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 碼 預 定 課 程
1510 期
做飯這件事,對于年輕人來說,似乎已經變成了“社交化”的內容——比起好吃,菜的顏值高,值得拍照發朋友圈,似乎更重要。
◎ 來源:界面新聞
1
這家餐廳教你怎么做出好看的菜
美食教學視頻起家的日日煮,試圖接著這股風潮吸引更多年輕人。
12月19日,日日煮在上海K11購物中心開了一家線下美食體驗館,店內70%的空間用作烹飪體驗區,提供1對1、1對2的小班料理教學。
每個單人料理臺都配備了從法餐到甜點等各色菜肴需要的工具,課程類似健身房的私教課,只不過人們學習的是如何做出一盤好看、值得分享出去的菜。
從菜品課程設置你會發現,“值得發朋友圈(Instagramable)”和年輕人喜歡的“品質感”是兩個相對重要的標準,料理課程中有“法式濃情香煎鵝肝”、“地中海風情料理”等等,面點課程則設置了“迷你漢堡”、“黑麥啤酒奶酪面包”等等。
△ 甜品料理課
△部分面點課程設置
“60、70后本身有廚房場景,他們做飯大多是為了解決溫飽問題”,日日煮創始人Norma表示,“但90后要解決溫飽可以用餓了么,我們希望滿足他們對于做飯的體驗。”
在Norma的設想中,這套體驗包括在線下門店學習做個好看的蛋糕,拍照上傳社交媒體與朋友們分享,回家后在日日煮的自有平臺上購買需要的食材,做出類似的產品。
從這個角度而言,線下體驗店同樣也是線上產品的分發渠道。烹飪體驗區外的30%主要是產品零售區,販賣每天新鮮制作的輕食,主要面向白天路過的上班族,將他們吸引進店內消費并對品牌產生興趣。
還有兩排販賣包裝食物的貨架,以零食和食材為主,“零食更容易引流人們進店內,周轉率比較快”,Norma說,“還有一部分是和課程有高度結合的商品。”這方便人們在店內體驗結束后直接購買食材回家。
△產品零售區
2
未來,將出現更多可以學做菜的餐廳
美食、生活方式自媒體的爆發式增長是近兩三年的事。
日日煮、日食記、企鵝吃喝指南等美食自媒體如今都擁有千萬級粉絲,他們面臨的下一個問題是:如何把線上流量變成一門可持續的生意?
推出自有商品也是順水推舟的事——食物帶有天然的共鳴,價格也較為親民。日食記與咖啡品牌永璞合作推出的冷泡咖啡,淘寶銷量已達數萬件。
△日食記與永璞推出的咖啡
日日煮希望把美食相關產品規模化,并通過自己的渠道賣出去。在香港,日日煮與7-Eleven合作推出了料理包等自有品牌產品,在便利店等渠道售賣。
一個有趣的數據是,2016年日日煮的整體收益中90%都是廣告收入,而2017年,Norma預計電商收入將占85%-90%,廣告收入僅占整體收入的15%。
日日煮的平臺能夠幫助一些傳統品牌接觸到年輕人,把它們包裝成更年輕的形象賣貨,而且還挺成功。
這給了Norma一些啟發。在他們的消費者觀察中,年輕人不再僅僅是吃一頓飯,用戶關心的包括“如何識別新鮮三文魚,如何挑選一款高質量且符合個人審美的烤箱,如何快速學會制作不會失敗的海鮮飯,甚至是如何擺盤拍照”,Norma說。
因此這家能從線下攫取流量,同時也能把線上人流吸引到線下的體驗店誕生了。
事實上,日日煮的門店料理課程并不便宜,系統化的初級甜點課500-700元一節,料理課程600-900元一節,單次體驗課則在200元左右。
Norma透露,2018年的開店計劃是十家左右,分布在廣州、武漢、成都等城市。當前流行的半成品料理包也在計劃中,最大程度承包年輕人從食材購買、料理過程、到用餐的全部問題。
這是內地第一個美食自媒體做線下體驗門店的嘗試,他們的同類競爭者也已經起步,據三聲報道,日食記的線下店也正在籌劃中,將于明年十月開幕,販賣合作產品以及相關周邊,同樣圍繞“體驗”展開。
未來,也許越來越多美食自媒體將開設線下體驗門店,店內可以購買食材、也能夠學習做菜。
·end·
統籌|張琳娟
編輯|王艷艷 視覺|陳曉月
近期熱門
(點擊圖片/文字直接閱讀)
短命餐廳死因|宅食送穆楊總結|外賣市場洗牌
2017餐飲年終報|輕商務餐飲|單品店升級
租鋪避坑指南|串串倒閉潮|黃太吉赫暢
商務聯系:首席勾搭官 18510936112
微信① 18519700748|微信② neicansw
轉載原創聯系:首席小秘書 微信 neicanmishu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9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