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我們應該閉上雙眼,用心去聆聽,
因為明天我們將要看的更遠。
如今,一位90后大學生傳承老味道,開出24家粉漿面條門店。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河南人,小薛小時候經常由奶奶帶著在路邊吃粉漿面條,一張桌子、一個板凳,一碗剛出鍋的熱氣騰騰的粉漿面條,酸辣香甜糯,濃香四溢,口舌生津。如今20多年過去了,每每想起這道美食,小薛還會覺得齒頰留香、回味無窮。然而伴隨生活方式的變化,粉漿面條這一曾經受到河南市民喜愛的傳統美食卻越來越難吃到,由于制作工藝復雜且售價便宜,很多曾經的粉漿面條售賣者都改了行當。
一名90后大學生吳朋飛卻逆潮流而上,四處拜師學習粉漿面條的制作手藝,并根據人們口味變化進行改良,從而用“口碑”打動了眾多食客。從象牙塔內編織理想的大學生,到鄭州街頭與城管斗智斗勇的擺攤少年,再到如今開拓24家門店的餐飲老板,吳朋飛僅僅用5年時間便完成了這一系列的角色轉變,而促使他完成這一蛻變的,正是這一碗粉漿面條。
1
地攤三載,被人親切稱為“吳弟”
1990年,吳朋飛出生于河南安陽的一個普通農村家庭,因為生活不富裕,從小吳朋飛就會主動幫助家里做農活,動手能力比較強,這也讓他大學時選擇了機械專業。為了減輕家中經濟負擔,吳朋飛從大學開始就做起了兼職,賣起了糖葫蘆。第一天賣了24塊錢,雖然不多,但是通過自己辛勤汗水掙來的錢讓他覺得很踏實。
畢業后,吳朋飛在洛陽選擇了一份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工作——機床加工。“那時的工作并不累,但是看著周圍人日復一日的狀態,仿佛一眼就能看到自己幾十年后的樣子。”吳朋飛每每想到這里就對自己未來的生活感到迷茫,一年后,他果斷辭掉了這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踏上了一條艱辛的道路。
鄭州距離洛陽并不算遠,大約124公里,然而在這段并不算漫長的旅途中,吳朋飛卻想了很多,“除了專業所學,我還能做什么?在一個陌生的城市,又是否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機緣巧合之下,吳朋飛與粉漿面條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發現吃粉漿面條的人比較多,而售賣者大都是上了年紀的老大爺,年輕人礙于面子很少做這一行,因此在供應上還存在很大的市場空間。”為此,吳朋飛四處奔走找尋專業的手藝人拜師學藝。
2013年6月6日,吳朋飛清晰記得第一天出攤的日子,“前期我準備了一個月時間,置辦做飯的裝備,尋找人流大城管又很少出沒的地方”。他騎著一輛三輪車,帶著一桶粉漿面條在路邊叫賣。每天6點起床,準備材料、做面條,趕在午飯前出攤。為了能多賣幾碗、多賺點,他往往一直堅持到夜深時才收攤。第一天下來賺了200多塊錢,這讓吳朋飛感到非常滿足。
當然,擺地攤的日子少不了與城管“斗智斗勇”的驚心動魄場景,吳朋飛的裝備也被城管沒收過兩次,但是更大的困難還在于心理層面,“每次遇到節假日,看到別人團聚,便會有一種孤獨感,甚至會懷疑自己現在這樣做的意義”。
然而,吳朋飛一直堅信“沉下心去,吃得了苦,終會有回報”。正是這種對人對事的態度和做法,讓他贏得了眾多顧客的認可,大家口口相傳,喜歡他以及他的粉漿面條的粉絲越來越多,而這些老顧客們也開始親切地稱呼他為“吳弟”。
2
用好料、做好飯、出好味,改良口味打造“爆款”
在擺攤過程中,吳朋飛一直在思考:為什么這么多年粉漿面條只能通過擺地攤的形式售賣?有沒有可能通過正規連鎖店的形式來經營?正是在這種念頭驅動下,吳朋飛成為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2016年底開了屬于他自己的第一家實體門店,雖然面積只有5平米,但是對吳朋飛來說卻總算有了一個安穩之地,“終于可以不用再漂了,也不用再和城管捉迷藏了”。
在《玉壺野史》卷五中,有這樣一句話:上因問曰:“食品稱珍,何物為貴?”易簡對曰:“臣聞物無定味,適口者珍。”兩句簡單的經典對話,卻引出一個千年不變的定理——“好吃才是硬道理”。對于餐飲人來說,手藝和味道是最根本的競爭力,吳弟粉漿面條能夠贏得用戶口碑,自然離不開吳朋飛對餐食工藝的改良。
