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王希富,烹飪界幾乎無人不知。
他出身于御廚世家,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深有研究,尤其對宮廷菜和滿漢全席知之甚多。近十幾年來,他向弟子講授了九百多道宮廷菜,并復原了“滿漢全席”,被奉為宮廷菜傳人。
讓他來為我們撥開歷史的迷霧,講一講宮廷菜和滿漢全席。
王希富
宮廷菜傳人
清代御廚后人
設計酒店逢機緣,尋根宮廷菜
王希富是御廚后人,外祖父陳光壽一族世代在宮里做御廚。此外,王希富的父親王殿臣是清末民初會賢堂、致美樓當家名廚,而兩位哥哥和幾位舅舅也都是當時八大堂八大樓的“掌勺”。
王希富于1966年(左)
大哥希榮1949年在公安學校學習時(中)
二哥希華(右)
生長于如此顯赫的廚師世家,耳濡目染之下,王希富對晚清及民國的飲食文化,可謂是了如指掌,不僅如此,他在廚藝上也頗有自己的一套。
雖然王希富并未走上從廚的道路,而是在大學當校長,研究古建筑,培養古建筑工程技術人員,乃至于匠師,但是行內不少人都知道,這位老爺子就是宮廷菜、莊館菜的活化石。
后來,王希富之所以出山做宮廷菜,和自己的一位好友有很大關系。
1997年,王希富受老友所托,設計一套四合院,后又受托將該院子擴建成為國際酒店。酒店按照三十年代的大飯莊建筑來建造,有戲樓和大飯廳,能開滿漢全席。
然而,酒店建起來了,會做宮廷菜、滿漢全席的人卻找不到。與此同時,作為御廚世家后人的王希富,也深感傳承優秀傳統烹飪飲食文化責任之重大,自覺應為此盡一份力。于是,王希富便決定以該酒店為基地,培訓廚師做宮廷菜、滿漢全席。
十幾年潛心研究,終得舊時珍味
民國時期,王希富父親王殿臣曾欲改革勤行師徒相傳的教學方式,以學校科班形式培訓廚師,成立了榮華富貴班。然世事多艱,壯志未能。2002年,已從大學退休的王希富正式開班培訓宮廷菜廚師,并承繼父輩遺志,將培訓班命名為榮華富貴班。
王希富出山教授宮廷菜的消息一出,便吸引了京內眾多大廚前去拜師學藝,他后來收入門下的大弟子甄建軍,便是其中之一。當時,對王老先生仰慕已久的甄建軍,立馬辭去了五星級酒店行政總廚的工作,前去拜師學藝。
由于京內廚師積極響應,很快,王希富便搭建好廚師班子,開始培訓了。
王希富與大徒弟甄建軍合影
“魯菜是宮廷菜的根,所以我們培訓宮廷菜是從魯菜開始的。我們從魯菜開始,一直講到宮廷菜、滿漢全席菜的整個形成及演變過程,全部我們都培訓了。”王希富告訴紅廚網記者,在這個過程中,他向學員們講授了九百多道菜品,囊括了宮廷菜、莊館菜、滿漢全席等各類菜品,歷經了15年時間。
在復原傳統菜肴的工作中,王希富精益求精,極力要求每一道菜都要做到完美還原。一些難度極大、年久失傳的老菜,如灌湯黃魚、攢絲鍋燒雞、芙蓉飛龍等,王希富還專門請其大哥王希榮、二哥王希華等民國時期的老師傅把關指點,從原料,到刀工、火候、汁水、盤飾,都力求做到完美復原。
復原的過程是漫長而復雜的,也是十分艱辛的,據悉,僅是一道相對簡單的“干炸丸子”,就用了7個月去復原。
“皇天不負苦心人”,很多名人慕名而來,一品王希富團隊烹制的宮廷菜、開設的滿漢全席或一角席。著名作家華而實先生(潘復之子)品嘗之后,拍案叫絕:“嗬,這才是真正的宮廷菜!”
榮華富貴班宮魯京廚藝培訓全體同仁庚寅年留念
御膳并非全大菜,也有通俗菜
宮廷菜,也即是指“皇帝吃的菜”。宮廷菜有明顯的時間屬性,每個朝代有每個朝代的宮廷菜;現在大家常講的宮廷菜,一般都是指清朝的宮廷菜,這也是本文所談的宮廷菜。
提到宮廷菜,人們大多條件反射般想到滿桌山珍海味,真是這樣的嗎?
