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3日 No.778
1
前幾天看了一本書,書名叫做《標準化的偏執狂:金色拱門背后的麥當勞》
目錄如下
這本書我看的比較快,一個多小時就看完了。
為啥快呢?
因為我之前看過一部叫做《大創業家》的電影。
這本書前半部分,將麥當勞歷史這段,與電影有些許重復。所以我就看得比較快。
但,書中的一些細節,還是電影中沒有體現的。
因此,把電影和書結合到一起看,效果更好。
2
書中描寫麥當勞的標準化上,在土豆上面下的功夫,令我印象很深刻。
克羅克曾驕傲地說:“競爭對手可以提供和我們一樣的漢堡包,但是他們絕對提供不了可以與我們相抗衡的炸薯條,炸薯條讓我們成為市場上獨一無二的那一家餐廳。”
憑啥讓麥當勞有這樣的底氣說這樣的話呢?
我給你一個數字:根據麥當勞曾任首席財務官格里·紐曼的估算,在麥當勞創立的前十年里,在完善炸薯條方面的投入,達到了300萬美元。
你知道那時候薯條賣多少錢嗎?只要10美分,而漢堡是15美分。
換句話來說,為了售價1塊錢的產品,要你投入3000萬去搞研發,這對當時初出茅廬的麥當勞,簡直就是冒險啊。
3
在研究初期,有一個問題困擾了團隊很久。
他們在操作環境、時間一致,操作者不變,土豆也選用了最上乘的艾奧瓦褐色土豆,這些條件都一模一樣的情況下,仍然不時會出現薯條外層金黃但內部未熟的情況。
按照我們的口頭禪,這種情況就叫做“見鬼了”。
無論是種植人員、操作人員還是分銷人員,整個行業都沒有辦法解釋這種同等條件下的不一致性。
但麥當勞在標準化上的偏執,不容許這個問題繼續存在,于是他們繼續探索。
后來,他們把思考的重點放在了轉移到處理土豆的這個環節。
他們發現,在儲藏室儲存了一段時間的土豆,與未經儲存直接加工的土豆,炸出來的薯條就是不一樣。
經過儲存的土豆,更是一種炸薯條。
后來,才有了目前快餐界公認的標準:“用來制作炸薯條的土豆必須經過約三個星期的儲藏,這樣土豆中的糖分會轉變成淀粉。”
到這里,外表金黃,但內部未熟的原因,也找到了。
因為土豆中的糖分會在加工的過程中使土豆更容易呈現出金黃色,而這種金黃色會讓操作者誤以為薯條的內部也已經炸熟,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注意,上面這些問題,放到現在看似是很簡單的,但那時候,可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可是六十多年前的事情,不可同日而語)
4
能做到上面這樣的“偏執”與“死磕”,已經很了不起了。
但麥當勞并沒有就此止步,他們雖然確認了艾奧瓦土豆是最適宜用來炸薯條的土豆,但這種土豆在飽滿度上變化很大,這會極大的影響土豆的脆爽程度。
于是他們著手測試能制作出完美炸薯條的最佳固形物含量,最終的研究成果是至少21%,于是便出現了這樣的一幕:一群衣著整潔的麥當勞專業人員攜帶水分儀在測量土豆的固形物比重。
這樣的行為,讓土豆經銷商們都看呆了,從沒見過有這樣的操作。
確定了標準,這下應該沒啥難題了吧?
新問題又出現了,因為麥當勞的需求量很大,每周都要至少3000磅的土豆,符合標準的土豆,供不應求。
結果你也能想到,供應商自然就動起了“以次充好”的歪心思。
咋辦?
你們沒有契約精神,那我就只好自己來了。
麥當勞親自動手,干起了種土豆的事情。
1962年,麥當勞餐廳的總數已經超過400家,每年的土豆消耗量也超過了600萬磅。
麥當勞影響了伯班克地區的土豆種植者,他們開始遵循能生產出高固形物含量土豆的特定種植和施肥程序,他們開始投資于配有自動溫度控制的現代儲存設備以求更好地保存土豆。
這種強大的購買力促使整個土豆行業開始調整生產以適應它的需求。
5
從一個“時不時炸不熟”的問題,到最后自己涉足種植領域,定制標準。
如果在這一路上的任何一個路口,他們停下來,覺得“差不多得了”,那么我估計,也就不會有今天的麥當勞了。
上面說的,就是書中讓我印象深刻的“土豆”部分。
更多的細節,建議你直接看電影和書,我就不再“劇透”了。
其實,看完這些細節,我的第一感受,就是“人家不成都天理不容”,因為他們做的真的太細了。
你也去看看,相信對你也有啟發,記得書和電影一起看,效果加倍。
明天見。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98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