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筷子餐飲有限公司創建于2000年7月19日,是一家兼具正餐和火鍋兩大業態的大型餐飲連鎖企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歷程,公司總營業面積達6.5萬平方米,員工1800余名,年營業額超3億,形成了“金筷子”、“撈悅百匯火鍋”、“盛宴公館”、“錦宴公館”、“撈悅國際”、“東北味道”、“西北味道”、“晉魯味道”、“金筷子雜糧村”、“金筷子喜事匯”、“悅園四季酒店”等多品牌的經營格局,而且大型加工配送中心100%集中配送,實現采購、驗貨、加工、倉儲、配送一體化供應鏈,在保定市場開創出一番新天地。東方美食記者團采訪了金筷子的常務副總齊京飛,讓他來講一講“金筷子”是如何一步步成長壯大的。
金筷子常務副總齊京飛
業態差異
避免同質化
齊總說到:“我們一直堅持做大店,力求打出差異化,避免直接的競爭,大家都去做的,我們就不去做,哪怕掙錢的我也不做,只有沒人去做的,我們才去嘗試,去開拓,我們就是不走尋常路。在2000年的時候,當時的保定市場,其他餐館不論大小,都要強調南北大菜、生猛海鮮,于是我們在那種情況下,創建了以融合家常菜為主打的“金筷子”,提出“精品家常,好吃不貴”的口號。金筷子以保定家常菜為主,融入一些川菜和湘菜的元素,一開張生意就很火爆,因為它填補了市場的空白,讓顧客耳目一新,又避免了與同行之間的激烈競爭,雖然開辟新市場有風險,但一旦開辟出來,顧客往往就會先入為主,認準第一品牌,這種效應帶來的收益既可觀又長久。
轉型升級
品質更突出
到了2007年,因為中端市場前景非常好,利潤也相當可觀,于是“金筷子”開始尋求轉型升級,在保留原有水平的情況下,逐步向中高端餐飲市場邁進。原先的“金筷子”家常菜老店在服務、菜品、環境等方面進行了升級,相當于把家常菜往上提升一個檔次,但價格卻維持不變,由此得到了很好的市場反響,也堅定了“金筷子”做出改變的信心。
“金筷子”開始嘗試的第一個中高端品牌是“錦宴公館”,將中餐和火鍋融合在一起,其中火鍋在當時的保定市場是檔次最高的,之后相繼又開了“撈悅國際”、“西北味道”等品牌,逐步邁入高端市場。但好景不長,在事業風生水起之時,2013年出臺的“八項規定”,讓高端餐飲市場受到很大影響。齊總說,“我們當時也很糾結,不知道路在哪兒,是該繼續堅持,還是應該隨大流轉型,做‘小而美’的精品店或商超店。但經過兩年的沉淀和內部高層無數次的爭論之后,我們最終決定還是堅持自己的道路。我們也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抓菜品、抓服務、抓局部環境的提升,力求給顧客創造更舒適的就餐體驗,而且我們把西北味道大店進行‘阿米巴分解’,拆分成幾個模塊單元,針對不同的客戶群去經營……一系列的措施,加之味道好、環境美、價格優、管理強等多方面優勢,使得“西北味道”不但沒有受到政策的沖擊,反而生意越做越好,成為一個很好的轉型模板。”堅持自己的道路,始終與同行之間保持差異化,是“金筷子”能夠在保定市場站穩腳跟的最主要原因。
味型差異化
突出地方特色
齊總說到,通過“西北味道”的摸索,我們想嘗試做一系列的味道店,于是開始籌建“東北味道”。“東北味道”的廣告語是“人在保定,吃遍東北”。我們選取整個東三省的特色食材,放在保定來做,相當于避免了與同行的直接競爭。東三省有歷史、有賣點、有食材、有特色飲食文化,資源極其豐富,像大連的海產品、黑土地產的五谷雜糧、長白山的各種動物、幾條大江大水庫的淡水魚等等。“金筷子”背靠東三省這棵大樹,既保留當地的原汁原味,又結合保定本地的飲食習慣進行調整,再派出廚師學習,將與本地有差異化的燉菜和三江魚等作為重點菜品引入保定,輔以長白山的山珍、大連的海參等高端食材,整個篩選研發過程歷時半年多,最終達成了“用本地廚師,做出顧客喜愛的東北味道”的目標。
十幾年來,“金筷子”始終堅持“差異化”發展,做別人不做的,走別人不走的,最終開拓出一條有“金筷子”特色的餐飲道路。
沒學夠?不要緊!
東方美食·《餐飲經理人》
每日給你干貨好文
歡迎隨時勾搭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總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30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