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擊 上 面 藍 字 關 注 我 們
第 1104 期
▼
南京塔可餐飲文化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俞杭寧自稱,曾走了工業化的彎路,現在要回歸手工作業,向半工業化發展,培養自己的廚師長和店長。
今天,內參君就帶大家來看看他所走過的這段路。
■ 餐飲老板內參 | 黃宏森 段明珠 發于北京
1
為了標準化,我走了一段彎路
▽
2008年,塔可還是南京的一個本地品牌,和南京萬達河西店合作后發現生意非常好,隨即上馬第二個項目,之后在很短時間內開了十幾家購物中心店。
然而,規模急速擴張帶來了一系列問題,比如遠程管理難協調、遠程配送各種誤差、信息化程度低。
結果俞杭寧發現,自己每天花費大量時間不是在研究服務、營銷,而是天天著急想辦法處理快到期的貨物。
塔可想到了走標準化道路,為此請了一批有大型餐企經驗的空降兵。但是這些空降兵很快出現了水土不服,其思維方式無法與塔可兼容。
同時,老員工覺得公司重視前場不重視后場,紛紛離職,這導致公司管理成本越來越高。
更讓人頭疼的是,因為餐廳就是按照SOP(標準作業程序)做菜,沒有廚師長的概念,餐廳口味下滑嚴重。一度,公司員工請人吃飯,都不愿意請在自己的餐廳。
公司陷入了惡性循環。
2
為什么極致標準化不靠譜?
▽
2011年,塔可開始“撥亂反正”,重新定位于休閑餐。
俞杭寧當時反思,休閑餐不是快餐,盡量不要去廚師化。因為一去廚師化,就變成快餐了,快餐是填飽肚子,但談不上美食。
既然是做休閑餐,就要講究美食、講究烹飪技術;對于廚師來說,還是要把自己當做一個手藝人。
塔可在餐飲標準化道路上走的這段彎路,讓俞杭寧有了三點思考:
1.工業化不符合國情
▽
美國從夏威夷到紐約,3億多人吃的東西是一模一樣的。但在中國就不一樣了,廣東吃云吞面,河南吃燴面,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能完全照搬一個口味。
2.消費升級
▽
消費升級意味著,快餐市場份額會相應降低。再者,中國人就是再沒錢,也想吃口好的。
塔可最早的客單價在60塊,使用的是加工程度較深的調理牛排。后來俞杭寧決定將這個品牌定位于中端消費群體,改用原肉制作,雖然成本高,但更受消費者歡迎。
此后,俞杭寧把調理品全部從菜單上去掉,增加很多手工作業的菜品,還把客單價提升到了80多塊。目前,塔可一家店周末單日流水可達4~5萬元。
3.無法留住核心員工
▽
俞杭寧還發現,在流水線工作站模式中,每個員工進來都想當店長,不想當廚師。
然而,要當店長,從后廚到前廳,每個工作站都要做過。如果一個人身在廚房,心卻不在,怎么能夠做出好作品來?怎么能保證菜品質量?
再比如,有家快餐店開了100多家分店,也是工業化中央廚房做的配送,有員工在店里擔任廚師兩年,回老家過年發現自己并不會燒菜,由于缺乏成就感,年后就辭了職。
3
標準化和工匠感怎么和諧共處?
▽
怎么才能在后臺做了足夠的工業化,同時又在前端保持足夠的個性?
1. 先說塔可標準化的一面
塔可全國有六十多家店,要做到味道一樣,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為此,塔可現在的半工業化嘗試是,把一些大量重復的工作分包出去。
比如,塔可把牛排用中央廚房做好預處理,真空包裝運到各個門店。這是因為,如果用人工操作牛排切分,老手和新手切的手藝不一樣,厚薄大小、去筋的水平也不一樣,因此,用人工處理很難控制火候、保證穩定出品。
此外,塔可還將醬料、調味料分包出去進行工業化處理,找凈菜公司把菜洗干凈、切分好。
2. 再說塔可個性化的一面
在半工業化的基礎上,塔可的廚師有了30%的自由發揮空間。
塔可希望廚師發揮出更大的主觀能動性、熱愛自己的工作,把烹飪技術當作藝術。
塔可請來的都是做西餐二十多年的大廚,他們以前服務的人群,其客單價都達到了800—1000元,現在服務的人群其客單價在80元。怎么能讓這群人覺得工作“有面子”、有動力,就是塔可下功夫的地方了。
4
培養子弟兵,不找空降兵
▽
塔可希望找“白紙”培養成自己的子弟兵,無論是廚師長還是店長。
1. 對廚師長的培養
首先,塔可努力多邀請大廚加盟,實在來不了的,就是請來做顧問也行,能來幾個來幾個。這些大廚就是塔可菜品研發的原動力。
然后塔可就把這些大廚的弟子引入,當廚師長來培養。同時,塔可把菜品流程都做成SOP,把研發中心建好。
2015年開始,塔可建立了自己的產品經理制度,在俞杭寧看來,只有產品經理才能把握住市場變化。
2. 對店長的培養
公司大部分店長都是從基層做起的,包括督導,小區經理。還有至少1/3員工是大學畢業就到塔可上班,所以忠誠度很高。
店長的培訓周期最起碼要一年半到兩年,如果能力強的話一年就能培養出來。
原則上店長需要學會排班,訂貨,開會,還要做大量的訓練,SOP一定要會背——最起碼,廚師長燒一個菜出來,他一看這個菜就知道有沒有按標準去做。
3. 對傳菜員的培養
傳統餐館,服務員和傳菜員是兩個崗位,需要協作。這往往導致一個結果:傳菜員把菜端到客人旁邊了,客人眼巴巴等著服務員上菜,可服務員正忙活別的事情。
塔可就想辦法從餐廳動線設計上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在塔可,服務員就是傳菜員,繼續晉升就能變成監督員。
4. 最終需要強大培訓體系
在自己摸索員工培養模式之外,塔可也在學習國際連鎖企業的培訓系統,俞杭寧認為外企的這套系統其實相當強大。
現在,俞杭寧正在著手建立塔可大學,培養自己的講師體系,引入外部的專業力量。
·END·
統籌丨關雪菁
編輯|溫馨 段明珠 黃文瀟 視覺|阿部
點擊圖片直接閱讀
-商務聯系-
首席勾搭官|18510936112
微信|neicansw
-轉載原創聯系-
首席小秘書 微信|neicanmishu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2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