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星探挖掘的第45期內容,感謝關注“hgxgc007”。什么是壁壘?一定是你過得很好過,別人過不去。別人過不去,你也過不去,那叫一堵墻;你也容易過,別人也很容易過,那就沒有壁壘。如何找到自己的壁壘?怎樣把差異化和簡單化的核心戰略變成企業的門檻?如何持續不斷地加強差異化,修筑品牌的護城河?新辣道創始人李劍在黃協餐觀團私享會上以“三化”為核心,為我們解答如何利用差異化來構筑競爭壁壘。一瓶礦泉水在每一個小賣店都可以買到,餐廳就不會只賣礦泉水,因為它沒有差異化。消費者不會為沒有差異化的產品付額外的溢價,同時這個產品一定會在巨大的紅海市場去競爭。差異化是好做的,獨到的工藝或很好的廚師就能完成,差異化的另外一面往往是復雜的。只有簡單化的情況下,才能有機會標準化。所以品牌如果想要做大,就必須考慮自己的產品是不是既差異化又簡單化。如果產品差異化很強,但不太簡單,就不太適合開多家店。因為這時的控制點特別多,也可能其差異化本身一復制就消失了。企業如果仍想保持差異化,就會發現管理的邊際成本非常高。有些產品夠簡單,但差異化不夠,往往競爭激烈,需要在其他地方建設,比如成都小吃;一碗普通的面條,生意沒問題,但一般賣的比較廉價,由于它既不簡單又無差異,所以很難去做。保持產品穩定性的源頭在于產品的標準化和簡單化,如果源頭未達到,產品的穩定性一定寄托于人,或者寄托于多個控制點。你必須因此付出極高的管理成本。食品工廠做出的東西是大量復制的量化產品,但不太好吃;依靠烹飪技術做出的東西好吃,卻很難標準化。所以,將此二者結合起來,是企業長遠發展的關鍵,亦可能是是推動未來中國餐飲業的關鍵。新辣道在這兩方面做了比較好的結合。現在很多上游搞食品的企業往下面做,原來做餐飲的在往上面做,無一例外進入了二產,二產就是食品工藝。一套標準需要被一套體系控制著去執行,這套體系本身也是標準之一。比如標準的修訂:原本切個豆腐絲的標準是3厘米,有一天技術部說5厘米的好吃,如何保證一兩百個店把3厘米的豆腐絲改成5厘米。這就需要標準化的體系去實現。標準化的體系包括規劃標準,構建標準,修正標準,推廣標準等許多方面的內容。工業上有很成熟的邏輯和經驗,餐飲業在這個問題上是偏落后的,完全可以向一些好的食品工業企業學習,尤其是一些日本企業,日本企業標準的推動非常嚴格。如果沒有一套體系來保證標準,標準就容易被束之高閣。所以企業在一邊構建標準化時,要盡快把團隊建立起來。舉個種地的例子:你原來有兩畝地,用的工具就是鐮刀,只需要雇一個農民用鐮刀割麥子就夠了。這個鐮刀就是你的標準化工具,這個人就是你員工的水準,這一畝地就是你企業的規模。如果這時候你非得玩洋的,說我得弄個手扶拖拉機回來,一踩油門一畝地已經割完了,用鐮刀的那個工人根本搞不了這個,原來會割的也搞不定了。在企業擴張過程中,為了保證整體系統的穩定,生產工具,團隊,規模三者的辯證關系要不斷把握,階段性地按照發展需求去匹配。匹配過慢一定影響經營,麥子會割的很少,地種不了太多。過快則極大地浪費自己的成本,甚至于會有負面的影響,許多民營企業死在高舉高打引進五百強企業的領導人。1畝地時,一個人一把鐮刀就能干活;10畝地就得換個拖拉機,配個拖拉機高手或把自己的員工培養好;到了100畝地,就得有聯合收割機,直升飛機播種,以及專業駕駛員。保證基礎邏輯是簡單化,標準化,差異化的產品,快速構建標準化規則,同時好好思索階段性的建設,維持體系能力或經營管理能力,才能配合企業規模不管擴張發展。餐飲企業不同階段的競爭點是不一樣:兩三個店只要做抓人的產品;到了十多個店,拼營運能力,品質是不是跟得上,創業的這幫哥們是不是還跟著你;一二十個店之后想快速擴張比的就是開發能力,如何把握擴張的標準;有了四五十個店,開發模型比較完善了,又拼品牌傳播能力;過了一百多個店,競爭就在供應鏈上了。新辣道在三四十個店的時候開始自建供應鏈,其實是被做品牌的需求所逼,要在產品上做堅持,就必須建設供應鏈。新辣道2005年開第一個店,最早頭兩三年6個店全時活魚現殺,單鍋炒料。但如果想要發展上百個店,活魚現殺絕不可能,因此就想從上游解決這個問題,這是出于堅持差異化,深度控制的考慮。新辣道在山東建立養魚基地,配合現代化工廠,新辣道的魚從養魚塘到工廠都不用見天,保證食品安全,同時加高護城河,形成更強的競爭壁壘。當新辣道率先在供應鏈上取得優勢后,即可在供應鏈環節上,由完全內銷轉70%外銷,從行業角度,構筑更大的壁壘……
本文為[火鍋星觀察]原創稿件,未經許可請勿再轉載。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
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連社,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00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