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內參君為您分享的第766期內容;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或搜索微信號cylbnc關注。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
這也是很多創業者的情懷。
然而在專業壁壘和冷硬的現實面前,情懷往往會被碰得頭破血流。
今天,我們來聽一位餐飲創業者溫先生的故事,看他如何理解情懷和專業的博弈。
? 口述:溫先生 整理:閆太然
2014年年初,在大眾餐飲紅火,火鍋云水沸騰之年,我帶著對重慶火鍋的熱愛,帶著一份激昂的創業情懷踏進了餐飲業,想把最地道的重慶火鍋在鄭州做完美的呈現。
然而,情懷在冷硬的現實和專業面前碰得頭破血流,11個月,我交了昂貴的學費,創業7年的積累在這一場任性之旅中血本無歸。
理想是:把重慶的一鍋瀲滟搬到鄭州,“味道安好,便是晴天”
現實是:開店是網狀動線、復合工程,開業首日斷電,嚇退幾條街的顧客
我是86年生人,2007年開始創業,接觸過地產,做過食材,玩過電商,一路馬不停蹄的折騰,還算小有所成,積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我媳婦兒是四川人,每到川渝一帶,當地的火鍋都讓我欲罷不能,特別是重慶,“桃花樹下吃火鍋”的風情更是讓人心醉。
而鄭州的很多火鍋都是后味兒不足,吃到最后只剩下辣、咸、苦。于是我就萌生開一家重慶風味,吃到底香到底的火鍋店。
說干就干,2014年年初起,我和另一位做過餐飲的小伙伴用半年的時間跑遍了巴山蜀水,從嘉陵江畔到朝天門碼頭,從繁華城市到民間街巷,嘗了無數的火鍋,只為了找到最為心儀的味道。
終于不負所愿,我們找到了一味正宗且地道的火鍋底料,帶著這一收獲信心爆棚地回到鄭州,開始了而立之年新的創業。
我單純的以為只要味道可以,一切就都不是問題:為了保持后味兒,底料手工炒制,再進行無渣提純;為了保證口感,食材也都是優選,羊肉自內蒙訂購,鵝腸來自濮陽一集團公司,每一款食材都出身名門,保證新鮮……我的創業伙伴也是餐飲技術派出身,對火鍋出品更為講究。
于是,帶著對產品的充分自信,在沒有評估人流量,沒有定義客戶群,也沒有提煉賣點的情況下,就草率選址,再速度開業。
我們也進行了試營業,形式就是當時最為流行的“內部封測”,邀三五好友,請媒體探店,大家吃了都說好。我們也開通微信公號,講述我們的情懷。
然而,這正是敗局的開始。
由于所選位置交通不便,店面氣質也和周邊居民不搭調,進店客流非常不理想。
為了拉人氣,我們開始在周邊發傳單搞地推,“吃100送100”,這一招果然奏效,8月1日正式開業當天,店里迅速擠滿了顧客,然而,一個要命的bug爆發了——幾十臺電磁爐同時啟動,店里的電力負荷根本無法承載,一開火就斷電,任你再好的食材,吃不到嘴里,只會在顧客心中劃下一道黑線。割肉打折之后,我反而把周邊幾條街的顧客都給得罪了。
出現這種要命錯誤的原因是,我對開火鍋店要做“電力增容”毫無概念,于是“扒衣見君”,餐飲小白的阿喀琉斯之踵暴露無遺。
理想是:做個安安靜靜的“川西美男子”
現實是:在強大的市場慣性面前投降,把心血之作搞成了大路貨
開業的出師不利,給我留下慘痛的教訓。已經創業7年,第三次出發的我,開始重新審視情懷,重新認識餐飲。
店面的選址有問題,然而,上百萬的成本已經扎在這里,我只好在別的方位尋求突破。
先是找專業的策劃公司,提煉店面爆品。
重慶火鍋有四大件:毛肚、鵝腸、黃喉、血旺。從本地消費認知來看,毛肚已被巴奴占領,血旺太大眾,黃喉又太生僻,我們就把目光放在了鵝腸上。從選料上突出一個鮮字,絕對不用凍鵝腸,保證每一份上桌的鵝腸都是最新鮮的。
然而,后來的經歷證明,即便能占領一款產品,我們也只是學到了皮毛,最難描摹的是門店經營背后的心法、神韻,以及用來支持神魂的一套強大的系統。
無意識之間,我已經過度收縮,成了一名可悲的跟隨者。在店面的裝修設計上,我們最初是想呈現傳統的川西民俗特色,以四川弄堂為特色,配上川西傳統小食,來表達火鍋的正宗。但當時市場上一水兒的老榆木,混搭風,在強大的流行設計面前,我開始不自信,更改了裝修設計方案,致使店面裝修環境同質化嚴重。
理想是:快速擴張,創造規模優勢
現實是:市場過剩,倒在等待市場回暖的路上
一系列的碰壁之后,開一家火鍋店已經不是風光旖旎的情人,而成了柴米油鹽的婚姻。
在我開始沮喪的時刻,我的小伙伴寧可不要工資也要陪著店繼續經營。
就這樣鼓起勇氣在奔跑中調整姿勢。經過一系列的艱難調整和改進,用過硬的產品征服顧客,我們終于在第五個月實現盈利。
2014年的餐飲界也是個理論大爆炸的年份,互聯網思維、模式主義等等亂花迷眼,當時我也在規模論面前迷失了,盲從于模式如果不能迅速鋪開,就會喪失發展勢能,在小勝之狀未能扎穩的情況下,選擇了開第二家店,并尋求加盟合作,試圖用規模對沖成本。
然而,現實卻是,當時的鄭州已經變成火鍋之城,幾乎所有的進入者都選擇了火鍋這一標準化程度高,技術依賴性低的業態。
在內部功力不扎實,外部市場結構性過剩的情況下,我的第二家店遭遇了這樣的尷尬:吃過我家火鍋的人都說好吃,但就是客流量上不去。
苦撐到2015年的6月份,實在撐不下去,我只好選擇了關門。算下來,兩家店面積總計1000平,裝修花了120萬,每個月房租17萬,人員工資16萬。為情懷買單,11個月,我搭進去了500萬元。
我的一位朋友說,“專業不夠,情懷來湊;方法不精,匠心來撐,在商業的賽道上擠滿了穿戲服的人。”
說得一針見血,商業競爭從來都是殘酷的,情懷是要有的,但只有情懷是遠遠不夠的。
統籌:劉曉紅
編輯:閆太然
視覺:陳曉月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4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