“我一直對自己說用心做、用好料、做好飯、出好味,這是我對產品的尊重,也是對我食客的尊重,能用好的食材,我都不會用差的。”從豆子、芹菜、面條的挑選,各種醬料的打磨,到最后一碗熱乎的粉漿面條出品,五年如一日,吳朋飛堅持將粉漿面條做好,他相信只有健康、美味的食物才會被食客光顧。
當然,吳朋飛并非完全照搬師傅們的手藝,他深知想要俘獲食客的心,必須要做出差異化的味道,要根據不同人群口味對菜品進行微創新。為此,他開始對粉漿面條口味進行改善、對品類進行改良,對餐食品質提出更高要求。他還在食品衛生上狠下功夫,在口感和包裝上進行創新。
憑借著“好吃不貴”的口碑優勢,吳弟粉漿面條積累了大量的忠實用戶,這讓吳朋飛萌生了擴張門店的念頭。首先要堅持手藝、味道的“內容”,然后再來談擴張或者升級的“形式”,吳弟粉漿面條在保持好味道的同時,目前已經擴張到了24家門店(包括加盟店),在保住老客戶的同時還吸引了大批新客戶。對于食客來說,“粉漿面條,就應該是這個味兒。”
3
傳承老味道,用互聯網留住美食記憶
“吳弟”開店的速度雖快,但仍比不上用戶增長的速度,再加上此前擺攤過程中積累的5000多名忠實粉絲,僅靠現在的門店規模很難服務好全部客戶。
對于這個問題,吳朋飛想到的解決辦法是“外賣”。吳朋飛對“外賣”并不陌生,在擺地攤時因考慮顧客工作忙,他會把自己的微信二維碼擺在餐桌上,顧客如果想吃粉漿面條,可以通過微信聯系,接到消息后他便會騎著電動車送過去。
而有了實體門店后,他便可以與外賣平臺進行合作,“線上下單,線下送餐”。吳朋飛的粉漿面條能夠成為大眾追捧的美食,除了精益求精的口味之外,自然也離不開諸如互聯網這樣的外力支持。
2016年11月,吳弟粉漿面條正式上線美團外賣,用戶可以通過美團外賣吃到“熟悉的味道”。據吳朋飛說,上線美團外賣的第一個月,收入便實現翻倍。目前,外賣的營收已經占到其總收入的40%以上。
在吳朋飛看來,外賣不僅可以節省房租和人力成本,還能幫助商家提高知名度,“我的老顧客一般都是直奔粉漿面條來的,而很多外賣用戶卻是在瀏覽菜品時偶然看到下的單,可能之前他們并沒有吃過粉漿面條,這就對我們的用戶結構形成了很好補充”。
目前,吳弟粉漿面條在河南已經做到了細分品類的第一名,門店數量最多,且完成了互聯網化轉型,同時早在擺地攤的時候,吳朋飛便把“吳弟”商標作了注冊,這也為后來的連鎖擴張奠定了基礎。作為一名90后,他不僅對傳統美食味道本身進行改良,同時還為其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品牌化、規范化、產業化以及形象升級成為他努力的目標。
對于很多人來說,吳弟粉漿面條已經成為他們的青春回憶,有的人剛畢業,習慣了粉漿面條的味道,后來因為各種原因離開,仍然會懷念這個“簡單溫暖”的味道。對于未來,吳朋飛說,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把粉漿面條推廣到全國,從而成為河南的美食名片。
微信名:餐謀長聊餐飲/微信號:Canmouchang
運營方:深圳市餐謀長?品牌策劃有限公司
餐謀長聊餐飲 | Canmouchang
我們不能保證每天堅持原創文章,因為一個團隊的知識和力量是有限的,無法滿足全國餐飲人的品牌在成長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所以精心優選了全國優秀的營銷觀點及方法,希望這些是有價值的,能幫到大家,也期望我們能成為伙伴。
《餐謀長聊餐飲》
一輩子只聊一件事
本文來源:紅餐
編輯:餐謀長品牌策劃/一夢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總編個人微信》
投稿 / 版權 / 合作 / 咨詢
精彩回顧
她靠一道菜4個月就賺到100萬,并打造出年銷26億餐飲帝國!
失敗率高達90%,做好餐飲,最少需要十年!
每年關幾十萬家店,80%的餐飲老板不會成本核算!不信你進來看…
只有9個座位,每天只賣150碗拉面,卻是全球唯一的米其林星級拉面店!
鄧超開的餐飲店?一年時間靠什么從虧損100萬到營收3個億!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長聊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6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