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F2016演講文稿(整理)】
演講嘉賓:欒娜,網絡媒體事業群副總裁兼廣告客戶部總經理,騰訊
圖為:欒娜
今天講大變革中的小世界。其實把這個議題剛拋給我,我想了很久,到底怎樣去寫,怎樣講這個東西。最近我看了很多日化和食品的報告,你會發現很多全球型的大公司它的銷售是下降的,很多媒體分析是否是這家公司出了問題。我們發現這些公司沒有問題,而是時代轉變了。其實是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轉變,必然要做出的一個變革。原來的大生產、大渠道、大零售,大物流的模式在工業時代的模式已經過時。到了信息時代可能變成另外一種模式。也許我大膽預言一下,未來沒有大統全的品牌公司,只有大統全的平臺公司。在這個世界里面,哪怕我是一個胡同的大媽,我專注做一個事情,通過我的粉絲和渠道傳播,我也會有一波非常忠實的受眾。
今天我談的話題是生態里面很小的一部分,營銷的部分。我通過案例的方式讓大家知道在現在的營銷里,我們需要關注的點有哪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企業對這些點的應用應該是不一樣的。
大家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嗎?今天是鹿晗的生日。為什么說這個話,因為這個事給了我一個震撼。大家知道上海的一個郵筒因為鹿晗照了照片,所有粉絲都去排隊合照。而且為了說明鹿飯很有素質的,都把周邊的垃圾撿走,默默地拍張照片。因為4月20號是他的生日,粉絲自己花錢買了路牌廣告、車身廣告,甚至問是否可以購買我們的客戶端廣告,只是為了讓偶像生日快樂。這是完全想不到的事情。為什么說是大變革底下的小世界,這個世界與想像完全不一樣。所有的消費者分三大波,大波是50后、60后,對于互聯網的使用很少,只是為了與孩子溝通。他們只是互聯網的使用者。第二波是在紅旗下長大,但是對互聯網有很深的認知,也有很強的依賴,他不是原住民,但是受網絡影響,營銷方式改變。第三波就是網絡原住民,網絡連接的功能,賦予他們額外的能力是你完全想不到。所以大變革帶來了自己小營銷特別深度的思考。
連接是騰訊思考的。我們CEO馬化騰先生說,“我們連接不是讓平臺越來越大,而是賦能于人,希望連接讓每個人能力提升,希望了解的事情越來越多,能做的越來越,能實現你自己想做的東西。”
接下來給大家放一段視頻。
進入后連接時代,我們應該關注哪幾個點呢?首先第一個點移動。我們原來一直說趨勢是移動,移動是趨勢,我們要去關注怎樣。現在我想告訴你移動已經成為了常態。人們對于移動依賴,由于它提供了隨時隨地觀看和閱讀的可能性,人們對于移動的依賴到了不可想象的程度。我們看一下這幾個數字(圖1),尤其是中國的市場,在移動視頻、產品信息、移動廣告和購物幾個方面,我們都占據了絕對優勢,它的發展速度超乎你的想象。
圖1
圖2
圖3
第二點我想說的,我剛才講的所謂原住民(圖2、圖3)。第一個他們現在移動網民的數量是多少,第二個他們用移動互聯網的習慣是什么,第三個的價值觀是怎樣的。所以我們要關注這波人。為什么關注他們?他們是非常一波不可低估的有消費能力的消費群體。看中國16-35歲的,我們叫千禧一代,它比美國和西歐的人數還要多,他們消費習慣對于互聯網的依賴也到了不可想象的程度(圖4)。最近我們的廣告用語全是這些原住民出來的,他們懂得網絡語法,而且也知道利用互聯網怎樣取悅自己,你不要抵擋這個趨勢,你要學會用什么樣的方式取悅他,才會在取悅當中了解他真實的心理需求,然后才能給到他們溝通和互動。
圖4
圖5
首先消費決策很感性(圖5),就像剛才講的你怎樣都想不到。我是70后,我跟那個郵筒合作有什么意義,但是他們覺得我跟偶像摸了同一個郵筒就很滿足。然后他的消費場景很隨意,我們那個時候是掙工資算計著花,但是他們不用考慮,他們沒有危機感,很安全,他們出生父母創造了好的物質基礎。同時他們主張小眾的消費主張。以前汽車廠家必須在央視打廣告,讓大家知道這是一個大品牌,大家都在買。現在90后恰恰相反,80后更喜歡奔馳、寶馬、奧迪,但是90后更喜歡法拉力、保時捷和路虎,他們更喜歡自己主張的行為。他們有點叛逆,不想跟父輩保持一樣的觀念。他們是網絡原住民,更懂語法和溝通,也知道如何推波助瀾。而且對于互聯網的依賴也到了難以想象的程度,我們做了一些調查,不用互聯網是什么狀態,不是抓狂兩個字能夠形容的。
