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為餐飲者提供社交平臺,餐飲者可抓住單身消費者的用餐痛點,采取一系列手段、組織豐富的社交活動解決一人食問題。線下諸如拼桌、請當場單身女士吃飯等活動已屢見不鮮,而線上則利用社群約飯等。
本文發于餐飲人必讀 微信號:cyr811
“孤獨”“孤單”一詞日益流行,“孤身”已逐漸成為常態,餐飲者們將餐廳人群定位更加細分——單身、找不到合適伙伴用餐的消費者。
據報道中國單身人口近2億, 一人食已成為眾多單身者難以解決的問題。
為減少一個人用餐多少的寂寞和孤單,日本一家主題餐廳提供一種特殊的服務——陪吃。
這是一家由卡通人物姆明為設計主題的餐廳,為單獨前來用餐的客人擺放造型不同的姆明娃娃陪吃飯。
這個服務推出后意外讓這家開業多年的主題餐廳“The Moomin Café”開始受到注意,不少人特意單獨前往餐廳用餐,目的便是與這些可愛的姆明娃娃一起用餐和合照。
打造與毛絨玩具一起進餐在筆者看來更多的是一種噱頭,帶給消費者新鮮感以及吸引懷有少女心的消費者,不能減少單人就餐的孤寂,相反加劇了單人用餐的尷尬。
同樣是為了解決一個人吃飯問題,韓國一家單身餐廳近期火爆朋友圈、微博。
客人進入餐廳后,就會被安排到特定位置就坐,在用餐期間可以通過墻上的APP來選擇是否需要與其他人一起吃飯,如果兩邊都選擇了“是”,中間的簾子就會自動打開,就可以愉快得和對面桌的人一起用餐。
這家極具特色的韓國單身主題餐廳頓時成為了單身者的福利,一個人去吃飯不僅不會尷尬,結束單身也不無可能。
很久以前只是家串店通過“約擼”活動一方面解決一個人吃飯的尷尬,同時滿足現代年輕人好奇追求刺激心理,解決消費者客戶的隱性需求即最高層需求:社交需求。
無論是日本的陪吃還是韓國邊吃邊配對的餐廳,其實質和很久以前只是家串店相同,都是為了減少一人食的尷尬、孤獨,滿足消費者的社交需求。
如今餐廳已不再僅是裹腹場所,更多的是一個社交場所。包括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
熟人社交
這是針對性格保守消費者而言,他們更傾向于和熟人一同吃飯而苦于難以找到合適的好友。一款名為yhouse app的食局計劃消費者若有中意的餐廳即可通過點擊“組局”即可一鍵發送精美邀請函給邀請的朋友,幫助消費者找到合適共餐者。
工作時間不一致、害怕被拒絕、礙于打擾等諸多因素導致一人食問題。如何合理地將多人“心有靈犀”地搭配在一起吃飯是餐飲者需要考慮的。
隨著移動支付滲入,大數據的分析與挖掘是互聯網餐飲未來的一個重要應用,數據開放與數據共享是大數據時代的方向與趨勢,餐飲者應當從大數據的分析以及從用戶行為習慣找到的此項業務突破點。
陌生人社交
現在年輕消費群體追求個性獨立、表現自我和崇尚自由的愿望更加強烈,不再畏懼陌生。
一方面他們找不到熟人共餐,另一方面則是滿足他們的獵奇心理。
現已有通過餐廳的自主線上平臺,陌生客人之間完全可以通過個人手機彼此建立聯系。就餐時看到有興趣對象,可即時發送消息到達對方手機實現交流互動,這也完全顛覆原有互聯網陌生社交的次序。PC互聯時代陌生人社交是先通過網絡了解后再回到現實場景認識,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直接可以在線下場景里根據真實信息進行判斷篩選,隨后進行友好搭訕,建立聯系,讓社交回歸真實與理性。
餐廳不止是餐廳,是社交,是場景,是分享。
如果餐飲者仍保留傳統的思想,對于追求新鮮,樂于分享的消費者而言或許會尋求其他場所,已不僅僅局限于固定的某個餐廳。
“一起吃飯”社交平臺主張通過私廚預訂組成線下8人以內的小規模飯局。整個過程發生在私人場所,飯菜由個人提供。此飯局呈現小而美的特點,以“吃”為核心,把相同品味的人聚合到一起。通過社交屬性使食客與主人、食客與食客間形成良好互動。
筆者認為,作為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當代年輕人工作生活壓力大,時間緊湊,交際圈子小,無法找到合適吃飯對象問題日漸突出。
而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則為餐飲者提供社交平臺,餐飲者可抓住單身消費者的用餐痛點,采取一系列手段、組織豐富的社交活動解決一人食問題。
線下諸如拼桌、請當場單身女士吃飯等活動已屢見不鮮,而線上則利用社群約飯等。
筆者相信未來能充分利用社交平臺的餐飲者必然能奪下“單人食”這塊肥肉!
————————-
必讀君邀請你入群和廣大餐飲人一起玩耍辣:
微信群:【掃一掃,入群】12.24
QQ群號:2633725608
QQ群二維碼:【掃一掃,入群】
尋求必讀君采訪報道:【掃一掃,加我】
作者:肉球
整編:必讀陶然君
注: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人必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7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