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家做得比他們好吃多了,為什么我的生意平淡?

    文 | 王鹿鹿 (ID:canyindabaihua)
    “我家做的比他們好吃多了,為什么我的生意平淡?”、“都在同一個購物中心賣茶飲,憑什么他就生意好?”
    這篇文章的由來,源自我與朋友的一次聊天討論。
    討論緣起:一個對于餐企創始人來說,這是令人頭大的時代,好多核心概念總搞不明白,或者沒想通它們之間的關系,為此課也沒少上……
    哪些概念呢?譬如——我想打造餐飲品牌,那么其中,產品和選址、商業模式品類品牌塑造平面設計空間設計營銷傳播這些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到底是什么?怎樣簡單來解讀呢?也不是沒辦法,我們換個思路,打個比方……
    假設我們把一個餐飲企業看成一個人,然后將這七個餐飲品牌的組成要素,跟人體結構作個比較的話,有趣的事發生了,其實它們之間有共通之處。

    產品和選址:一個人的五臟六腑
    我跟很多創始人交流的時候,他們對自己競品的表述往往是:“我家做的比他們好吃多了,為什么我的生意平淡?”,或者是“都在同一個購物中心賣茶飲,憑什么他就生意好?
    五臟+六腑是人活著的基本條件。正如在當今的餐飲行業,產品的好壞和選址的對錯決定了一個門店是否能生存。選址即流量,即獲客,產品做的再好,無法讓消費者看見、找到,這樣的門店活不下去;同理,即使是花高成本得來的黃金鋪位,如果沒有能留客的優質產品,失去讓消費者復購的理由,也活不下去。
    人要活著,不能沒了五臟六腑;餐飲品牌要在市場存活,產品能力和選址能力缺一不可。

    我家做得比他們好吃多了,為什么我的生意平淡?商業模式:一個人的大腦

    舉個例子,很多傳統餐飲人和跨界創業新手,都可能陷入商業模式思考誤區。
    比如:用過去做高檔正餐的經驗去做快餐;用做堂食的方式去做外賣;用打造“網紅”的方式去做傳統品類品牌……
    人用大腦進行信息收集,然后獨立思考,進而做出判斷和決策。商業模式對于一個餐飲企業的作用,類似于大腦的功能。如果我們失去了思考、判斷能力,那就可能會做出錯誤決定,并為之付出代價。有了好的產品和選址,但是選擇了錯誤的商業模式去經營,那一樣無法長遠。
    人的大腦左右了對事物的判斷與決策,商業模式決定著餐飲品牌的生命力。

    我家做得比他們好吃多了,為什么我的生意平淡?

    品類:一個人的四肢
    品類是品牌的載體和天花板,品類幫助我們跑的長遠。
    人四肢越是發達粗壯,走的越遠,跑的越久。同樣,一個你所依靠的品類,決定了當下品牌未來市場容量的大小,決定了它能走到的高度。
    這個品類越強大、越有消費者認知與包容性,其品牌也就越有可能把規模做大。舉個例子,譬如火鍋與燒烤這兩大品類的品牌,數量不少,基本上從南到北,遍布全國,背后的原因就是消費者對它們的認知度、需求性強,導致市場容量更大。
    這就是為什么,對于餐飲行業來說,立足優勢品類所發展的品牌,體量更容易做大、做久,而小眾品類的發展卻非常艱難。
    把品類比作人的四肢想想也挺有意思,你可以把它理解為“先天條件”,當然,后天不努力也是白搭。

    我家做得比他們好吃多了,為什么我的生意平淡?

    品牌塑造:一個人的性格
    沒有性格的人是不存在的,但沒有性格表達,不知該“說啥”的餐飲企業卻不少。如果你的品牌沒有“人設”,如何在市場里嶄露頭角,或者與消費者溝通?
    性格好的人招人喜歡,性格特立獨行的,也能吸引同類型的人,毫無性格的人容易泯然于眾。
    對于一個餐飲企業來說,品牌的塑造就是其“性格塑造”的過程。不同的是,人的性格是先天自然形成的,而餐飲品牌的塑造是靠后天完成的。說直白些就是,餐飲不是一件僅僅解決吃的事情,如何建立與消費者的關系非常重要。
    餐飲品牌也要有“人設”。
    這個“人設”的要素涉及挺多,比如讓人覺得有安全感(食品安全、衛生安全),讓人覺得有趣(品牌故事、品牌文化),讓人產生特定感知(品牌定位)等等……
    品牌塑造是一個系統,“人設打造”也是一個整體,需要內部思維和外部思維的共同作用,一旦成型不會輕易改變。同時,它是一個人與另一個人,一個品牌與另一個品牌,最能突顯差異化的地方。

    我家做得比他們好吃多了,為什么我的生意平淡?

