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北京行,原本我是沒計劃去的,因為成都有很多事情,我們不僅面臨秋冬菜品的研發進度問題,還有好幾個省外的合作伙伴要來成都,因此即便是我很早就看到了這個課程,也曾心動,但最后還是舉棋不定,甚至,在葉總親自邀請我參與時,我都不敢冒然答應他。
直到18好晚上,我才最終決定去北京,為什么呢?很大一個原因是其最后的分享嘉賓,名字叫華杉,對于品牌咨詢行業不太熟悉的人,可能不知道此人,但是稍微對品牌戰略和咨詢行業有點了解的,都會知道此人,以及他和他弟弟所創建的國內最頂尖的品牌咨詢公司:華與華。
兩年前我開始思考豪蝦傳的未來之路時,張哥向我強烈的推薦一本書,讓我一定要看,名字叫《超級符號》,這本書就是通過各種案例來講品牌,里面的案例全是國內各行業最頂尖的品牌,而這些品牌背后的推手和顧問,就是華與華,這本書的作者,也就是華杉。
某種程度上來說,我這兩年之所以如此堅定不移的將豪蝦傳和鹵煮龍蝦分離,一個用品牌來做百年老店,一個用味道來做全國市場,就是或多或少的受了這本書的啟發,但里面還是有些東西我不太懂,或者說覺得說的有點玄乎,并且有一個很大的疑問:
這些品牌與華杉的咨詢公司之間,是誰成就了誰?到底是這些品牌因為找了華與華做咨詢公司后變得全國知名,是華與華成就了這些公司?還是這些品牌找華與華合作之前已經很出名,是他們成就了華與華的名聲呢?光是通過書本文字,無法體現出來,因此,我一直都在想找機會求證這個事情。
但是,不管是哪一種,都足以證明華與華在國內品牌戰略咨詢方面的牛逼,很簡單的道理,他們如果沒有足夠實力的話,這些全國知名的品牌,不可能去找他們合作,畢竟,國內做這戰略咨詢的公司并不少,可選擇性很多,這么多全國知名的品牌最后選擇了華與華,這就足以證明其牛逼。
但我是一個好奇心很強的人,不親自得到答案,那就始終不安心,基于這樣的內在訴求和欲望,最終我沒忍住的跑到北京去聽課了,因此,雖然名義上是聽西貝的品牌大課,但內心深處,我更主要的目的是去北京解惑:看看作為華與華的創始人,到底是真牛逼?還是吹牛逼!
現在可以明確的告訴大家,華杉是真牛逼的人物哈,通過短短幾十分鐘的分享,可以看出,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很深,系統研究過孔孟之道,王陽明心學和孫子兵法,并把這些傳統的東西當成華與華公司的“文化母體”,用另外一個說法,就是“根”的意思:傳統文化是華與華公司的根子。
可能有朋友不以為然,現在打著傳統文化和旗號的公司太多了,這不稀奇,確實如此,把傳統文化當成一張狗皮膏藥來使用,當然沒什么用,但華杉在演講中所表達出來的觀點和說法,完全不是那種掉書呆子的純理論家,其牛逼之處在于,雖然言必稱王陽明和孔孟之道,但言語的落腳點,卻在具體的事情上。
一個人的知識和經驗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從途徑來看,分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是先看各種書籍和理論知識,然后向下去一點一點的運用這些理論知識,以讓理論知識獲得驗證,最終形成自己的經驗和知識;自下而上則是先實踐操作,通過不停的犯錯和改錯,勤加總結和反思,最終形成自己的經驗和知識。
古人有句話就非常準確的表達過我上面所說的意思: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就是由上而下,從理論到實踐;而行萬里路則是由下而上,從實踐到理論,兩者雖然努力的起點不一樣,但最后殊途同歸,都要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和對照才能形成專屬于自己的系統化的知識和能力。
但現實中,能做到把兩者結合起來的人太少:由上而下的人很容易陷入掉書袋子的毛病,成天滿嘴理論,說的一套又一套,但落地執行上則漏洞百出,不懂得對理論的靈活運用和變通,變成空頭理論家;由下而上的人則可能成天被實踐的東西纏身,疏于去系統思考這些努力的可替代性和可優化型,反復的下苦功夫和死功夫,而走不出來。
基于上述兩種情況,現實中能真正既懂理論,又具備實際操作能力的人就非常稀缺,尤其是餐飲行業,本身屬于一個“勤行”,需要踏踏實實的做那些瑣碎的小事情,所以整體而言,它更偏實踐一點,注重實際的操作經驗,沒有實際經驗的理論家,在餐飲行業很難立足。
那么,華杉屬于什么呢?他不僅就是一個既懂理論,又有實踐經驗(已經成功包裝過很多品牌)的高手,更主要的是,我認為他的知識結構已經跨越到更高的高度了,也就是不管什么行業的什么生意,在他眼睛里都一樣,沒有任何差別,他看到的都是最本質上的東西,什么意思呢?
