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獲得資本青睞,是每一個餐飲創業者朝思暮想的憂傷,如何選擇優質餐飲項目,是每一個餐飲投資人輾轉反側的惆悵。
形形色色的創客故事,面面相覷的投資目光,究竟什么樣項目才能被投資呢?
紅餐網專欄作者吳憨子,是業內知名的餐投人,或許他的思緒能為餐飲創業者化解憂傷。
本文由紅餐網專欄作者吳憨子(微信號:mckinsin)原創并授權發布;
最近,CIBANK餐投行匯總了2016-2017年餐飲投融資數據。
(點擊查看大圖)
這些能成功融資的餐飲品牌,都有一些共性特征:譬如,無論如何,第一個店必須賺錢。
譬如,他們的品牌故事很清晰:產品定位明細;容易標準化規模化;漂亮的運營數據…
譬如,團隊有特別優勢。
時常有一些與上述餐廳類似的項目創客詢問我:為什么惟”餐飲創業者”而不是“餐飲創業愛好者”才值得投資?
這篇文章,就具體聊聊這個問題。
01
哪些人是“餐飲創業愛好者”?
首先,分辨一下“餐飲創業愛好者”與“餐飲創業者”。
任何創業,就是圍繞著用戶需求,制造產品或服務,實現利潤,造福社會。
在互聯網+大環境下,近三年,有思想的餐飲人創業了,反而把本來簡單問題分化得復雜起來。
譬如這撥年輕的餐飲創業者,他們總是振振有詞:能在行業中細分出別人沒有發現的賣點,這就是好項目;能把兩個東西放到一起,產生出一件新產品,這就是好項目。我暫且把這撥人稱為“餐飲創業愛好者”。
他們是有一些鮮明符號。
首先,“餐飲創業愛好者”癖好細分市場。以垂直、極致、專注、爆品等互聯網熱詞感染自己心智。把一個本來夠細分的餐飲再四分五裂,玩各類場景,其實,即使老餐飲項目相互拆借挪移,極大加劇同質化競爭,但是,他們以為這是顛覆餐飲。
第二,“餐飲創業愛好者”正因為是一批有思想的餐飲人,他們能思考能演講,對內沒問題,對外就可怕了。鼓吹餐飲價值后,誤導年輕人以為中國餐飲未來美好,誤導資本資源過度集中餐飲。
第二,“餐飲創業愛好者”模糊了創業者的艱辛與枯燥。風口、美學、大V會議、曝光率、估值、1-3年IPO…這些與賺錢有關但不是核心的趣味內容占據了他們的大腦與心智。
但是,真正的餐飲創業著需要什么?需要用戶、需求以及十年如一日的堅持...為什么?
餐飲其實是一個服務+產品的產業,他完全與互聯網不同,互聯網是邊際成本為零的合法的高暴利,餐飲無論你發展10家還是10萬家,他很難合法暴利。
對于品牌護城河低、技術壁壘低的餐飲來說,餐飲在資本市場,無論放在美國過去30年,還是中國未來30年,餐飲是項目好,生意也好,其實表現都很普通。
圖:美國在進入 80年代以后(我國目前人均 GDP對應水平),行業占 GDP比重變化
從美國近30年來,即中國未來30年來看(以GDP為判斷標準),目前及未來中國趨勢卻是消費升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那么,與“餐飲創業愛好者”截然相反的“餐飲創業者”有哪些特質呢?
隨著2015-2017年這一波資本餐飲投資后,一小波資本開始理解餐飲,他們未來必然改變投資策略。未來,哪些“餐飲創業”最容易獲得新一波的投資者青睞呢?
02
哪些餐飲創業最容易獲得投資者青睞?
“餐飲創業者”特質一:市場規模清晰
對于有一定空間且處于成長中的小眾市場,BAT沒有能力通過標準化產品覆蓋到,往往存在著不錯的創業機會。譬如前面融資品牌里,迅速崛起的好色派、SO SALAD、米有沙拉等沙拉輕食品牌,從初始被認為是偽需求到獲得年輕白領的熱烈追捧,也慢慢挖掘出一個市場,至于最后,沙拉輕食被西餐收編為一道主食,還是堅守單品開店,CIBANK餐投行認為還很難說。
“餐飲創業者”特質二:剛需維度明確
其實關于這種是不是剛需的討論其實永遠不會有答案。投資人之間最大的分歧和爭議也在這里。看好項目人認為是剛需,否決的人認為是偽需求,到底誰是對的,恐怕不是0和1那么簡單,最后只能拿數據和成敗來說事。還好,最近三年投融資的項目,譬如黃太吉、吃個湯等單品爆款,CIBANK餐投行認為,這些雖然是剛需,也因為單品問題,未來面臨較大風險。
還有一類長期被忽視的剛需,但是技術門檻高,跨界創業者和資本都不愿意進入,機會反而更多。譬如當前資本紛紛不看好的傳統8大菜系酒樓、老字號,隨著觀念的改變,已被CIBANK餐投行少數餐飲投資人重視。
“餐飲創業者”特質三:消費升級方向明朗
滿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后,再滿足心理需求,這是一種消費升級。人們不僅僅是在買你做的產品,還是在買你生產這些產品的方式。譬如喜茶、奈學的茶這類新生活方式餐飲,滿足了年輕人的休閑、輕食需求,是消費升級最顯著的餐飲風口。
“餐飲創業者”特質四:成本管控水平高
上門成本是變動成本,是隨著業務量的增加而增加的,也就是說每一單都要上門。這就使得這類餐飲新零售項目無法通過規模化來顯著降低成本。譬如義泰昌現炒快餐,全方位提高成本管控水平,是獲得資本青睞的關鍵點。
“餐飲創業者”特質五:復制擴張能力強
只有不存在地域屬性的項目,才可跨區域復制,否則最終只能偏安一隅。而過于依賴個人技能的項目,通常服務無法標準化,生產無法規模化,最終受制于人力資源而不可持續發展。譬如小恒水餃堅持用手工的方式生產標準化的產品。為了控制產品質量,他們自建工廠而不是外包生產。正是這種精心打造產品的匠人精神贏得了消費者,使吃小恒水餃變成一件時尚的事,開店成功率100%。
“餐飲創業者”特質六:建立了一定壁壘
壁壘也是階段性的,現在是壁壘,過一段時間可能就不是了,不可能永遠都是壁壘。靠單一壁壘發展起來的項目,如果不能建立新的壁壘,未來兇多吉少,不可持續。譬如外婆家建立了高性價比精品菜的壁壘,譬如周黑鴨、絕味鴨脖建立了龐大的渠道及多片區中央工廠的壁壘。
“餐飲創業者”特質七:團隊素質高
跨界創業能帶入新的思維和商業模式,譬如我們都熟悉的松哥油悶大蝦的創始人曾經是華為的一名供應鏈工程師,而西少爺的聯合創始人曾是百度的工程師。有互聯網經驗的人跨行業創業,有過小成功和失敗過再次創業團隊,比本行業團隊轉型互聯網成功的概率要高。當然,其實,這不是關鍵。
團隊素質高,更應該是德才兼備,是一份誠信,一份謙卑與一份堅持。
編輯 | 紅餐網_李曉
都在做餐飲,為啥別人能拿到資本,你卻拿不到?
資本怎樣幫助“單品類餐廳”跳過生命周期的興衰?
內容交流 | 請加微信:hongcw66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13265099024
↓↓↓點擊“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2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