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沒有一種茶的歷史會比它更悠久;也沒有一種茶,在跨越時間的縱軸后,仍能以千變萬化的風情征服全世界的味蕾。它是茶而勝于茶,來自日本而源于中國,在“現代富貴病”橫行的今日,它將茶的精髓發揮到了極致,以古典而時尚的方式,重新構造了人的健康與幸福——它,便是抹茶。
這是中國古人的智慧,早在炎黃時代,人們就發現吃茶能夠排毒解毒,便以“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即茶)而解之”的故事形式代代相傳,當時巴蜀地區的人們也因此形成了常食茗(茶)粥的習慣,以作為維持身體健康的日常必需。
在這樣的背景下,于魏晉時期萌發了抹茶。晉人杜育就在《荈賦》中說道:“沫沈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抹茶茶湯碧綠得讓人聯想起萬物復蘇的顏色,浮在湯面上的湯花潔白得就像積雪一樣。常吃抹茶能使人“調神和內,倦解慵除”,因此它在士大夫和僧侶當中掀起了一場吃茶潮流。
圖話抹茶發展史
唐朝是抹茶的興盛時期。唐中后期,舉國上下已無人不知茶,無人不飲茶。就算是遠離中原的吐蕃(今西藏),吐蕃王也能對漢人使者解說他所收藏的各地名茶。茶是如此重要。“久食使人瘦”(唐《本草拾遺》),“去膩減肥,輕身換骨”,故大茶人陸羽也受邀為茶專門著出一本《茶經》。
這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本茶書,其中對茶的產地、品種、用水、器皿等做了詳細而優美的描述。它作為讓后世理解唐朝茶文化的不世之作,與后來出土的法門寺鎏金銀茶具一并成為唐代茶文化的代表。
宋代是抹茶發展的鼎盛時期。由于皇室的加入,各地斗茶蔚然成風,所制龍團也愈來愈是精制。茶的大量涌現極大地豐富了詩人們的靈感。他們已不再滿足于寫些“紫玉甌心翠濤起”類的詩文歌賦,轉而在各類茶宴上文雅并著狂熱地斗茶、分茶。
茶于他們不僅是種飲品,更多是一種膜拜文化的虔誠儀式。如今的人們已經很難還原出當時的茶道文化,卻還能從書籍當中體會到那種如夢似幻的茶道藝術(如“紛如劈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萬變”的茶百戲)。也無怪乎宋徽宗愿以皇帝之尊親書《大觀茶論》,給宋代的點茶文化增光添彩。
抹茶的大力推廣,使周邊國度都與它結下了不解情緣——受中原地區影響,邊境地區的游牧民族也風行飲茶。
因為茶能去腥解膩,幫助消化,是以肉食為主的游牧民族的生活必需。然而邊境地區并不產茶,兼之宋庭與邊境摩擦加劇,終于西夏國舉 10 萬兵力攻打北宋。北宋戰敗,被迫每年以 3 萬斤茶葉進貢西夏。相較于西夏,日本引進抹茶的方式就溫和得多——日僧榮西曾兩次來宋求學佛法,期間在寺中習得宋朝點茶法。他將茶葉及點茶法一并引回日本,并著《吃茶養生記》于僧侶與武士間進行推廣。養生記開篇第一句就是“茶也養生之仙藥也”,直到現在,日本人也依舊認為茶是最好的養生品。
經過幾個世紀的沉淀,結合現代的種植技術和加工技藝,抹茶以千變萬化的風情(如抹茶茶飲、抹茶糕點、抹茶冰淇淋等)成為舌尖上一味不可忘卻的記憶。如今“抹茶園”將其回歸于中國本土,重啟中國吃茶養生時代。
原創文章,作者:中國飲品快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06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