并非如此。王希富糾正稱,宮廷菜在選料、制作方面確實十分講究,但并非全然奢華大菜,它也有很多很通俗、很家常的菜,如煮餑餑(即是指餃子)、大雜燴、面疙瘩等。
從構成來看,宮廷菜主要由魯菜、滿菜、南菜三大部分構成。其中,魯菜是基礎和主要組成部分,大部分宮廷菜都是魯菜,它的做法和當時的八大堂八大樓的做法基本一致,只不過在用料上更為講究。
而宮廷菜中的滿菜,指的是滿族人的菜,燒菜(即是指燒烤)和餑餑點心是其兩大特色。宴席要體現滿族特征,一般都會上燒菜和擺餑餑桌子。
南菜,則是指清朝執政期間,從南方傳入宮廷里的菜,主要是以淮揚菜為主。這部分菜品在宮廷菜中所占比例較少,但都是其原本菜系中較為優秀的菜品,如蘇造肉,香爛可口,諸香不露頭。
從發展看,宮廷菜越往后,越奢華。王希富談到,在順治、多爾袞剛入關時,皇上一頓飯就吃兩道菜;到了康熙、乾隆的時候,有三十多道菜;到了清朝末期慈禧時期,則發展到一兩百品。
王希富傳授的滿漢全席一角
宮廷菜流入民間,漸成滿漢全席
晚清之時,清宮御膳奢華無度,每日菜品繁多,皇上只食用小部分菜品,大部分菜品,則賞賜給下面辦事的太監和御膳房。其后,這些太監和御膳房后又把這些“圣菜”抬出宮外,賣給當時的八大堂以換得銀兩。
在晚清覆滅后,八大堂八大樓便照著單子,也做起這些宮廷菜,并且出于商業目的,把這些宮廷菜與自家所做的莊館菜融會貫通,推出了一種高等宴席——滿漢全席。
王希富介紹稱,宮廷菜流入民間,與莊館菜結合,形成了滿漢全席,這便是滿漢全席的起源。滿漢全席是指清末民初開始于京城八大堂之類大型莊館,為豪門大戶或官宦、名人舉辦的一種豪華宴席,而社會上所流傳的“滿漢全席成于清,是宮廷御膳宴席、《揚州畫舫錄》所載宴席等”皆為訛傳。
以流傳最廣的“《揚州畫舫錄》所載宴席”為例,王希富分析稱,揚州為皇上設有專門的御膳房,乾隆下江南時,他只在御膳房用膳,乾隆的上千名隨行人員的飲食場所,則安置在揚州買賣街上的寺廟里。《揚州畫舫錄》記載的是,當時揚州當地官員在寺廟設宴接待隨行的文武百官的宴席菜品,既非宮廷菜,也不是“滿漢全席”。
他認為,世人把《揚州畫舫錄》所載的108道“滿漢菜”食單當做滿漢全席,實際上是望文生義。
在王希富看來,滿漢全席與宮廷菜、《揚州畫舫錄》所載的滿漢席均有一定的歷史淵源,如大部分菜品菜式源自于宮廷菜,菜單設置在一定程度上參考了“滿、漢席”等,但將宮廷御膳、滿漢席等冠以滿漢全席卻是不妥,滿漢全席真實版本應是民國時期八大堂八大樓為“攬客”所推出的一種高等宴席。
從規格上講,滿漢全席也并非是有明確的規格,所謂的108道說法不實。一般來說,滿漢全席一席是80~100品的規格,但具體的規格是根據客戶需求來調整的,可多做幾道,也可少做幾道。雖然沒有明確的規格,但行里卻也有著一些“約定成俗”的慣例,如宴席的菜品限于滿菜和漢菜,所用原料和烹飪技法要“全”等。
王希富回憶稱,民國期間,八大堂滿漢全席買賣很是興旺,父親、幾位舅舅、兩位哥哥等多人在滿漢全席中輾轉多年,做過知名的宴席多而無算,如民國時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為雙親舉辦的壽宴,便是其一。
王希富跟學生的合影
復原傳統宮廷菜,意在傳承優良技藝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國家陷入長期動蕩,滿漢全席由此銷聲匿跡。改革開放后,滿漢全席才又屢被重提,熱潮不斷。但在王老先生看來,滿漢全席本身已不值得推崇,值得推崇的是滿漢全席背后所蘊含的優秀烹飪技藝。
“我們中國烹飪技術,發展到清末,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然而滿清一完,便是幾十年的動亂,北洋軍閥混戰,七七事變八年抗戰,抗戰之后又是解放戰爭。解放之后,又是經濟困難、三年饑荒、十年動亂……這些年經歷過來,這做菜的人也沒了,技術也丟了,一丟就是幾十年。”
