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餐飲是一種很玄的東西。
有的人,四處轉換八面玲瓏,利用各種形式吸引食客的眼球;有的人,以不變應萬變,始終堅守著那一份匠心傳承。
前者來得波濤洶涌,后者走得細水長流。在云南就有這么一個倔強的餐飲人,愿與汽鍋雞細水長流,死磕一生。
余浩然談老店的未來
余浩然是云南餐飲界有名的文化人,寫字畫畫是他平日里最大的愛好。也因此,他常常被餐飲界的同行們詬病為“不務正業”,對喜好的上心遠高于對事業的追求。其實,余浩然本就是繪畫專業出生,最早從事的是廣告業。17年前轉換事業跑道,他選擇了做餐飲。
沒有多么深謀遠慮的偉大抱負,開一家能“活”的餐廳解決生存問題,這和所有初創業者的想法一致。所不同的是,他想做一家老店,一家做正宗、地道云南菜的老店。沒錯,一家新生的云南餐廳,要做出老云南的味道,余浩然不覺得這是件多么困難的事。他給自己的這家店取了一個非常祥瑞的名字——福照樓。
▲福照樓董事長 余浩然
01
開一家老店
每個人的心里都有難以割舍的鄉土情懷,都有記憶深處最懷念的家鄉味道。余浩然想要做的就是這樣一家具有情感寄托的餐廳。既然是老店定位,就要有文化底蘊和口味的傳承,要有拿得出手的代表菜系。
在余浩然心中,最能代表家鄉味道的,莫過于汽鍋雞和過橋米線。“過橋米線屬于快餐系,中餐的代表就是汽鍋雞。經過幾次權衡后,福照樓將汽鍋雞作為店里的招牌菜。”
從市場上看,汽鍋雞品類的門店不勝枚舉,福照樓有什么資本與這些優勢明顯的同類企業競爭呢?
余浩然從三個方面為福照樓做了品牌規劃:
1、找尋專用器皿,還原汽鍋雞本來味道
汽鍋雞這道云南名菜的烹制方法非常獨特,是通過特殊器皿干蒸雞肉,以產生的蒸餾水形成湯汁,成就最原始滋養的極致美味。但隨著上世紀90年代昆明一家經營了70年的國營老餐廳的關閉,正宗汽鍋雞的味道再難尋覓。
“雖然很多餐廳也以汽鍋雞為招牌菜,但是傳統的做法已經很少人沿用,大家吃到的汽鍋雞更多的是一個名稱,而不是真正的云南傳統名菜。”余浩然發現,因為沒有專用的烹制器具,很多餐廳要么使用最土最老的烹制方法,既不美觀也缺乏效率,有的餐廳干脆放棄傳統,直接把汽鍋雞放進蒸箱制作。
▲用紫陶器皿蒸制的福照樓汽鍋雞
“大家不知道汽鍋雞應該怎么做,找不到制作的器具,無法解決制作工藝的問題。”余浩然在器皿的考古和設計制作上下了很多功夫,后來他找到建水紫陶,用外形扁圓、鍋中心有一個空心管子的陶器蒸鍋無水干蒸烹制汽鍋雞,在3-4小時烹制時間里,以蒸汽凝結的蒸餾水形成湯汁,還原了汽鍋雞本來的味道。
正宗的口味還原讓福照樓與市面上的其它餐廳一下子拉開距離,傳遞出福照樓本土、地道的餐廳印象。
2、優選雞種,以品質食材征服顧客
有了專用器皿之后,汽鍋雞的制作其實并不復雜,在汽鍋中放入雞塊、添上佐料、蓋上蓋子、保證足夠的蒸制時間即可完成。因為沒有過多的調料輔助,汽鍋雞幾乎要靠食材的原味征服食客,因此對雞種的品質有較高的要求。
得益于云南土著雞種的優越性,余浩然很早就在昆明周邊的土雞產地投放養殖區,后來因為品牌發展的需要,福照樓的養殖區又從武定轉移到無量山,始終保持在雞源上的優質供給。
3、場景設計極具地方特色,突出老街坊韻味
解決了招牌菜的口味和食材問題,老店還要貼近當地居民,要有親和力。福照樓的裝修風格吸收了昆明老街老房的建筑韻味,貼近老昆明的市井文化,注重呈現喧鬧的街坊氣氛,這在潛意識中淡化了客人對環境的陌生感和拘束感,讓福照樓老店定位的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老店注重呈現街坊氣氛
2001年,福照樓昆明北大門店順利開業且一炮而紅,后續6年時間里福照樓在昆明的另5家分店陸續開業,持續火爆。時至今日,堅持做地道滇味的福照樓已經陪食客走過了17個年頭,福照樓已然化身為滇味品牌的地理標識,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經典老店。
但余浩然始終認為自己的做法更像是一種懶人設計,“我沒有動傳統風味本來的味道,只是追溯、傳承,做了一些文化上的功課,純粹地保留下這些傳統風味原本的狀態。”事實上,這些對本味的追求,恰恰滿足了大家對于傳統的依賴,也成為福照樓最為核心的競爭力所在。
02
變與不變
近十年來福照樓的發展速度并不算快,穩步走來的過程中,確立了當地消費者心中不可動搖的本土地位。然而隨著死忠粉的年齡漸長,福照樓如何能夠吸引更多80、90后年輕消費群體的喜愛,是擺在余浩然面前不可回避的問題。
“老店的創新有諸多束縛,首先在口味上,一旦觸碰到大家味蕾上的記憶,就會被認為扭曲了當地人的思維,不得當,也不應該。”為了研究新的迭代模式,余浩然每到一處都會去找尋類似定位的老企業,看看別人在發展思路上都有哪些可借鑒之處。
▲福照全家福
結果發現,“保守發展”幾乎是每一家老店的選擇。因為老店一旦失去當地人的認可,就喪失了本地的生存環境,單靠外省人的口味支撐是活不下去的。