    平面設計表達:一個人的臉
    相由心生,怎樣性格的人也會演化出怎樣的相貌。餐飲品牌做的設計也是這樣,應該是以品牌策略為導向的,從而合理的去刻畫出不同的面貌。
    我們所說的平面設計,也可以理解為品牌的視覺表達。根據你的性格,去設計出一張與之匹配的“面孔”。高冷的性格可能配一張冷酷的面孔,溫順個性格就要配一副和藹的面容,這才能達到和諧。
    很多餐飲人陷入的誤區就是,總是忽略自己是“什么性格”的品牌,都去配上一張“大眾網紅臉”。這種高度的同質化讓人無感,更加速了消費者的審美疲勞。
    所以說什么性格(品牌塑造)配什么臉(設計表達),才能讓品牌成為自己,也才能在市場上具有差異性,才更能得到消費者的喜歡。

    空間設計表達:一個人的著裝
    我們可以把空間設計理解為平面設計的延續。它是視覺元素在空間維度上的表達。它應該跟你的品牌、你的平面視覺,形成一個統一的、系統性的整體。
    人靠衣服馬靠鞍,不同的面孔需要合適的衣服來襯托,不同的場合也需要不同的著裝。古典美的臉,不宜穿的過于現代;溫婉的臉,不宜穿著過于暴露。出席正式的場合穿正裝,街邊大排檔吃火鍋,穿著隨意休閑,一切以適合自己為目標,對于餐飲品牌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
    而我們觀察到,現在很多餐飲品牌僅僅為了做空間而做空間,這產生的一個現象就是,不管做什么品類的餐飲,全套用當下流行風格。另一個現象就是,對空間的設計和裝修上的過度投入,不僅元素堆砌雜亂,也大幅延增加了投資風險。
    空間設計,它因品牌需求而進行表達、演繹,它是無法拎出來“單獨陳述”的,因為這樣的表達會過于空洞。

    營銷推廣:一個人的社交方式
    人是社會性動物,我們需要跟社會產生連接,于是我們社交。餐飲品牌也是這樣,它需要跟市場、消費者持續“打交道”。
    很多餐飲人覺得,決定生意好壞的關鍵因素是營銷推廣。營銷重要么?鹿鹿覺得重要,非常重要。但是在做營銷推廣前,我們需要搞清楚三個問題。第一:我要對誰說?(傳播的群體)第二:我要怎么說?(傳播的渠道與規劃)第三:我要說什么?(傳播的內容)。
    但是要關注以下幾點:
    首先,如果沒有前期的人設(品牌塑造+平面及空間表達),只是單純的花錢打廣告,你無法吸引消費者對你的興趣。這就好比不停地對他們吶喊——我很好~我很好~我真的很好!但除了說自己好吃之外就詞窮了,事實上好吃與否不是自己說了算,是消費者說了算的。
    其次,如果只注重顏值,而忽略獨特性格的重要性,會如何?很多餐飲網紅店和設計師單店就是這么做的,但是他們生命周期和可復制性就會大打折扣。畢竟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百里挑一。
    我們要高度關注的是,怎么建立餐飲品牌的“社交方式”。也就是如何跟自己的目標客群建立長期的、有效的的交互關系。一個有血有肉、有顏值、有性格的餐飲品牌被塑造出來了,它還需要不斷地跟它的消費者建立連接,展示自己(讓人了解你)——懂得聆聽(了解別人眼中的你)——互動共鳴(能玩在一起)——長久陪伴(為對方而優化改變)。
    那些單純靠噱頭和話題吸引注意,或者認為花錢就能買來“真愛”的餐飲品牌,消費者自然不會在你身邊待太久。因為這不是營銷,這只是推銷。
    7個小總結
    人要活著,不能沒了五臟六腑;餐飲門店要活著,產品和選址缺一不可。
    餐飲人的誤區一: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位置好隨便賣什么都賺錢。大腦左右了人對未來的判斷,商業模式決定餐飲品牌的生命力。
    餐飲人的誤區二:過度倚重原有經驗,過于輕視跨行業與跨業態的難度。四肢越是發達,走的越遠、跑的越久,品類的大小決定了品牌的高度與規模。
    餐飲人的誤區三:低估了大眾品類紅海里的機會,高估了小眾品類藍海里的機會。性格是一個人與另一個人,一個品牌與另一個品牌,最容易突顯長久差異化的點。
    餐飲人的誤區四:只有顏值才重要,品牌就是名字+LOGO+廣告語。不同性格的人演化不同的相貌,不同的品牌性格刻畫出不一樣的面孔,相融才和諧。
    餐飲人的誤區五:忽略自己是怎樣的品牌,都給配上一張大眾網紅臉。不同面孔需要合適的衣服襯托,空間作為平面的延續,是視覺元素在空間維度的表達。
    餐飲人的誤區六:過度看重空間的個性化,而忽略了它與品牌、平面視覺的一致性。人需要不斷跟社會產生連接,餐飲品牌需要跟消費者持續性交互。
    餐飲人的誤區七:營銷推廣就是一次性的推銷,忽視了傳播的內容與方式。
    -END-
    編輯丨程三月
    (圖片來源網絡)
    推薦閱讀

    轉行做餐飲,半年虧了50萬,賠錢太容易了

    開餐廳掉進房東這6個陷阱,不是虧本就是倒閉

    憑良心做餐飲,店卻倒閉了!我做錯了什么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65349.html

    (0)
    上一篇 2020年9月27日
    下一篇 2020年9月27日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