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很多餐飲行業年終報告及趨勢展望中, 都把小吃看做頗有潛力的餐飲品類。而市場中也出現了很多以單品、爆款小吃為主的品牌。
今天紅餐網專欄作者王鹿鹿就來談談小吃品類的三種模式細分——小吃單品店 VS 小吃快餐店VS小吃集合店。
本文由紅餐網專欄作者王鹿鹿(微信號:canyindabaihua)授權發布;
小吃單品店
短平快,生命周期有限
往往以爆款單品為主推,無論是產品結構,還是門店模式都非常輕巧。具有極強的復制能力、快速的擴張能力,一年加盟下來便可落地許多門店。
在筆者看來,單品小吃模式有四個問題存在:
產品壁壘幾乎為零。除非是祖傳的方子,基本上無法阻止別人快速抄襲;
客單價的天花板低。客單價受限較大的餐飲模式,大都要通過走流量和規模(品類屬性注定它溢價能力弱);
品牌價值感低、生命周期短。小吃能夠品牌化的很少,產品的單一讓消費者的興趣快速流失;
小吃的天然街頭屬性。以市井街頭為發源地的品類,有自己“頑固”的價格帶、表現形式以及消費時段,如果沒有規劃地進入購物中心,容易成為“炮灰”。
總結:做小吃單品店的品牌,大都有一個共性——“快”。出現的快、火爆的快、擴張的快、消失的快,沒有厚度。而更多的小吃由于太過于零散,是沒有形成品牌的,有知名度的則多以老字號的形態呈現。
可以參考的案例:煎餅,泡芙,炒酸奶,紫菜包飯,雞翅包飯,烤豬蹄,燒餅,芝士撻,涼皮,肉夾饃等等。
小吃快餐店
業態在升級,模式遇考驗
小吃快餐店可以看成是一種業態升級,小吃+快餐主食 ≈ 簡餐。
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是,現在到了小吃快餐化、快餐簡餐化的時代。作者覺得,純快餐面臨著跟單品小吃一樣的問題——賣不上價格。客單價往上走,會遇到高性價比正餐的打壓(比如杭派和湘派的餐飲品牌),往下探,又會有小吃品牌的強力阻擊。
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以小吃為主的品牌,加上了主食品項之后,不僅做到了產品適度的豐富性,客單價也超越了快餐。這種演變出來的新模式門店,兼具標準化、復制性、品牌化、以及爆款特性,能讓品牌和產品產生一定的溢價。
但是這種類型的門店在擴張時,對資本的需求比較大,也有可能陷入工業化出品的誤區(作者認為,工業化不等于標準化,口味的保存與穩定是必要的,而不是去損失口感)。
總結:小吃快餐店不是簡單的1+1式疊加,要考慮兩個品類的歸屬是否“同宗同源”。搭配在一起是融洽互補,還是別扭百出,這涉及到消費者對品牌的品類認知,以及對品牌的接受度。
可以參考的案例:西少爺,遇見小面,媽媽手藝,噹哈驢火,思饗季,漁鄉米坊等。
小吃集合店
休閑化正餐,品牌化機會
如果說小吃快餐店偏向正餐的話,小吃集合店則在演變成一個休閑化的正餐消費場景。這么來說,它是一個以地區為基底的小吃大集合,將正餐以小吃+小喝+小菜(小份菜)的方式呈現給消費者。
小吃集合店有三個較大特點:
區域特色明顯,而且是小吃基數龐大的省份或地區;
產品非常豐富,幾十乃至上百品項的菜單都可以被小吃填滿;
有一個或幾個具全國性知名度的小吃單品。
該模式最大的好處,是能突破小吃的價格區間局限,覆蓋從十幾塊到幾十塊的客單價,同時用餐時段和客群覆蓋也能適度延伸。小吃集合店是整個小吃品類中,最可能形成品牌資產的模式,但它的重資產、重模式問題也很突出。
總結:小吃集合店的出現,在以小而美為主流的餐飲市場里,出現了一個大而全的可能性方向,但還需要持續思考和探討。
參考案例:南京大牌檔、長安大排檔、黑白電視、蓉李記、張氏寬窄巷、大小喜吃、蘇小柳。
編 輯 | 紅餐網_澤文
商場餐廳現關店潮,街邊餐飲重逢生機
小心,多少跨界餐飲人創業都栽在這三重錯上
2年15家門店,這個陜面品牌如何將傳統品類做火
堂食店將發生5個重大變化,這都是被外賣“害”的!
低成本開店的四種餐飲新模式,哪種更適合你
10年開了50多家餐廳,不靠炒作也能融入顧客“骨子里”
選址不佳的三家店,為什么只有這家小龍蝦館活下來了
餐廳生意總是這么差?也許你做了這三件“沒頭腦”的事!
內容交流 | 請加微信:hongcw66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13265099024
↓↓↓點擊“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2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