余浩然還是牢牢抓住傳統的根基不放,菜品烹制遵循文獻記載,也會在將傳統“吃透”的基礎上尋找“出新”的結合點,做到有來源的創新。盡管在菜品的改良上早已做了不少嘗試,包括對汽鍋雞的改良制作都已經有了無數的方法,但余浩然并沒有在本地市場做太多推廣,他想把這些儲備留給繼任者,待到省外發展時,則可以放開手腳大膽去做。
近一兩年來,福照樓在門店規模上也做了一些新的嘗試。推出了300平米適合CBD及小規模片區的小型店。小型店人員不多、投入不大,60多個產品的出品保留了福照樓在口味和食品安全上的一貫高認可度,一方面能夠適應市場的快消復制,另外在人員的任用上也能夠帶給年輕員工更多的晉升空間,有利于團隊管理人才的培育和人才儲備。
創新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堅守正宗滇味和云南本土市場多年,余浩然有沒有考慮過將福照樓推向全國?答案是肯定的,其實早在5年之前,余浩然就已經做過相關嘗試。
03
短暫的外拓之路
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外拓似乎成為一種本能。2012年,余浩然將一家600平米的福照樓餐廳帶到了新加坡,計劃從海外市場轉向國內,嘗試福照樓的外拓之路。
“我之前對新加坡也算滿了解的,去過很多次,但這跟你真正到當地去做市場是完全不一樣的,當年也有一些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通過將近一年的時間下來,其實是買了不少教訓。”這次嘗試最終以11個月的短暫生命周期宣告結束,這給一路走來都一帆風順的福照樓,給一直以來將福照樓經營的有聲有色的余浩然帶來了極大的反思。
脫離了本土優勢,老店定位的福照樓喪失了“情感”上的吸引力,而云南菜在食材上強調的“健康”、“有機”脫離了它的產地優勢之后也無從談起。在對云南菜食材豐富、大健康理念的特性認知下,口味如何才是當地消費者最關注的問題。
▲滇味涼米線
“快消類型的產品定位會更適合外界相對成熟的餐飲市場,如果要堅持做中餐,在技術之外,更重要的則是人脈。”于浩然對新加坡的鎩羽而歸有著自己的認識,在他看來,云南菜這樣相對小眾的菜系,必須要找到熟悉當地市場的人脈傳遞出品牌和菜品精神層面的內涵,才能從生存到發展,才能在外地市場扎穩腳跟。
就在福照樓忙于發展海外市場的同時,《舌尖上的中國》欄目組找到了余浩然,希望在汽鍋雞的烹制和器皿文化上得到余浩然的協助拍攝。余浩然并未對此多作發散,后來也沒有借勢《舌尖上的中國》對外推廣福照樓。在他看來,任何“走出”都沒有那么容易,加上新加坡之行的的深刻教訓,福照樓的外拓之路勢必會更加謹慎,且不急于在他的手上實現。
現在的余浩然更希望與省外成熟的餐飲機構強強合作,福照樓負責菜品體系和供應鏈供給,對方負責當地市場的經營,以這樣的方式慢慢復制、對外擴展。至于老店外拓也好、新模式的對外推廣也好,都可以留給未來的繼任者或合作伙伴,不一定要在他的手上急于求成,在拿不準的情況下把模式做死。
04
走自己的路
余浩然非常喜歡臺灣、香港老華人所在地的商業氛圍,因為那里總會有讓人溫暖的人情味。福照樓發展到今天,他深知企業在創新發展、團隊管理等各方面有它自身存在的問題,需要改變。但企業精神文化的賦予是永遠不會改變的,那就是——人情味。
▲中國人的圓桌聚餐蘊含著濃濃深情
他認為,但凡有華人的地方,傳統中餐的業態就不會消亡。因為中國人講“情”,年輕人再變也無法回避每年新年、中秋的兩次團聚,那種儀式感會帶著年輕人走向成熟,等到他們長大了、成家了,依然會回到圓桌上來,這就是中國人的團圓概念。
而餐飲其實很簡單,就是提供味道和服務,讓人在舒服、有安全感的環境下用餐。不是每個人都有那么大的野心,只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哪怕只做一家店,能做出自己的味道,找到自己的個人魅力與企業之間的關聯,就是最好的發展模式。
福照樓的老店模式在本土市場十分成功,具有深厚的地域根基。但一旦走出地域上的舒適區,“情感”、“食材”等核心優勢也將大大喪失。余浩然一方面立足云南本土,堅守老店傳統風味,傳遞老店核心的情感溫度,一方面在菜品創新和小型店模式上順應市場趨勢,為外拓發展做好積極準備。在變與不變之間,余浩然有著清醒的拿捏,且不急不躁。 記者 | 紅餐網_徐娜 視頻 | 紅餐網_歐懿樂 王偉
內容交流 | 請加微信:hongcw66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 13265099024
↓↓↓點擊“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2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