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呷哺:大步擴店,凈利下跌

    上市以來,呷哺呷哺(以下簡稱“呷哺”)凈利潤首次下跌。
    近日,呷哺發布了2019年財報,年營收同比增長27.4%至60.3億元,公司擁有人占年內利潤為2.88億元,同比下降37.7%。
    凈利潤下滑并非無跡可尋,自2016年呷哺宣布轉型,凈利潤增速開始呈下降趨勢。
    門店升級改造,由“快餐”向“正餐”靠近,呷哺的轉型之路看上去并不順利。按說“一人食”正成為餐飲業的一大發展趨勢,為何“非典”期間逆襲的小火鍋,此刻卻陷入了增長瓶頸?
    總第2326
    餐飲老板內參 戴麗芬| 文

    凈利潤到哪里去了?
    翻開呷哺的年報,自2016年后,營收大概以每年30%左右的增速上漲,凈利潤增速卻一路下降,2019年甚至陷入負增長37.7%的境況。

    之所以近幾年營業額日益提升,原因是呷哺每年都在大跨步擴店。據年報數據,2019年呷哺新開張189間呷哺餐廳、54間湊湊餐廳。截至2019年底,共開出1022間呷哺、102間湊湊,而此時海底撈才布局了768家門店。新開餐廳順理成章地為營收做出了巨大貢獻。
    但門店越來越多,為何凈利潤反而下降了?
    首先是呷哺的翻臺率逐年下降。歷年年報顯示,2013年,呷哺的翻臺率達4.2次/天,2019年已經降至2.6次/天。即便在其主戰場北京,翻臺率也下降到了3.5次/天。對比之下,其競對海底撈雖然在2019年翻臺率也有所下降,但依然維持在4.8次/天的水準。
    翻臺率下滑是一部分,成本不斷投入讓呷哺的利潤更是難有起色。
    從2016年開始,呷哺對門店進行升級改造。據興業證券發布的研究報告《蛻變中的休閑小火鍋龍頭》透露,呷哺2.0單店改造費約100萬元,按照25%的的餐廳利潤率估算,大約需要9個月-1年才能收回翻修成本。
    呷哺2019年中期報告稱,目前700多家門店已經升級到2.0版本。可以理解,呷哺在門店改造期間,營收會進入緩慢增長的狀態。
    門店升級后,呷哺的產品結構也進行了升級,以高利潤新品提升客單價。根據歷年年報,雖然呷哺的客單價已經從2013年的40.8元提升到了2019年的55.8元,但從利潤數據可以看到,由于呷哺的平價定位,小幅客單價提升對于門店利潤來說效果不明顯。

    翻臺率為什么會下降?
    作為快餐火鍋的開發者,呷哺以“一人一鍋”的模式為大眾所知,“非典”期間更是完成了逆襲。消費者在這里追求方便快捷、高性價比,在他們心目中,呷哺20年極致性價比的形象已經形根深蒂固。
    升級改造后的呷哺在門店設計上,是撲面而來的中式禪風。店內減少了U型吧臺,改為聚會餐桌,可供1-4人用餐,座位密度顯著降低。
    原本鮮亮的橘色、明快的音樂以及壓縮私密空間的U型吧臺,這些都是催促食客加快用餐速度的元素,由此提升翻臺率。而今橘色變成古樸色系,私密用餐空間增多,再加上經營手搖茶,一改快餐門店的調性,已經是一間頗有情調的正餐餐廳。

    ? 改造前的呷哺,圖片來源:網絡
    華創證券的研究報告稱,伴隨門店的升級改造,呷哺還通過調整菜單結構、升級菜品和服務等方式,將原本客單價分布在40-50元的門店升級為60-70元的門店,更在上海、深圳等核心地段探索客單價100元左右的in呷哺。
    客單價提升后,與消費者心目中的性價比餐廳印象相悖;而全新的設計風格,也讓消費者感到迷惑,一些呷哺的老顧客覺得不大適應。
    ? 改造后的呷哺,圖片來源:網絡
    此外,改造后的呷哺也選擇了與湊湊相同的“火鍋+茶憩”組合路線,目的是延長“下午茶+夜宵”的消費時間。但有業內人士分析,二者的研發進度比較緩慢,要通過延長工作時間提升坪效并非一日之功。
    有分析人士稱,呷哺本來的計劃就是通過改造門店,追求更高客單價和更好的體驗,從快餐火鍋轉型為輕正餐。但年報顯示,2019年呷哺同店銷售額下降了1.4%。

