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流行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直至今日,中國素食人口已達5000萬。面對如此龐大的消費市場,眾多創業者紛紛瞄準“素食”這個品類,但在現實的經營中,很多素食餐廳都處于虧損狀態。到底素食餐廳該如何經營呢?
01
跨界做素食,一賠幾個月
據不完全統計,現今北京有100多家素食餐廳,有高端地凈心蓮,精致地棣dee蔬,還有擁有多家門店的葉葉菩提和青素,而提及大眾平民素食,很多人都會不約而同的想到“靜蓮齋”。
與大多數素食餐廳的經營者不同,靜蓮齋的創世人姬衛華開餐廳,并非源于宗教信仰,也不是一位餐飲人出身,只是受了非典的影響,對生命有了新的思考。
2003年,一場讓人惶恐的災難席卷京城,平時人潮攢動的北京大街上,冷冷清清。而在醫藥公司工作的姬衛華卻異常的繁忙,每天看著大批的口罩、消毒水一車車的運走,看著電視、廣播里每天播出的新增死亡人數,姬衛華為生命的脆弱而難過,但同時她也意識到,生活環境是無法左右的,但是人的體質是可以通過后天的調養而增強。
本就是醫藥世家出生的姬衛華,經過查閱書籍和多方請教發現:吃素合理的情況下,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可在北京想要吃素,除了自己在家做,就只能上山去吃齋菜,不但費時、費力,還不一定能達到食補的效果。
“當時,很多葷菜館都關門了,我們很便宜就租下大佛寺東街的一間門臉,桌椅都是現成的,簡單的收拾一下,掛上‘素食’的牌匾,就開始創業了。”姬衛華回憶道。
△未更名前,位于大佛寺東街的“靜蓮齋”
彼時北京素食市場還是一片藍海,不僅店面少,而且消費者認知水平低。當時的消費者普遍認為:素食就是不含肉的菜品,光吃菜不健康,并且,只有信佛的人才吃素。
正是因為消費者的接受度低,存在對素食的誤區,導致餐廳營業前三個月生意慘淡,最困難的時候,一天只賣出一碗8塊錢的羅漢面。面對慘淡的窘境,不懂餐飲、更不懂經營的姬衛華并沒有選擇放棄,在她心目中,只要堅持就能成功。
02
打造市場區隔
憑借《弟子規》獲取流量
2011年被譽為自媒體元年。對于之前的時間,顯然沒有什么可以快速傳播的宣傳手段,她們只能憑借“內功”打造,做出市場差異化,通過口碑傳播的方式獲取顧客。
1、不懂定位,看市場
姬衛華告訴記者:“初入素食市場,并沒有什么可以參考的成功案例,但因為沒有案例,我們才可以按照市場的現象去摸索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她發現素食市場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現有素食餐廳消費太高。
因為素食創業者少,對素餐的要求過高,尤其是仿肉的素餐成本更高,因而,素食餐廳的人均消費都在幾百元。
●餐廳裝修過于華麗,不接地氣。
很多素食經營者對素食存在著“宗教誤區”,他們認為:一般吃素的客人都會信佛,所以更加注重餐廳的場景化打造,給人一種撲朔迷離的感覺,不光增加餐廳營運成本,還會把一些想嘗試的人拒之門外。
姬衛華通過總結這些市場現象發現,如果反其道而行,把餐廳人均消費降低,讓更多的人可以消費的起,同時,不做刻意的場景營造,既能降低經營成本,又能做出市場區隔。
為了降低人均消費,首先她們就摒棄了華麗的裝修,只是和普通的飯店一樣,木質的桌椅,張貼幾張具有特色的壁畫;其次,減少仿葷菜比例,普通廚師更能上手;最后,不斷比較獲取可靠食材。
△靜蓮齋門店的大堂
例如,經過比較發現,同樣采用無污染水源制作豆腐產品,北京順義的加工廠要18塊錢一斤,而東北的卻相對便宜,只要注意運輸環節和收貨環節的質量把控,成本就可以降低。
2、靠《弟子規》引來顧客
上文提到過,餐廳剛開業的幾個月生意慘淡,但三個月后,餐廳就開始盈利,從每天幾十元的營業額,一下暴漲到幾千元。這其中的原由和《弟子規》密不可分。
