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職業餐飲網 王春玲
如果問:最近一年多時間最火的餐飲單品是什么?
那恐怕非酸菜魚莫屬了。
不依賴廚師、不需要教育市場、受眾又廣的酸菜魚,理所應當的成為了很多餐飲創業者的心頭好,這股風潮從山城重慶一直刮到了長三角,又從長三角刮到了全國,這也使得酸菜魚賽道上的競爭比以往的任何時候都要激烈。
為了實現差異化,很多餐飲企業紛紛打出了可以喝湯的酸菜魚、可以泡飯的酸菜魚的概念牌,從吃的形式上做區隔,在北京等一線城市一些聰慧的餐飲人甚至還把酸菜魚做快,變成快餐,以此來割據一方。
這其中,一個叫做張海峰的人就屬于藝高人膽大的一類,他沒有把酸菜魚做小做快,也沒有去做什么宣傳,而是埋頭苦干主攻三四線城市,把酸菜魚做到了極致。
他開的魚丟丟金湯酸菜魚200平米的面積,90個餐位,月流水50多萬元,其中云南麗江店更是在開業6個月內就收回了成本。
(魚丟丟創始人張海峰)
近日,職業餐飲網記者就對魚丟丟的創始人張海峰進行了專訪,以魚丟丟金湯酸菜魚為例,看如何在三四線城市開出一家賺錢的餐廳。
2000年,張海峰外出打工成為了冰島茶餐廳里的服務員;2008年獨立開創咖啡店幸運賺到了第一桶金,2009年追隨導師共同開創“川鍋一號火鍋”;2014年開出一家酸菜魚品牌,高峰時期全國有110家門店,后覺得模式過重,2016年撕碎自己重來開創了魚丟丟金湯酸菜魚品牌,主攻三四線城市。
三四線城市做酸菜魚,要有什么賣點? 1、不做小、不做快、考慮顧客的聚餐屬性
最近兩年,在北京以渝是乎、椒顏為代表的酸菜魚品牌,讓酸菜魚品類發生了變化,它們讓傳統上意義上的酸菜魚開始變小,變快,并用快餐的成本結構打擊正餐,得到了很多餐飲同行們的認可,認為符合餐飲趨勢。
可是,在張海峰看來,也許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由于白領多、寫字樓密集、消費能力高適合走這種模式,但是如果放在三四線城市中走快餐這種形式可能會必死無疑,因為三四線城市里居住的人們外出吃飯多以聚會為主,吃飯的內在需求是為了聯絡感情,對時間并不像一線城市里生活的人那樣敏感。
因此,張海峰覺得在三四線城市做餐飲首要考慮的是聚餐屬性,如果做小、做快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著名表演藝術家范明老師光臨魚丟丟)
2、論斤賣,明檔廚房現場操作
去一個餐廳吃魚,你最害怕遇到的問題是什么?
“我害怕他給我吃死魚”。
這是大多數顧客用餐之前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魚丟丟張海峰堅持要按斤賣,讓顧客自己稱重,明檔廚房現場宰殺,以此來打消顧客害怕吃死魚、害怕魚不新鮮、害怕餐廳使掉包計、害怕缺斤少兩的顧慮,雖然按份賣明顯比按斤賣好操作,也容易標準化,但張海峰覺得讓顧客放心受點小麻煩不算什么。
3、通過菜單設計,讓顧客看到實惠
與一線城市追求效率、追求逼格不同,三四線城市里的顧客對價格要更敏感一些。
因此,在菜單設計魚丟丟金湯酸菜魚也是以顧客思維為導向去設計菜單。
用張海峰的話來說就是:“一張菜單定所有,讓顧客看一眼菜單就有種占了便宜的感覺。”
魚丟丟酸菜魚的菜單設計一共分了五大板塊:
(1)招牌產品
主要指魚丟丟的所有酸菜魚產品,營業額的70%來自于它的貢獻。
(2)薄利產品,一個系列出一款薄利產品
所謂薄利產品,就是別人有的我們也有產品,而且我們賣的價格更低。
比如以青菜來舉例,如果有10款產品,那么至少有1款產品是作為薄利產品,薄利產品并不是完全不賺錢,而是有一丁點利潤的同時,又能讓顧客感覺到實惠。
(3)口碑產品,0利潤
舉例:土豆成本是6元一盤,那么魚丟丟就賣6元。
和外婆家的三元豆腐的功能性是一樣的,口碑產品不是為了賺錢,而是讓顧客去記住賺顧客口里的好,口碑產品不宜多一般一個門店1-2款產品足矣,而且一定要是通用性產品,即競爭對手都有的產品。
(4)利潤產品,人無我有的高毛利產品
稀缺,會讓產品更值錢。所以利潤產品一定人無你有的東西,還要有高毛利屬性,比如說在魚丟丟有一款叫做醉玫瑰的酒水,對外售價38元,成本價格才8元錢,再配合干冰的云霧繚繞的出品方式,受到了很多顧客的追捧。
(5)地域特產性產品
中國地域遼闊,這也決定了人們的飲食習慣存在了很大的不同,而想做連鎖企業必然要根據地域特點去設計菜單。
所以在魚丟丟菜單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會根據地區屬性添加一些產品,比如云南麗江店,由于當地人喜歡吃菌類,當地也盛產菌類,所以在菜單設計上就增加了這部分產品。
如何做到六個月收回成本?