    湊湊的成功可以復制嗎?
    年報中也提到了呷哺集團旗下的另一品牌湊湊的業績表現,看上去很是光鮮亮麗。但湊湊的成功可以復制嗎?
    湊湊成立于2016年,在2018年營收增長374.9%至5.56億元,實現整體盈利。2019年湊湊營收12億元,占總營收19.9%。相對于2018年,湊湊在2019年的收入翻倍。
    與呷哺的平民路線不同,湊湊直接對標海底撈,定位中高檔餐廳。
    ? 湊湊最大的特點是“火鍋+茶憩” ,圖片來源:網絡
    湊湊在品牌定位、菜品設置以及選址等方面與呷哺有著明確的劃分。呷哺“一人一鍋”的模式,其實弱化了火鍋的社交屬性,客單價很難往上提,只能覆蓋中低端的消費群體。湊湊剛好彌補了呷哺的價格帶空白。湊湊主要針對2-8人的聚會群體,凸顯火鍋的社交屬性。
    和其他火鍋品牌相比,湊湊最大的特點是“火鍋+茶憩”的餐飲復合業態創新模式。茶飲的平均毛利在80%-90%。在餐飲店各項成本不斷上漲的情況下,茶飲成為了提高坪效的妙招。湊湊的市場總監徐毅文接受媒體采訪時稱,茶飲部分已占到湊湊營業額的 20%,茶飲外賣的營業額超過 40%。
    ? 湊湊和呷哺都有售賣茶米茶,圖片來源:網絡
    相對于呷哺原來的模式,湊湊的單店模式有明顯優勢。前述興業證券的報告稱,成熟期的湊湊單店營收約2000-2500萬/年,坪效可以達到5-6萬元與海底撈不相上下。成熟期的湊湊門店,凈利潤甚至可以達到28%-30%。

    2020呷哺能否觸底反彈?
    除了餐廳收入之外,呷哺的外賣、零售產品的占比也逐年提升。

    1.發力零售產品

    疫情期間,呷哺把重心放在外賣和零售產品。2019年,為了擴張外賣業務,呷哺繼續拓展外賣新品類,包括”呷哺小鮮”、“呷煮呷燙”的即食火鍋業務。截止2019年末,外賣業務銷售收入貢獻了集團收入的5%。
    ?圖片來源:公司年報
    疫情加速了呷哺的零售化進程。
    在渠道上,呷哺除了線上電商渠道,還在線下擁有千家門店資源,在原有的呷哺外東基礎上還推出呷哺嚴選平臺和惠民生鮮,覆蓋門店周圍消費者的生鮮需求。同時,呷哺圍繞門店300-500人的微信圈,進行私域流量運營。在經營手段上,呷哺還運用直播獲取線上流量。
    國內復合調味市場發展前景廣闊,再加上疫情導致在家做飯需求增長,呷哺零售端業務有望持續發力。

    2.開發南方市場

    年報稱,目前,呷哺在華北、東北、華東等地滲透率較高。呷哺向南擴張、區域下沉潛力不小,尤其是此前還未大舉進軍南方市場,消費者并未對呷哺形成快餐的刻板印象,升級版的呷哺更有發揮空間。
    ?呷哺旗艦店,圖片來源:網絡

    興業證券的報告稱,目前呷哺仍有 81%的門店在一二線城市,而肯德基和必勝客分別只有 43%和 60%;同樣參考海底撈只有 25%的門店在一線城市,而呷哺有50%。
    此外,呷哺向低線城市滲透的能力也得到證明。河北和東北經營利潤率高于上海,也證明了呷哺在區域下沉上的能力。
    短期來看,呷哺2020年上半年餐廳堂食受疫情影響,營收和利潤必然有所下滑。2003年,憑借“非典”期間消費者對“一人一鍋”的需求,呷哺異軍突起。如今分餐而食被更多人接受,還有單身經濟的加持,“一人食”正成為餐飲業的一大發展趨勢,呷哺不應該陷在利潤增長的困境里。
    此外,作為餐飲界有20多年根基的老大哥,呷哺擁有完備的集中采購供應鏈,支撐著其在全國進行穩健擴張。在上游,呷哺能夠以低成本獲得高品質的原材料;中游層面,公司建立食品加工廠,統一采購和制作食材確保了所有門店的統一質量標準。
    呷哺的真正復蘇,或許要放到更長的時間線中去觀照。
    統籌|周漁 視覺|王晶雪

    秦朝餐見:餐飲業恢復需要經歷幾個階段?

    在望京SOHO開店,他 8 個月賠了 300 萬

    蹲點西貝復工:為什么不賺錢還堅持營業?

    誰把老鄉雞董事長變成了餐飲業的郭德綱?

    比慘,香港餐飲才是真的慘……

    “野味”餐廳迎來審判時刻

    關于爆品的3個靈魂追問

    暗夜將盡,餐飲人不要忘記反思

    如果穿越回19年底,我絕不會開十幾家新店

    4月27日至29日,餐飲老板內參和喜家德聯手推出獨家深度線上課程:“企業文化與組織力打造實戰營”,將詳細講解喜家德的員工激勵、合伙人機制和企業文化組織力打造之路。讓每一個員工主動自發地為企業發展出力,全員一心推動企業生存、壯大。

    商務合作:
    真真 18037518262(同微信)
    栗軍 13718277715(同微信)
    轉載聯系:
    首席小秘書neicanmishu(微信號)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52201.html

    (0)
    上一篇 2020年4月2日 23:56
    下一篇 2020年4月3日 01:2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