《弟子規》是從餐廳創立到現在一直沿用的員工培訓方式。在餐廳剛開業時,姬衛華經常和員工一起學習《弟子規》,一次偶然的機會,一個路過的美食作家發現覺得很有意思,就走進店里與姬衛華暢聊,后來還把餐廳加進了即將出版的美食推薦書中。
圖書一經出版,餐廳影響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每天客源不斷,到了飯點還會出現排隊等位的現象,正因為這一次偶然的機遇,成了靜蓮齋打開市場的開始,與顧客交流的開端。
△每日晨會內容:學習圣賢文化
在餐廳可以保障盈利的基礎下,門店也開始陸續開展許多活動,比如:艾灸趴、瑜伽課等,通過與素食相關的延展活動,來維系老顧客,拓展新客源。
在記者看來,不管是機緣巧合的被寫進書中,還是餐廳后續組織的各種活動,都與現在許多餐廳利用互聯網平臺做宣傳,利用形式多樣的活動增加客戶粘性的做法不謀而合,而這種面對清晰用戶畫像下的精準營銷,正是互聯網思維的精髓所在。
3、做素食自助,把低價做到極致
相對與許多素食餐廳幾百元的客單價,靜蓮齋60元的客單價頗具誠意,可是姬總卻說:“做平民素食不僅是要人顧客吃的起,還能讓顧客吃的更滿足。”
為此,餐廳特意在上班族居多的中關村門店開放全天自助,通過把幾十種素食匯聚到一頓飯上的形式,吸引了大批量的食客,也為門店的菜品起到宣傳的作用。
△午餐時段素食自助客流不斷
一位點評的顧客寫到,為了吃朋友宣傳已久的素食自助,特意放棄了周六睡懶覺的機會,從東四環驅車一個半小時來吃頓飯,沒想到十一點半到已經開始排隊了。
據了解,自從15年餐廳開始素食自助以來,使得門店客流量再次上漲,許多在自助門店試過菜的顧客,也會前往其他門店宴請朋友吃素食正餐。
姬總憑借高性價比的素餐設置,吸引了大批的食客,也正是這份把素食文化傳播更遠的經營理念,使得餐廳從日營業額8元,到日流量300余人,在素食界立足十余年。
03
5000萬的素食,到底要不要入局?
業內人士曾通過調研發現:經營素食餐廳95%的餐廳虧錢,生意難以為繼。可面對可觀的素食市場,很難不心動。那么,到底如何開素食餐廳才能掙錢呢?
靜蓮齋的姬總也提出幾條不錯的建議。
?1、 經營素食不能一味高冷,要落地。
以北京市場為例,經營高端素食餐廳的不在少數,而且上座率遠沒有飽和。因此,如果沒有雄厚的資金做支持,更建議以大眾消費作為定位,靠大流量,保障盈利。
△靜蓮齋出品的“糖醋素里脊”
?2、 細致劃分餐廳目標人群,做精準。
早年,我們容易把“素食”和“齋菜”混淆;現在容易把“素食”和“沙拉”混為一談。實際上“素食”、“齋菜”、“沙拉”是三種不同的品類,吸引的人群也截然不同。
齋菜是不包括五葷的素食,《楞嚴經》記載,佛家五葷為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茖蔥;而沙拉則不言而喻,含有肉、蛋白。
餐廳以素齋為名頭,可卻出現了“五葷”,容易讓一些內行消費者看笑話,從而影響品牌;而如果定位在“沙拉”則可以吸引許多健身的人群。
?3、 營銷手段必不可少。
在眾多餐飲人紛紛投身素食行業,如果沒有品牌知名度,很難被消費者所發現。因此,適度的營銷,可以幫助餐廳增加競爭力,提升營業額。
△靜蓮齋的“打卡”營銷
素食已經成為一種經營趨勢,當素食餐廳的菜價低于葷菜館時,對于越來越注重健康人們來說,將會成為一種新風尚。但在客單價總體偏高的素食行業想要殺出重圍,超高的性價比和精準的品類區隔,再配合適當的營銷,將成為不錯的經營方向。
編輯 | 紅餐網_賈媛
生意經 | 經營一家素食餐廳的七大要點
一碗“熱氣騰騰”的涼皮,刷新了我的價值觀
世界上第一家素食餐廳,憑什么火了100多年?
冒菜做到快要死掉,萬萬沒想到被一碗面救活了!
他做外賣版“深夜食堂”,4年門店開遍10個城市年銷量過億
內容交流 | 請加微信:hongcw66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13265099024
↓↓↓點擊“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2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