六個月收回成本,表面看有些不可思議,甚至會產生質疑,但如果了解張海峰的過去,就知道為什么現在他能做成。
2012年他就開始研發酸菜魚產品,2014年他開出了一個酸菜魚品牌,高速發展時期門店規模達到了110家,但同時問題也接連不斷,模式過重,收回成本又太慢成了張海峰心里不能言說的痛,所以在最賺錢的時候他選擇撕碎自己,重新來,并開出了魚丟丟金湯酸菜魚,讓做酸菜魚這件事更輕,用更短的時間收回成本。
具體的做法:對外,讓自己的產品能賣出更多的錢,對內,內部優化如何省下更多的錢。
1
產品差異化:深海魚骨+南瓜金湯
2012年,張海峰就接觸酸菜魚這個品類,為了能夠讓自己做的酸菜魚和其它家酸菜魚品牌在產品上有所差異,他四處尋找產品上的不同。
有一天店里廚師無意中說出的一句話點撥了張海峰,他說:“你看無論是魚翅、燕窩凡是高檔的東西,都用金湯來呈現的”這句話可一下子燃氣了正在為產品差異化而苦惱的張海峰的斗志。
于是,他開始四處搜羅能做成金湯的食材,最后發現只有南瓜無論從口味還是湯色上都是做金湯的最佳選擇,而且溫差越大的地區出品越好。
此外,為了提鮮,張海峰也是沒少下功夫,做過廚師的人都知道,咸水產品碰撞淡水產品碰撞會產生出難以形容的鮮味,所以魚丟丟用深海里的魚骨、蝦米等產品磨碎了加在了湯里。如果說南瓜金湯讓魚丟丟在品相上更好看的話,那么深海魚骨則在味道上保障了這一鍋湯,從而實現產品差異化。
(魚丟丟招牌產品金湯酸菜魚)
2 25天裝修出一家店,集成化裝修一店省30萬
張海峰說:“過去開一家200平面積的酸菜魚餐廳,在裝修上至少需要投入60多萬元,最快也需要兩個多月的時間才能裝修好,但自從采用了集成化裝修以后,不但一家店節省了30多萬元的裝修費用,而且效率更高,25天就可以裝一家店。”
什么是集成化裝修呢?過去裝修一個餐廳經常是指定一個廠家,一步步的裝下去,因此時間和金錢上花費都會很大,集成化是類似于我們玩拼圖的形式,裝一個門店找十個廠家,寫上每一家要做的工作和時間截點,讓設計圖紙做總指揮,最后組合在一起,不僅節省了成本還大大提高了效率。
3 立體廚房設計,節省50%人工
在中國,大概沒有一個城市,像香港一樣擁擠,這也決定了香港人在空間設計上的錙銖必較。
如果你去過香港考察必然會被他們的廚房所折服。
在這一點上張海峰受到了極大的啟發,現在魚丟丟金湯酸菜魚的廚房全部采用立體化設計,即頭頂上加柜子,底部也加柜子,即方便了拿取,也節省了面積。
設四個出餐口,提高出餐、收餐效率
過去,無論是火鍋店還是傳統中餐店,后廚洗菜間是洗菜間,切配間是切配間,分工比較明確,通常都用隔斷隔起來,而且通常一個透明廚房最多也就兩個出菜口。
為了節省面積和提高出餐效率,張海峰用出菜口的設計取代了隔斷,東西南北各設四個出菜口,每個出菜品口可以出菜,不僅出餐效率提成了還讓收餐工作變的簡單,員工不用再進廚房送餐具,通過四個出菜口就能收回。
(廚房空間設計圖)
設備優化,讓動線設計更合理
設備的優化,是提高效率的最直接的方式。過去在魚丟丟的后廚,一個員工經常是去魚缸撈完魚以后,在跑到魚臺殺魚,洗魚,然后再拿到灶臺,至少需要耗費10分鐘。整個過程需要不斷的跑動。
現在通過設備上的優化,整個魚臺是按照操作順序進行一體化設計的,先是殺魚,片魚,腌魚,燙魚,最后出菜,操作人員只需要站在一個地方就可以完成幾項工作,減少了無效跑動時間。
學習麥當勞,全員通崗制
作為,標準化餐飲的鼻祖,麥當勞有太多值得餐飲企業學習的東西,張海峰從麥當勞學到的則是全員通崗制。
在魚丟丟金湯酸菜魚,因為不依賴廚師,很多產品都是提前預制好的,前廳忙的時候后廚的人可以過來幫忙,后廚忙的時候前廳又可以幫忙,全員通崗后大大節省了人工。
職業餐飲網小結:
越是好的賽道選手越多,比如說火鍋業態、比如說現在正火的酸菜魚業態;越是選手多的地方,也越容易出成績,做出大品牌。
對于選手來說,能否彎道超車,最關鍵的是是否找到了適合自己奔跑的節奏,找出自己的不同和亮點,可以說從服務員到自創餐飲品牌,張海峰跑出了自己的節奏,每天好吃一丟丟的精神理念也讓他找到了產品上的亮點,而內部上的優化,則讓他找到了將魚丟丟金湯酸菜魚做大的基因。
(本文作者王春玲,微信號canyinwang168,如有文章方面探討請加作者微信號)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88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