過,那個其實依然新鮮的胡蘿卜是“無辜”的,是依然能吃的合格胡蘿卜跟哪天被放進了包裝里能不能賣,沒有任何關系。這種缺乏科學根據的“不隔夜潔癖”,說句難聽的話,背后的心思性質,都有點類似種族和人格歧視了。一樣的人,皮膚黑的就比白的低人一等嗎?
    當然,這不是一兩句話能改變的。反正依然新鮮的生鮮品,現在的行業和消費觀念,不會讓其改頭換面重新上架。而且,直接下架丟棄,也不是一個換來好名聲的辦法。
    抖音一條關于“奈雪の茶”結束營業后,將整柜面包直接丟棄的視頻得到了8.6w個贊和1.8w個評論,其中不乏“為什么不打折、不送給需要的人”“浪費糧食”這樣的強烈質疑聲音。
    奈雪銷毀當日未售出面包(圖片來源抖音@Nancy2Fish)
    在對銷量預估有誤的情況下,一味強調自己商品新鮮“不隔夜”,余下沒賣出的商品,棄之可惜,留下又砸招牌,可謂是燙手山芋。
    其三,消費者真的關心“不隔夜”嗎?
    “不隔夜”的核心是讓消費者能夠隨時享受最新鮮的商品,但這種新鮮的背后,是不再囤貨。
    不然,不隔夜的蔬菜買回去,在冰箱里放到打蔫,“不隔夜”還有什么意義?
    但在中國人的消費行為模式下,想要做到這點很難。主打不隔夜的蔬菜肉品,直接瞄準的是家庭餐飲場景,而眾所周知,中餐材料豐富,以小家庭為單位很難做到買一頓吃一頓。

    有時候,買新鮮的,可能是為了能在自家冰箱里多堅持幾天。
    對于這樣的消費者來說,不隔夜的需求存在,但決計不是剛需,因為不隔夜≠一定比新發地更新鮮。
    – 2 –
    “不隔夜”的背后,是經濟學問題
    目前看來,商品不隔夜,更多的是將鮮度量化成一個概念、招牌而已。
    隨著越來越多的商家進入這個體系,沒有符合“不隔夜”標準的商家,總會覺得自己缺了點什么。
    這也是為何,線上線下的玩家都執著于擁抱“商品日清”這一標準,不管是不是真的,總要先放上去再說。而消費者對于是不是隔夜的認知,只在于那一條小小的日期標簽。
    而不打折、不贈送,是商家們對于自己商品價格體系和品牌調性最后的堅持。打折出售的話,盒馬也可能遭遇錢大媽門店一樣被大爺大媽攻陷的命運。

    有很多人會想,即使不打折出售,下架的商品拿去做公益,還能樹立企業社會形象,不是很好嗎?
    我們先不談對接公益機構、商品運輸等等的人力和物力支出一定大于直接銷毀的成本損耗,要知道,零損耗是每一個企業做不到的夢想,但做不到,不代表對門店損耗習以為常甚至視若無睹。
    這就代表著,每一個做不隔夜商品的商家,都會通過我們上文提到的銷量預估和促進銷售等手段,逐漸逼近供銷平衡的臨界點,盡力將損耗降到最低。
    拿著自己要盡力消滅的東西,這還怎么做公益?以單次記損耗的銷毀,無疑是最優方案。
    換個角度,以服裝行業為例,積壓的庫存,即使折價賣出,也要進行剪標處理,不正是為了維護品牌形象和價格體系?
    以奢侈品Burberry為例,據報道,2017年其銷毀了價值2860萬英鎊的商品,其中不乏嶄新的服裝、首飾、香水等。
    品牌這么做,無非是不希望商品打折、爛大街,從而自降身價。銷毀是最簡單也是代價最小的方案。
    實際上,盡管不隔夜目前主要作用于生鮮領域,但其意義對于烘焙這樣的現制現售商品而言,無疑更加重大。
    區別在于,烘焙品從制成到上架銷售的環節更短,其生命周期的絕大部分都在于貨架。
    而生鮮品銷售的生命周期,從摘下枝頭的一瞬間就開始了,到上架銷售之前的環節,基本就決定了商品鮮度。
    此外,在線下場景中,生鮮品的鮮度憑感官就能輕易分辨,這是比日期數字更為直接、也更決定性的判斷因素。

    毫無疑問,“不隔夜這樣簡單的概念,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消費者的認可,與生鮮品供應鏈近年來不斷地效率升級密不可分。盡管現在,以銷定采、產地直發仍舊是商家追求效率最簡單的方式——這也正是社區團購能夠興起的核心所在。
    也許不久的將來,隨著數字化供應鏈的進一步深化,生鮮平臺可以真的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不隔夜”。

    編輯|紅餐網_朱斐

    往期內容回顧

    小面不是重慶的面子,是里子

    東北是什么味兒的?

    廣東人究竟有多愛吃雞?

    為了一條腸粉,廣州人與潮汕人差點打起來了


    內容交流/轉載 | 微信:hongcw66

    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

    13265099024 & 17724287321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7821.html

    (0)
    上一篇 2019年8月24日 21:21
    下一篇 2019年8月24日 22:03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