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年總是離不開吃,而作為中國傳統習俗的小年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北方地區的臘月二十三,人們稱為“小年”,意味著一年的結束,而南方一般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
南方和北方,雖有年俗差異,但想要過出年味,“吃好”才是正經事!那么在小年這一天,各地都吃些什么呢?
餃子
北方小年吃餃子,吃餃子意為給灶王送行,取怡“送行餃子迎風面”。上供時,餃子要端端正正擺上供臺。此外,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美食。
年糕
山東魯西地區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謠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為粘住灶王的嘴,讓其上天言好事,不說人間壞事。粘糕用黃米、紅棗等為原料,香甜道、入口綿軟,取“年年高”的吉慶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趕制椰糕用來食用祈福。
祭灶果
祭灶果是浙江寧波地區及南方一帶有名的漢族傳統小吃是由麻棗,紅白球配上油果、黑白交均糖、芝麻腳骨糖、寸金糖、白麻片、凍米糖組成,是一種老幼皆宜的糕點。祭灶果主要原料糯米粉,芋艿漿,白砂糖。口味:松、酥、香。
灶糖
灶糖是古老的漢族傳統名點即是春節年節食品又是祭祀用品。每年的農歷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的習俗是“送灶”,據說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述職,所以家家戶戶會敬獻糖瓜(也有人叫灶糖),為的是讓灶王爺嘴甜一點,多在玉帝面前說好話,來年給家里一個更紅火的光景。
粽子
壯族臘月二十三開始備年,臘月二十三包粽子,吃粽子,春節也是。因為粽子在壯家是一種高貴的食物。粽子象征著富裕豐收。壯族非常的好客,所以有客人來就會拿出最好的食物招待。
送灶粑粑
送灶粑粑是安徽合肥市以南的幾個縣市,如廬江縣、巢湖市、無為市、蕪湖市、馬鞍山市、宣城市等地方的傳統小吃,民間節日祭品。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三日為送灶節,當天晚上居民用米粉或糯米粉做成餅,用豆干、肉、蔬菜或咸菜等為餡,用素油煎出舉家共食,迎接小年和即將到來的新年。
米餅
廣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間在小年來臨之時有做米餅的習俗。傳統的米餅做法有些類似于月餅,以用料講究、餡多皮薄、口感細膩香甜著稱。用糯米磨成糯米粉作為主料,花生、芝麻、白糖做成餡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圓形,再經高溫蒸熟,保住了大米、花生、芝麻等源香味口感與健康營養,吃起來別有風味,寓意“團團圓圓”。
大棗餑餑
山東半島的人們大多自農歷臘月二十三后,家家開始忙著做大棗餑餑(又稱大饅頭)、團圓餅、壽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團圓,日子過得年年有余。這些面食從和面、醒發和制作上都非常講究,遠遠要比平日里吃的饅頭要繁瑣。
和面時水添加較平時少很多,這樣做成面團后醒發,發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種花樣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鍋,這樣做出來的面食又稱之為“面花”,吃起來一層又一層,特別有嚼勁,口感自是非比尋常,用來春節待客作為主食食用。
炒玉米
這是一種傳統的晉東南地區小年美食,在民間曾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在小年的這天,勤勞的人們喜歡將玉米粒炒熟以后用麥芽糖粘結起來,放涼后食用。做法有點類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瓜子板、芝麻板,吃起來酥脆而甜味十足。
殺年豬
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的蘭洞、西嶺的新河、觀音的水濱山寨等地,都有殺豬過春節的習俗。過了小年夜,那殺年豬的熱鬧戲就算開臺了。挑選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燉,精心烹飪,再滿滿斟上一杯酒,邀請親朋好友共享年豬宰殺后的第一頓鮮肉——庖湯。
爆米花糖
靖安縣民間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說法。“小年”這天,人們用麥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財運大發、生活甜美。
內容精選
↓↓↓
點擊圖片 即可閱讀
采編 | 是八角呀 霍東
視覺 | 隋隋
合作交流/轉載 | 13331083197
課程/雜志咨詢 | 13331083967
部分文字圖片選自網絡,侵刪請聯系
2020年一帆風順,趕緊點個“在看”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總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39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