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賈國龍宣布西貝在嘗試社區店,欲打造集合外帶和零售的50平米的精品店。消息一出,餐飲圈就炸開了鍋,大家紛紛思考未來門店的選址和布局。
那么,社區店會是下一個選址風口嗎?
本文由紅餐網專欄作者胡茵煐(微信號:yuelaoban)授權發布;
01
社區店是下一個選址戰場
這幾年,商場已成餐飲鑄造品牌的道場,是兵家必爭之地。相應地,商場也越開越多。
有關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共新增商業900多個,開創近4年來的新高。
但商場開多了,客流就分散了,品牌勢能也就因同質化下降了。
說實話,大家都往商場擠,這碗“飯”還端得穩嗎?
帶著這個思考,一些品牌大佬率先調整了戰略,作出新的布局:
2017年8月31日,星巴克中國首家社區體驗店開業;
2017年3月12日,呷哺呷哺描繪了“未來的湊湊”版圖,實質上就是大力開社區店;
九毛九10億選址的經驗,也在告訴我們社區店是塊“油田”。
說到這里,或許有人以為社區店等同于街邊店,其實不然。一個合格的社區店周邊滿足這樣的條件:
周邊聚集大量居民;
以年輕人與小家庭為主;
白天辦公者數量不少;
上述品牌大佬對社區店的選址,就多在社區與工作交叉區域,填補了工作到家的距離空白。
02
相比商場,社區有兩大優勢
商場能造就品牌,社區店能帶來什么優勢呢?
?1、具有外賣優勢——縮短餐廳到家的送餐距離
目前,外賣市場已是一片紅海,商場餐飲能從外賣中獲取的利益越來越少。
另外,消費者能接受的送餐時間為20分鐘左右。商場餐飲外賣時,由于外賣人員需要先到商場內的餐廳取貨,接著才能進行送餐,容易超時,使得消費者的體驗感下降。
這就意味著商場外賣市場越來越不好做。
△ 外送時間超時,外賣小哥痛哭流涕
而社區店就處在商場到消費者家里的中間位置,在這些位置上建立餐廳,可以縮短外送時間與成本壓力。從這一點看,轉戰社區店是可行的,否則那些品牌大佬也不會紛紛搶灘。
?2、“現象”空間巨大
商場餐飲由于場地限制,不具備做中、大型宴席的條件,社區店在這方面反而更有優勢。
因為社區店的店面可大可小,大可延伸成酒樓宴請,小到只做外賣配送中心,加之社區店更接近消費人群,餐飲社區演繹空間更大。
△ 社區店演繹空間巨大
另外,商場不允許餐廳零售氣味過大的食物,這在社區店不存在限制。湘菜餐廳就可以開辟臭豆腐零售檔口,川菜餐廳可零售“棒棒雞”,吸引小孩或滿足小餓的需求。
△設置小吃檔口,發展零售
早上做不了生意,可以做中午的生意;中餐沒有人,可以做晚上的生意。社區店獨特的優勢,決定了它可以發展多維度生意。
03
做好這幾點,解決客源問題
開社區店,餐飲人需要思考的是客源和復購的問題,這就需要做好以下幾件事情。
?1、 社區店周圍人群分析——先“討好”常住人口
開餐飲社區店,要做好周圍人群分析,還要考慮到居民的穩定性。
比如,弄堂里選址要求周邊1.5公里有10萬居住人口,其實不只單單研究周邊人口數量,更應該分析的是這個10萬人口里有多少人是常住居民,我們首先得去討好這部分“長久生意”。其次才是考慮流動人口的口味和產品線設計。
?2、社區店地段分析——老小區消費力不容小覷
很多人認為住新小區的人消費能力更強,其實不然,現在能夠在一二線城市買得起房的,大多是通過貸款,這就決定了這部分人前幾年的消費者狀態會相對節制。相反,老小區居民沒有供房的壓力,消費自由度更高一些。
△ 老小區的人群消費能力更強
餐飲社區店選址可以考慮配套設施齊全、商業規劃合理、學校配比較齊全的老小區。也可以考慮靠近寫字樓與工作區域的地段,這樣利于品牌發展外賣。
?3、社區店客群分析——年輕人和小家庭是消費主力
餐飲走進社區店,需要選擇大體量人口且消費能力強的區域,并分析這片區域的消費畫像。目前,30歲左右的年輕群體和小家庭仍是社區店消費主力。
理由是小家庭收支已經趨于穩定,而現在的家庭選擇在外就餐的比重在逐步增加。另外,年輕消費者養家壓力尚小,尤其是單身群體,在飲食上更注重質量。
?3、 社區店場景分析——演繹空間巨大
社區店營業時間長、成本低、模式自由,場景演繹的空間也大,讓一些受商場限制的品類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比如燒烤夜宵、大排檔、小龍蝦,等等。
△ 城市還在,夜宵就屹立不倒
另外,社區店的門店不用太大,十幾張桌子就滿足堂食,可以主要發展周邊的線上外賣。門店投資少,回報快。
只要社區不倒,路不被封,社區店的發展前景就一直存在。看似好的選址,實質是在選擇人群,看似選擇人群,實質是在選擇品類,這種多維度下的一畝三分地,你要怎么選呢?歡迎大家在后臺留言哦!!
編輯 | 紅餐網_張錦梅
大家都在看(狂戳下圖)
↓↓↓
內容交流 | 請加微信:hongcw66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13265099024
↓↓↓點擊“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2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