在采訪的最后,王希富扼腕嘆息:“我們遺失的不是滿漢全席,而是我們優秀的烹飪技術。”
“所以我們要把這些宮廷菜、滿漢全席重新恢復起來,把中國爐火純青的烹飪技術繼承下來,為我們的新社會、新時代服務。”
這,就是王老先生耗盡心力去研究、復原宮廷菜和滿漢全席的原因,也是其初心。在他看來,把中國幾千年的優秀烹飪技藝傳承下來,我們廚藝界人士責無旁貸,但在傳承的過程中,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把不適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部分惡習去掉,把菜品中蘊含的優秀烹飪技藝、傳統宴席里的規矩儀式等優秀飲食文化傳承下來,并發揚光大。
酥油茄子龍
海紅扒魚翅 該道菜口味鮮香軟糯,用料考究。選用凈翅針為主料;河北勝芳產螃蟹、紫色胡蘿卜、雞蛋、淀粉、油菜葉為輔料;鹽、料酒、花生油、大油、清雞湯作調料,蔥米、姜米、蔥姜水做佐料。 烹調上,該道菜要注意色的呈現。首先,將魚翅用雞湯煲煨至軟爛鮮香;接著,加蟹黃煸炒紫胡蘿卜細絲,再加清湯、料酒調味煨?入味;最后,將調拌入味的熟蟹肉釀入螃蟹蓋,封口蒸熟,并炸至金紅色,貼上蛋皮刻好的壽字圍在四周,再用炸菜松點綴。 一掌江山(扒駝掌) 該道菜口味鮮香軟爛,以駝掌為主料,冬菇、冬筍、老雞、肘子、芋頭、南瓜為輔料;鹽、料酒、淀粉、花生油、大油、白糖、醬油、清湯為調料;蔥、姜為佐料。 烹調上,該道菜烹調方法相對簡單,但形象獨特,意義遠大。首先,駝掌加老雞、肘子煲至軟爛脫骨入味,用模子壓成熊掌模樣,扣入盤,澆入原汁;接著,將用清雞湯調味的冬菇、冬筍碼成海水江涯狀,再用雞湯調味勾芡淋汁;最后,用芋頭、南瓜等刻成江山狀,點綴其間即可。 灌湯黃魚 該道菜口味鮮美醇厚,造型獨特,用料講究。選用野生黃魚為主料,燕窩、魚翅、鮑魚、遼參、干貝、蝦干、裙邊、魚唇、冬菇、冬筍、火腿、雞湯、豬肉皮凍為輔料;鹽、料酒、大油、花生油、魚泥、雞蛋、淀粉、南瓜作調料;蔥、姜、花椒油做佐料。 烹調上,該道菜注重造型,首先將鮮黃魚整魚脫骨后,炸制定型;接著,將魚翅和改刀成丁的鮑魚、遼參、裙邊、火腿等以高級清湯煨?入味,再加入適量皮凍,勾芡后,釀入黃魚腹中,以魚泥封口,蒸熟;最后,以冬菇、冬筍片繞黃魚圍成海水江涯狀,再將以清湯煨制入味的燕窩覆蓋魚身,配以南瓜雕刻的“福祿壽喜”四個金字和九條金龍。 攢絲鍋燒雞 該道菜口味以鮮咸為主,口感軟爛和酥脆并舉,口感口味豐富多彩。主料選用當年子雞(兩只);輔料有魚翅、遼參、鮑魚、裙邊、鹿筋、干貝、冬菇、冬筍、彩椒、鮮荷葉等;所用調料有鹽、料酒、淀粉、花生油、雞湯;佐料則為蔥、姜、花椒、砂仁、豆蔻、茴香。 烹調上,該道菜方法多變,涉及到鹵、熏、炸、煨等烹飪方法。首先是主料雞的處理,先用湯料鹵熟,再用柏木刷沫熏制,最后取一只雞的雞胸肉,撕成細絲后拍淀粉,油炸至酥脆呈金黃色,做雞窩,另外一只雞則炸制外焦里嫩呈金黃色后,做雞窩上的“燒雞”;其次是魚翅、遼參、鮑魚、裙邊、鹿筋、干貝、冬菇、冬筍等輔料的處理,先煨熟后,勾芡調味,再用鮮荷葉包好,做雞內臟;最后,再將輔料彩椒改刀,五種顏色的彩椒拌成五種味道,均勻圍在燒雞周圍,五色五味,象征了人生五味的“麻辣苦甜咸”。 鹿筋狍子肉 該道菜口味鮮咸,口感軟爛。選用狍子后腿肉做主料;鹽、醬油、白糖、料酒、大油、花生油、黃醬、冬菇、冬筍做調料;再以蔥、姜、蒜、花椒、大料、桂皮做佐料。 烹調上,該道菜要注重突出野味原料的味道。首先,將鹿筋用清湯煨至鮮香軟爛;接著,將狍子肉腌制入味,過油炸至外焦,再燒?燜燉至軟爛鮮香,改刀稱12個方塊碼盤;最后,將煨好鹿筋碼在狍肉上,澆上原汁,再將以雞湯煨制的冬菇、冬筍片圍成海水江涯狀即可。 40萬廚師都在關注這個號 你還沒有關注嗎?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0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