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解讀】海底撈2015欲開78家店,主打“深度服務”還有戲嗎?

    導語

    餐飲行業中,海底撈品牌創始人張勇認為有兩家企業稱得上一流,一個是麥當勞,一個是王品臺塑牛排。前者的流程制度管理沒的說,就算出過這樣那樣的問題,依然也是業內的標桿;而后者20年中開了13個品牌400多家店,最重要的是能持續創造讓員工滿意而充滿熱情的工作環境,所以很優秀。“海底撈本身是三流,能升成二流已經很不錯了!”張勇如是說到。而現在,隨著移動互聯的發展及自身內部的調整,這家”二流“企業也在思索如何活下去的問題。

    海底撈2015欲開78家店,主打“深度服務”還有戲嗎?

    《餐飲時報》/報道

    “我一直考慮怎么活下去”

    海底撈品牌創始人張勇,2011年曾在自己微博上寫到“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這就是海底撈的現狀”。很多人在下面評論說:張總太謙虛。張勇試圖再說服對方:“我自己哪個腳趾頭痛,我自己知道。”

    讓他儼然成為“一代宗師”的是《海底撈你學不會》(此書為黃鐵鷹教授2010年所著),張勇說自己是稀里糊涂被架到了這個位置。“我覺得很困擾,我也沒想到做這么大,走到現在也不知道往下該怎么走。”

    今天,海底撈曾經被證明有效的經營模式,在組織壯大之后、在不停有新的模仿者出現、在實體經濟受到移動互聯網沖擊時,也已走到被顛覆的邊緣。

    吊詭之處在于,張勇雖然自稱不懂所謂互聯網思維,但他對互聯網思維的實踐,卻在這個詞流行之前。海底撈對用戶體驗的極致關注,對員工熱情的激發方式,令雷軍這樣的大神都多次在演講中贊嘆不已。但移動互聯網席卷一切的時刻到來,他為何反而也進入了焦慮者的行列?

    截至去年底,海底撈在國內有109家門店,新加坡兩家分店,韓國、美國各一家,還正在籌備臺灣分店。他旗下還有兩家分公司,一家是提供餐飲業供應鏈服務的蜀海,另一家是面向大眾進行復合調味料生產的頤海。

    實際上,海底撈的焦慮并非僅與移動互聯網相關,而是成長的煩惱。當下海底撈與張勇都面臨著一系列調整——組織架構調整、分配與收入機制調整、高管調整,還有開店策略調整。背負著光環,這些調整如置于外界的顯微鏡下,張勇壓力如何能不大。

    對于張勇而言,從創業至今,唯一的真問題就是:怎么活下去?為此他與海底撈做了無數嘗試。“我一直考慮怎么活下去,有些人總是考慮怎么做大,反而沒活下去,結果就剩下我”。他哈哈大笑。

    “海底撈你到底學不學得會”,這個問題,對張勇來說從來就沒想過。他的難題在于,海底撈再向前走,需要摘下無意中形成,且已經被過分神化的“海氏大家庭”桂冠,但又不能讓公司失去獨特味道,背離張勇骨子里的“底層情結”。張勇心里藏著兩個自己,一個是張大哥,一個是張老板,這兩個人,時常較勁。

    “家文化”是他們給我造的

    去年11月,85后的年輕人小桑決定到海底撈打工,他想來取經,以后開自己的餐館。經過簡單面試,他被海底撈當場錄取,接著就是培訓、上崗,從后堂傳菜員做起。

    在海底撈的頭一個月,小桑非常興奮,他覺得海底撈的企業文化很好,它要讓每一位顧客滿意。店里效率很高,分工明確又細致,每個崗位上都有專人,在配料房,鍋上得快,備菜也快,標準化流程沒得說。他甚至萌生了索性在這里干下去的想法。

    可兩個月后,他拿到了中級資格證,辭職了。直到走的時候,他的手指縫間由于總要拌葷菜腌料而紅腫開裂著,由于一天14個小時高強度勞動,他的腳上也帶著傷。

    “就是覺得不公平,付出回報不成正比”。宿舍里大家交流,他并不是唯一有這樣想法的人。目前,在海底撈,入職三個月內的新員工流失率幾乎達到了70%

    在一般人的理解中,初級員工的遭遇就意味著海底撈背離自己“家文化”的初衷,是海底撈走下坡路的征兆。原來在關于海底撈的故事中,那些對普通店員如兄弟姐妹般關懷的店長,此時更像是一戳即破的粉紅色泡沫。

