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外賣老板內參”可關注我!
伏牛堂的創始人張天一在6月16日的一場發布會引起了不曉得轟動,轟動的原因一方面是沒有內容的發布會,另一方面竟然有高達50萬粉絲觀看發布會直播。
具有高關注度的不僅僅是賣米粉的伏牛堂,還有堂食+外賣航母的黃太吉,在不久前,黃太吉周年慶《好奇心盛典》座無虛席,也掀起了軒然大波。
一個是營銷能手,一個是文藝書生,他們的產品在被頻繁吐槽的同時,為何這些餐飲外行們的融資如此之多,粉絲如此之多。
除了你能了解的大量資料,實地去他們的店面體驗一下,你就會發現你在吃飯的同時,也在接受一場類似彌撒的洗禮。主編V信:752193267
外行的餐飲,內行看不懂的融資
去北京市朝陽區朝陽門外的黃太吉吃飯,黃太吉的店里店外貼了各種海報,有"在黃太吉吃煎餅、喝豆腐腦、思考人生"這種口號",也有“煎餅之王”映入眼簾。這里沒有寒風凜冽, 也沒有雨雪紛飛,這里是門店,還可以外賣。創辦黃太吉的是營銷領域的知名人物郝暢,已經獲得外賣平臺巨頭餓了么的戰略投資。
走到主打米粉的伏牛堂,你也會發現,員工都穿著統一黑色的工裝,背后的“霸蠻”,實在是霸氣的很。這里不是黑社會,相反創辦這家米粉店的只是一位文藝小生,張天一。而伏牛堂已經獲得了,徐小平和其他投資機構的巨額的投資。
再看看他們的投資人,投資黃太吉的餓了么,餓了么做外賣平臺,燒錢燒了多少億,對于張旭豪和康嘉也是餐飲的外行,如果有人說他們是靠外賣銷售提成掙錢的,那我就要笑了。
投資伏牛堂的徐小平,被譽為年輕創業者的導師和引路人,本身也不是餐飲業內人士,投資的項目涉及的餐飲的也寥寥可數,倒是科技類項目和互聯網項目投的比較多。
無論是黃太吉還是伏牛堂,他們都是了解并跟從了互聯網的趨勢。餐飲產品在他們眼中的不僅僅是產品,在被作為互聯網產品的入口,也被他們賦予了文化的符號,傳遞了創始人的理念。
這種理念影響了誰?
粉絲!!!
粉絲經濟,故事第一
經常聽到有人說:“沒有好味道,就沒有第二次。”這句話本身沒有錯,但是放在這個時代,這句話也沒有錯。只能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雖然沒有全國連鎖,黃太吉和伏牛堂確確實實是全國知名的品牌。
傳統餐飲人一心鉆研到產品里,發誓這輩子一定秉承匠人精神做出一款好吃的產品,爭取百年猶在。這本身也有沒錯,靠匠心做餐飲,盈利也是可以的。
作為頻繁被吐槽的煎餅和米粉,是不是就是錯的呢。如果放在10多年前,他們也許是錯的,但是時代經濟發生了改變,隨之而變的就是商業的規則。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信息革命讓信息傳遞渠道更加廣泛,每個人都是信息的生產和傳遞者。隨著消費主力人群的變遷,未來主力人群的消費習慣和消費水平已經改變。
粉絲經濟正當時,伴隨著是持久的曝光率和粉絲關注度。不怕你的產品不好,就怕你的產品占領不了用戶的心智。粉絲關注黃太吉和伏牛堂僅僅是因為是好吃嗎?況且他們的產品本身就遭到了很多吐槽,但是為何粉絲還要關注。
西式快餐,是因為他們好吃嗎?
他們的品牌效應占領了用戶的心智。
是誰定義了產品的味道好壞,規則不是不變的。
做餐飲,就專心做餐飲,這句話本身沒有錯。產品好,肯定是加分項,是時代的環境變了,歸根到底是同樣是做餐飲,變現的方式變了,做餐飲的不一定最終靠餐飲掙錢。
原創文章,作者:外賣頭條,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3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