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擊 上 面 藍 字 關 注 我 們
第 1129期
▼
微信朋友圈曾流傳過這樣一個段子:你去中關村創業大街,從二樓扔下一塊磚,砸中的10個人中,有5個人正在創業、2個人創業失敗、3個人正準備創業,而拾起這塊磚頭的保潔阿姨,也準備趕場分享自己的創業經驗。 所以,當潮水退去,有人調侃“創業公司集體辦葬禮”,揶揄“這屆創業者和投資人都不行”。 但比起調侃和揶揄,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對后來者或許更有價值。 前不久,內參君與大師之味創始人范新紅有了一次面對面的交談。他的餐飲創業項目一出生就活在聚光燈下,但僅維持了一年,就以一封震驚業內的告別信宣告失敗。此后,再無音訊。(歷史閱讀:大師之味說再見) 沉寂大半年,范新紅首次面對媒體,坦誠剖析自己的創業心路歷程。
■ 餐飲老板內參|紀愛玲 發于北京
陣亡者檔案
品牌:大師之味
生平:2015.5~2016.4
品類:外賣
slogan:誰都不必取悅,除了自己。
特點:由國內頂尖美食大師研發出品的精品外賣,要“重新定義外賣午餐標桿”。
事跡:蘋果、奔馳、特斯拉、一些知名明星、導演等都曾是其用戶,甲骨文、各大金融機構等大型的會議都曾主動找其訂購團餐。
陣亡原因:“時間和資金沒有站在我們這邊”(創始人語)
1
從紙上談兵到真槍實干,
中間隔了十萬八千里
▽
內參君與范新紅見面的地方,是位于北京建國門附近的一家costa。
“我最近經常在這里和朋友談事。”說話的時候,他言語平和,面容平靜。回顧往過,似乎在講別人的故事。
時間倒回到2015年4月,范新紅開始籌備大師之味。一個月后,項目上線。
由于此前是一名資深媒體人,憑借在宣傳推廣、社群運營等方面的優勢,大師之味很快吸引關注,用戶量快速增長,獲得了投資。
然而,僅僅過去一年,今年4月29日,范新紅發布了一封告別信,宣布項目失敗。
告別信引發了餐飲圈和創業圈的廣泛關注和討論。例如他在告別信中提到自己遇到的各種問題:物業小哥的問題,工程部人員的問題……有人評價說:他唯獨沒有提到自己的問題!
他始終沒有任何辯解。告別信發出后就從公眾視野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朋友圈沒有任何更新。
此次在與內參君的對話中,范新紅坦言:“告別信寫的都只是一些表面原因,最根本還是自己本身的原因。”
2
媒體人創業做餐飲,容易眼高手低
▽
創辦大師之味之前,范新紅曾在媒體供職多年。大師之味是他進軍實業領域的一次積極嘗試。
▲ 大師之味創始人:范新紅
在他看來:工作中接觸過很多烹飪大師和美食家,積累了足夠多的人脈,餐飲不過是做飯而已,應該沒什么難度。
于是,定位由國內頂尖美食大師研發出品的精品美食外賣——大師之味應運而生。
但項目真正運行后,范新紅無奈地發現,自己“很傻很天真”:不了解食材,不熟悉烹飪工藝和價格,更不知怎樣整合供應鏈……
范新紅介紹,大師之味當時的定位是跟大廚合作研發,再到中央工廠去生產,他們只做品牌營銷,用戶運營和研發管理。“但是關鍵的問題,我們對這個行業的了解太淺了,我根本走不通。”
例如,現實中,很多廚師很保守,不愿參與共享研發;很多工廠不接外部訂單,偶爾有愿意接訂單的工廠,也要求每天至少5000單以上,而且要求必須遵循工廠的流程……這些現實成為創業企業最大的困擾。
“人們對精品外賣有需求,但我搞不定。如今想來,我覺得自己當初做這個決策,其實就是妄念。”他說。
3
專業人員缺失,帶來重大失誤
▽
知道自己在餐飲方面的經驗不足,范新紅找了一個懂餐飲的合伙人——一位烹飪大師。
“事實上,這個人最后起到的作用很小。”范新紅說,這位傳統的餐飲人與大師之味互聯網出身的團隊很難磨合。
更要命的是,這位大廚根本不懂經營。“我自己不懂經營,以為他會懂,其實他也不懂。”
例如,大師之味訂單增多,產能不夠時,范新紅原本想找一家中央廚房合作。但這位烹飪大師一直極力說服他建一個中央廚房,而這讓他掉進了一個大坑。(相關閱讀:從日本回來,我為什么攔著你別跳中央廚房這個坑?)