    聽完小桑的故事,張勇摁熄了煙頭。“家文化本身是他們的想象,是媒體、(黃鐵鷹)教授還有我們員工自己想象的”。

    員工都以為張勇善良,會拉著他們的手哭著表達感激。“我說拉倒吧,其實我一點都不善良,算賬很清楚。我只有把賬算清楚,你一個農民才可能在北京買房子。現實是殘酷的,我不能天天靠理想過日子。我得打競爭對手,我得想辦法讓客人來吃飯,我得賺錢!不賺錢,我死了你也死了,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對于外界爭議,海底撈的財務總監茍軼群說,“海底撈一直強調雙手改變命運和公平公正,我覺得這才是根。”13年前加入海底撈之前,他是西安一所大學的老師。

    78家新店,深化服務

    2015年是海底撈高速擴張的一年,今年計劃開78家新店。此前,海底撈每年開店速度不過20家左右,這新計劃顯得有點激進。

    但此店非彼店,張勇今年想把海底撈的店開“小”一些。這是他面對洶涌而至的互聯網浪潮的回應。“把店開小之后,我們的計劃就是要去更深的服務。”

    所謂小店是指,以往海底撈不做低于100桌規模的餐廳,那么如今海底撈打算根據實際選址情況,開20張到60張桌子的新店。重要的是,這些小店要離他們的客人近一些,更近一些。

    海底撈“傳銷”式的店長培養方式,其目的也是為加快開店速度服務。“我們開店不是缺人嘛,(末位淘汰的方式)變成他自己得拼命往上走,所以(我們)才敢提出開78家店的計劃。”張勇說。同時,把店開小了,對店長能力的要求也可以稍稍放寬一些,能上崗的人選也就多了起來。

    張勇說要開的小店,讓客人能在兩三公里內,步行就享受到海底撈的服務,這能幫助解決城市里客人出行吃飯交通、停車極其不便的痛點。

    外賣的興起使餐飲成為O2O的前沿陣地,海底撈很早就開始了布局。對于海底撈成為O2O線下入口的構想,張勇既沒有承認,也沒有否認。只是委婉地表示,這是一種可能性。

    小店的方向是明確了——貼近用戶,深度服務,但張勇也還不清楚,這種對用戶的貼近和深度服務的嘗試,到底能夠做到什么程度,不過他相信這其中必有海底撈的機會。

    以前海底撈的領班店長天天要搞員工思想動員,還得指導員工怎么干活,今后海底撈要把門店的技能培訓搞成視頻,比如怎么加工食材,怎么打掃衛生,衛生的標準是什么,怎么做才能升遷,員工看看視頻就知道。這樣,就把領班以上的員工給解放出來了。

    張勇認為,只有他們解放出來,才能把客人服務得更好:“你不是覺得沒活干,好辦,你給客人打掃衛生,人家有小孩,你去送個蓮子羹什么的多好,吃個火鍋把客人感動死,感動他流淚,這不就對了。”

    聽起來,這不就是所謂互聯網思維中所說的“服務粉絲客戶”意識?

    “我下一步要把我的深度(服務)撿起來,我以前在簡陽當服務員的時候,人家要吃香辣醬,我是跑到人家門口去送,我們要(把這個傳統)撿回來。”張勇覺得海底撈如今的服務水平與當年相比那是極大的反差。

    是什么刺激了張勇,讓他有如此的決心?

    “我覺得還是互聯網的焦慮癥,就是被他們嚇的。”張勇說到。

    對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趨勢變化,海底撈其實一直跟得很緊,比如海底撈外送、百度直達號、微博營銷等等都是海底撈第一時間的嘗試。張勇并不干涉具體運營策略,只是會交代下面的人:要非常重視這個事情,投入要大一些。

    最近,張勇給他的幾位高管分配了任務,他列出互聯網排名前20的企業,給每個人指定出幾家去拜訪。不過張勇對于這樣的拜訪并沒有提出任何要求,只是對高管們說,你要去聊去學習,說不定能碰出什么火花,也只有如此思路才能開闊。

    《餐飲時報》報道

    NO.20150423期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小時餐飲時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3829.html

    (0)
    上一篇 2015年4月23日 07:30
    下一篇 2015年4月23日 11:32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