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餐飲,為什么我勸你別中“情懷”的毒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立即報名

    1657 期

    餐飲這一行,到底幾分看市場,幾分做情懷?


    ◎ 餐飲老板內參 主筆 王新磊

    主打地方菜的餐飲品牌,在推產品時會陷入到“內部思維”中,過分強調情懷,而忘了市場。

    如何平衡“市場和情懷”?

    我還想了一個性感的標題,叫做“情懷的三圍到底要多大?”

    1

    “原香原味”,是特色也是束縛

    對于地方菜崛起這個概念,我也觀察很久了。

    最初始于外婆家的杭兒風、宴西湖;之后是57度湘旗下的“吃飯皇帝大”,再有就是莆田餐飲在一線城市搶點高地。

    最讓我注意地是,地方菜似乎成了風口。

    比如,上海的彩泥云南菜獲得海底撈投資,而來自廣西的桂小廚先后進入深圳、上海。

    特別是湘菜,幾乎以一種強悍的力量在崛起。上海的巡湘記一口氣開了8家店,成為不可小覷的力量。深圳的大弗蘭獲得弘毅投資。而湖南米線,僅在北京就有兩個強勢品牌,一是主打常德米粉的“伏牛堂”,剛剛更名為霸蠻,并獲得千萬B輪投資;另一個是四有青年。

    伏牛堂在北京有10多家直營店,四有青年在北京也有10多家直營店,兩者不相上下。

    在深圳、廣州,風頭最強勁的,就是新疆菜。

    放眼全國,地方菜崛起成為一大亮點。但是,在實操中餐飲人又釋放出一種近乎非理性的“情懷”。在他們的內心里,好像家鄉的一切都是最好的,而且以堅持原味為傲。

    他們常常自慰,并說服別人的話是,“如果不堅持原鄉原味,那還是地方特色嗎?”

    2

    玩匠心,是死于效率

    玩情懷,是死于認知

    這種情懷,淺的叫執著,深的叫執拗。

    比如,有一個地方菜品牌,它的菜單上大量地方菜,為數不多的大眾菜品是一款炒飯。這原本是一款點單率很高的產品,而老板“執意”刪除,理由就是家鄉沒有這道菜。

    再比如,有一個餐飲人從成都請回了“冷串”,在北方一座對“冷串”沒有任何認知的城市,用最好的原料,用最好的食材開了一家店,結果卻在三個月后,閉店退場。

    還有一個餐飲人,深陷在家鄉情結里,凡產品必以情懷解釋。最近,他的多次嘗試都不太成功。

    請注意,在這里,我不是說堅持“情懷”不對,而是說,不能把“情懷”玩過度。

    事實上,“情懷”已經有玩過度的趨勢,其泛濫程度已經直追“匠心”。玩匠心,是死于效率;玩情懷,是死于認知。

    情懷過度的直接表現,就是餐飲人在用自己的專業主義,去設想消費者的需求。而小白跟餐飲人是沒有共識的。沒有共識,就需要餐飲人付出代價去“教育市場”,而這個教育的過程,成本是巨大的。

    我在《巴奴進京,哪句slogan才能和海底撈一戰?》的文章中說得很明白:“決策者需要讓心態歸零,要像小白一樣思考,不講專業,只講直覺。”

    因此,我認為,餐飲人不要拿你的專業主義去跟小白們對話。消費者需要的,就僅僅是告訴他:你是誰?他為什么要選你。再來看地方菜,本質上說,地方菜就是一個小眾產品。而當地方菜走向全國化之后,情懷既是特色,又是束縛。

    越是堅持絕對化的原鄉原味,越是和市場在較勁兒。

    3

    七分看市場,三分看情懷?

    那么,情懷到底要多少才是合適的呢?

    有人提出“三分市場,七分情懷”。也有人提出“七分市場,三分情懷”。

    合適與否,取決于品牌勢能。

    假設道哥在北京開一家河南燴面館,情懷有三分,可能就有點兒過頭了。如果是海底撈和西貝,推出一個地方菜,縱有七分情懷,也可能是合適的。所以,我不會告訴你“情懷的三圍到底多大才合適”。

    不過,我會分享一個更具操作方法的概念,就是要有一定的“安全線產品”。

    這是一位餐飲經理人的觀點,什么是安全線產品呢?

    簡單說,就是大眾菜品,類似酸辣土豆絲這種。比如一家開在北京,主打青島菜的餐館,網友推薦最多的,是鲅魚水餃、香辣龍利魚柳、干鍋菜花。

    比如一家連名字都沒有一個中文的西餐廳,網友推薦最多的就是招牌披薩,芝士薯條、馬鈴薯沙拉和蕃茄汁意面。

    而望京一家韓國餐廳,網友推薦最多的就是炸雞、沙拉、年糕火鍋。

    例子中的這三種餐廳,推薦最多的菜品,其實就是安全線產品。因為陌生讓人失掉信任,而熟悉更讓人有安全感。

    4

    再說幾個實操中的細節

    在實操中,為消費者制造安全感,有兩個環節特別需要注意:

    首先是產品命名通俗化。

    舉個例子,湖南衡陽一帶,有一個食材叫“荷折皮”。這是一個非常小眾的名字,其實它就是“紅薯粉皮”。如何把冷僻名字通俗化,藥品廣告是專家。像學名叫“復方氨酚烷胺片”的藥品,藥廠分別用商號來做廣告,比如感康,感嘆號。

    地方菜在命名時,不妨借鑒。

    事實上,通俗化,就是制造安全感。比如傳統餐飲為產品附會上乾隆下江南的故事。

    其次用圖片,一圖勝千言。我看過一種特別牛的菜單,每個菜品都要配上詩詞。遺憾的是,我讀書少,往往只看圖片,不看詩詞。

    最后還有一招,就是列出食材。

    像餃子這個產品,命名方法就是列舉食材。比如韭菜雞蛋,白菜豬肉,豬肉大蔥等等。在這方面,西餐做得更好,會列出相關的食材,就像一個配方清單。

    總的來說,安全線產品,并不是讓地方菜失掉自己的特色,而是為消費者提供一種親切感和安全感。只有為消費者建立了“安全感”,消費者才更愿意走進你。

    商業有邏輯,成功有路徑。

    在經營中,如果安全線產品太少,會死于太個性;如果安全線產品太多,會淪為地攤貨。

    情懷和市場如何平衡?不如在評論里聊一聊你的實戰經驗。

    ·end·

    輪值主編|笑凡 視覺|劉晶晶

    近期熱門

    (點擊圖片/文字直接閱讀)

    外賣“限塑令”|小豬佩奇席卷餐飲業|呷哺開大店

    星巴克停業|高客單價餐廳|麥當勞漢化后

    小眾菜爆發|西貝會員制|搶蝦大戰

    首席勾搭官113810394973(同微信)

    首席勾搭官213693220621(同微信)

    轉載原創聯系:首席小秘書 微信 neicanmishu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8457.html

    (0)
    上一篇 2018年5月1日 00:00
    下一篇 2018年5月1日 16:34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