“當時他給我說的感覺是,建中央廚房很簡單。我們建好后可以作為過渡自己用,將來不需要了還可以做成一個餐館,也能賺錢。”范新紅說。經不住大廚的反復勸說,這位烹飪大師表示把握十足,于是就做了。
結果卻發現,這位大廚對中央廚房根本不懂,執意建中央廚房只是因為內心有一個開餐館的情結。
如此看來,大師之味其實是敗在人上。
原零號線股東、隱食紀創始人孫娥在外賣領域做了較多探索,在她看來,范新紅本人有著極強的能力和個人魅力,有很多可取之處,但是團隊或者合伙人需要懂餐飲,懂供應鏈和廚房管理。
很多餐飲項目復盤后會發現,最大問題往往是基本的經營管理問題。
4
一次創業失敗,帶來人生成長
▽
“我就是在休息,在反思。”他說,“消失”這段時間,除了陪伴女兒,期間也跟朋友去新疆旅行了一趟。
當初的告別信發出后,不斷有投資人找到范新紅,希望給他投資,讓他再做一個餐飲品牌。
無一例外,他都回絕了。
1.“知道短板比知道長處更重要”
“我本身對餐飲沒有那么熱愛,所以對自己進行了評估,覺得再去學習各種食材,各種加工工藝,成本太高。”他說。
在范新紅看來,此前創業做大師之味,屬于沒有認清自己,妄念作祟。“其實我想說,找到自己的局限可能比知道擅長什么更重要。”
現在很多創業類的媒體,每天報道國內外各種新的模式,各種融資案例,看似機會很多,但其實你要想想是不是你的,這個更重要。
2.“有些坑是跳不過去的,只能繞過去”
創業路上有太多坑了,如果有繞過坑的能力,那你的成功概率是最高的。不過,說句實話,所有的坑都意味著成本,時間的成本,資金的成本,運氣好的創業者會有非常好的運氣、有充足的資金,但是大多數沒有。
創業中,無數個坑,你只要比對手少栽兩個坑,你可能就火了。
“很多人以為,創業只要有激情,往前沖,所有的困難都可以克服。這其實是扯淡!我認為大家都走了一個錯誤的方向,都說要找到自己的擅長,發揮自己的擅長,認為發展中遇到坑可以搭橋跨過去。其實有一些坑是過不去的,有一些坑必須要繞過去。這些跳坑的能力可能是別人花20年才積累的,你有那樣的時間嗎?”
3.“創業最大的收獲是自我成長”
認清了自己的短板,范新紅接下來將回到自己擅長的領域,繼續做內容,做流量,做用戶。
在他看來,很多人選擇創業,說是換一種活法,其實是在平行轉換,深度沒有增加,沒有任何自我成長。“說白了,你瓶子還是這么大,只是今天你裝的是紅色的水,明天裝藍色的水,而不是你這個瓶子越來越深了。”
5
堅信大師之味模式可行,只是生不逢時?
▽
對于大師之味項目的失敗,范新紅說,如果要全面深入分析原因的話,大概能寫幾萬字。
不過,他仍然認為,大師之味的商業模式沒有問題。
大師之味的思路就是通過眾包做研發,然后工廠化加工,再外送的模式。“這個模式,一是對資金的需求量超過預估,二是把廚師研發完的東西交到工廠再做二次研發,對研發的要求比較高。“范新紅說。
雖然項目失敗,但即使到今天,他依然沒有舍得注銷公司,大師之味品牌依然保留。
“你看,我們的VIP用戶群里,現在還很活躍。”他打開手機微信展示給內參君。
“雖然我不擅長做餐飲,但如果有合適的機緣,能有擅長的人合作,還是希望能把這份心血延續下去。 ”他說。
不過,宅食送CEO穆楊表示,如果讓他操盤大師之味,會對模式進行調整,例如:通過線下店進行一些嘗試,比如建外賣站,用第三方配送,而不是代加工和第三方預定。“吃快餐要預定其實是反用戶的做法。”他說。
孫娥則認為,大師之味倒掉還可能跟當時所處的時機相關。“市場的剛需依然在,只不過大師之味出現在餐飲O2O最亂世之時,別的行業可以亂世出英雄,而餐飲O2O成就在后端,成就品牌顯然需要時間。不斷地試錯,不斷地積累,只要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收獲。”
·END·
統籌丨張琳娟
編輯|王艷艷 視覺|尚冉
點擊圖片直接閱讀
-商務聯系-
首席勾搭官|18510936112
微信|neicansw
-轉載原創聯系-
首席小秘書 微信|neicanmishu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2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