華杉在演講現場問了大家一個問題:什么是生意?這里大家也不妨先捫心自問一下,你覺得什么是生意?華杉的理論觀點是:一個社會問題就是一個商業機會,社會問題就會帶來一個解決這些問題的需求,然后企業根據這個需求產生一個社會使命,最后根據這個使命去提供一個滿足這個需求的解決方案。
朋友們如果覺得拗口,那我就用大白話翻譯一遍,并以餐館舉例:首先是人們存在吃飯的需求,然后你有為別人提供飯菜,不讓對方餓肚子的這種使命感,最終去找到某一種食品,去滿足他們的腸胃,讓他們不用餓肚子。這就是一門生意的完整邏輯鏈條。
我不知道朋友們看到這里是什么感受,反正聽課現場我一下就有醍醐灌頂的感覺,我把華杉的這段話總結為“生意三段論”:先有市場需求,然后產生使命感,最后提供解決方案,這幾乎可以用來分析所有的生意,屬于生意的底層本質,基本沒有什么例外。
現實中生意,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其實都在遵循這樣的邏輯,或者換個說法,一個生意必須要符合這樣的三段邏輯才能做好,否則就要么走很多彎路最終再來符合這三段論,或者到處碰壁后一敗涂地,我聯想到身邊那些反復失敗的餐飲同行,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在犯這樣的錯誤。
因為這個認識,我以后也完全可以遵循這樣的邏輯去看一門生意,比如老板開一家餐廳,如果只是自己認為好吃,而根本沒去想過能滿足別人什么需求,那就完全是扯淡的事情,即便是以后成功也是撞運氣而已,這樣的案例太多太多了,比如有人跑到麗江去開兔子店:當地人就不吃兔子,你味道做得再好又能如何?
華杉的演講還沒結束,我就忍不住在朋友圈感謝葉總的邀請,對我來說,北京之行哪怕只收獲這一點,就千值萬值,我一直是一個實踐者,我在餐飲上所有的知識,都來自于自己的親身實踐,以及犯錯的總結,因為自己喜歡思考,所以給其他朋友感覺好像還挺不錯,但因為沒有理論的支撐,所以一直無法大成。
華杉一句輕描淡寫的話,別人聽來可能沒感覺,但是,卻能讓我感覺全身通電一樣的興奮不已,其原因,就在于他的理論,恰好與我這么多年來扎扎實實所做的實踐是完全互相應證的。我有一種自己摸索很久而模棱兩可的東西,突然找到了原因的那種美妙感覺,好比學生遇到良師。
當然,華杉所分享的遠遠不只是這一點,他不僅首先給大家介紹了華與華自己的文化母體和方法論基礎,而且在隨后的分享里,又系統的闡述了涉及到品牌的幾個知識點:比如品牌是由成本論和資產觀構成;比如創意成本論;比如傳播的基本原理,比如競爭無效論等,每一種表述都屬于一針見血,切中要害。
尤其是在談到營銷時,他毫不避諱的把各種新興的營銷理論給貶損了一遍,用他的話說,營銷的4P理論永遠不會過時,任何營銷都脫離不了產品,價格,渠道和推廣這四個方面,把這四個方面吃透了,也就什么都夠了,哪需要什么4C等其他新理論,大家到處追求新奇的東西,屬于庸人自擾,瞎折騰。
后來面對現場觀眾的提問,華杉也有很多一針見血的評語,比如餐廳怎么生意好?先把衛生搞好了,再說其他的;比如勸大家不要到處去聽課,好好做自己該做的事情;比如貶損他自己這個行業,說咨詢行業太好賺錢了,只需要做到不騙人這一點就可以,甚至在說到商業的本質時,差點把掌柜攻略的老板問得說不出話來。
不僅是我,課后很多餐飲朋友也都給我反應,說華杉真牛逼,呵呵,由此可見華杉的厲害之處,他看問題的角度和方式,已經遠遠超過一般人,不管是因為他對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也好,還是做了這么多品牌戰略咨詢和包裝的實踐也罷,他在我眼里變得不僅名副其實,而且無限高大起來。
這對我來說可真不容易呀,因為我是一個自我意識非常強的人,天生就帶有很強烈的叛逆心理和懷疑心態:在華杉之前,我對那些到處演講的所謂成功學大師,和品牌咨詢大師都默認為名不副實的騙子,認為這些滿嘴理論的人,除了夸夸其談之外,并不能給我們做實業的帶來什么好處。
這也是我以前對各類學習班和培訓班十分反感和排斥的內在原因,華杉可以說是第一個讓我發自內心覺得是高人的大師,由此,我心里的疑問也就全部打消,我相信這些全國知名的企業,競相的去找華杉做品牌戰略咨詢,完全是明智的選擇,我如果有足夠的資金,也愿意去請他的公司給我當品牌顧問。
但朋友們放心,我不會成為誰的信徒,我從華杉的分享中,獲得了很多醍醐灌頂的啟發,我反而更加堅定的走自己的路,而且,心里暗自竊喜:西貝這次向蕎麥面這個快餐的全面轉型,如果是華杉在背后指點的話,那說明他們也看好中國快餐市場的未來,又再一次與我的能力方向不謀而合了嘛。
西貝的高管團隊,包括華總他們,從這次北京的分享來看,他們一致看好中國未來的快餐市場,在西貝莜面村做得如此好的情況下,卻動用全公司高層力量,來發力于打造“五小餐飲”,以小麥面作為核心產品,以實現全國每一個城市,每一條街道都開店的愿景和目標。
老實說,這既是賈總的大格局和大眼光的體現,也是西貝團隊的團結一心的表現,再加上背后有華與華的全程參與和支持,我相信,西貝在隨后的時間里,應該會打造出一個關于蕎麥面的超級快餐品牌出來,甚至會開出很多門店,但我還是不得不表達自己對這件事情的悲觀。
方向和戰略對,團隊和實力強,確實是優勢,但以我這些年扎根一線餐飲市場,尤其是中小餐飲的經驗來看,西貝10萬+的目標有點看不到希望,我相信很多人也和我一樣有這樣的悲觀看法,因此,為避免人云亦云的說一些不痛不癢的風涼話,我將詳細闡述持有這種觀點的理由,并給出相應的現實依據。
我們就下一篇日志來專門說明這個問題吧!
原創文章,作者:豪俠匯蔣毅,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4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