再說他們的行為,他們是獨而不孤的,這一代是純粹的獨生子女,但是一點不感覺到孤單。我們更喜歡大家坐在一桌吃飯,他們喜歡在網絡上搞興趣,希望在興趣部落里尋找自己的歸屬感,希望通過自己的主張凸顯個人的價值,追求這種成就感。像原來這種,我考試第一或者怎樣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事情上是否有鮮明的不同于別人的觀點,而且要鮮明的。90后好友分布數量,包括參與群的量和發送的消息量,我們曾經開過玩笑,找一個90后的KOL,每天的產出記錄下來,一個月就可以出幾本小說,這個量是非常罕見的。第一個移動互聯網不可忽視,第二個要看年輕人,第三個就是我們的三線城市。接下來互聯網下一個主場就是三、四線城市。三、四線城市有很多移動互聯網網民,他是跨越PC時代的,原來沒有錢存一個電腦和買一臺筆記,但是可以花幾百塊錢買一個手機。所有的好奇都驅使他把所有的應用試一遍。所以接下來市場是三、四線城市,很多汽車廠商已經意識到這點,但是我覺得快消品是更輕,更容易滲透的。
大變革當中,不光是營銷,還有公司的都是大而全和小而美的事情。老舊模式跟不上年輕人消費節奏,傳統老重慢,現在奇輕快。小而美和奇輕快,告訴消費者一個創新的態度,愿意跟你走得更近,大于營銷本身帶給你的什么。再優秀的案例不能只通過網絡營銷做了品牌,尤其是快消,是需要積累,但是這些點告訴你的消費者一些精神,我想要跟你溝通的態度。
我今天從四方面講,一個是粉絲、一個是數據、一個是內容、一個是交互。
圖6
為什么要講粉絲?因為粉絲帶來了經濟,有經濟就有生意(圖6)。我們在座的都是生意人,不賺錢的事是沒必要做。90后獨而不孤。他希望過程中參與自己的情感,而且心理學上,你愛一個人并不是他對你越好你越愛他,而是你付出越多你越愛他。現在的明星還不是明星,是一個普通人的時候就進入你的視野,然后通過你的培養和溝通慢慢變成明星,你會覺得她有今天的輝煌,是你養育的孩子,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母親對于孩子的愛,所以粉絲就是這種。今年的冠軍渡邊麻友,她的選票15萬多,有180萬人民幣投票來自于中國。既然關注粉絲經濟,我們可以怎樣做?主持人說要么造勢要么借勢,在互聯網肯定是借平臺之勢造自己的點。騰訊視頻有個Life Music,一個音樂直播類的節目,這個節目與以往不太一樣的是,在直播現場很少人,但是在網上呈現非常炫的畫面。之前跟網友充分溝通,你想聽什么你說了算,這就是你跟他的強互動,導致你對他的付出無限度,而且得到回饋的時候更鼓勵。所以一場演唱會下來,可以跟你的溝通,有很多的互動。比如說舔屏券,握手券,這是他們的價值觀,我沒有取笑,我的觀點跟他們不一樣。然后這些明星也會根據以往網友的反饋,做一些演繹。粉絲毫不猶豫地就會把情感轉移到品牌身上。騰訊是平臺型公司,可以提供很多的手段,讓你在粉絲經濟運營上面有閉環。比如說有IP綁定,有很多的內容,可以做粉絲的互動,互動道具,可以做話題運營,還有很多的興趣部落。可以通過大數據調查,告訴這些粉絲在哪里,怎樣跟他們做互動和溝通,然后做二次創意和傳播。閉環給我們很大的營銷空間讓你參與。
圖7
第二個是數據,騰訊這么多年的海量數據沉淀下來,具備了幾個能力。一個是快速處理能力,我們傳統調研三個月,120萬人,已經很大規模了。但是在網上已經是很快的。第二個是非常多的數據。8.6億的QQ帳號,6.5億的微信帳號,很多業務產品數據。第三點我這個海量數據不開放是沒有意義,我們現在是開放平臺,我們是賦能于人,希望賦予你對自己有幫助的能力,最后我們不忘了保障安全性,不管法律上還是安全性的,因為個人信息很隱私的。所以這四個方面導致了我們可以給你提供很多維度,數據有了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樣分析。比如說優衣庫事件,這個數據熱點到了哪兒你可以看個,還有這些信息誰在關注,男的女的,這些都可以告訴你,用這個鮮活的例子告訴你,我們數據應用的維度非常多。舉例說明,之前騰訊與一個消費類電子品牌做過研究(圖7),我們提供了6萬個數據,原來設計了一個產品,說這個產品最初的設計目標什么,年齡怎樣、性別怎樣,賣了以后,然后收回設備號,看看我這個用戶什么樣,我想了解他。騰訊之所以做數據,是我們有QQ ID,其他平臺做不到,是因為他們用Cookie檢測,準確性是非常低的,但是QQ ID你可以追蹤到所有地方,但是這個很可怕,我們輕易不隨便追的。我們看他給我們提供的數據,我能給他帶來什么。原本最初的設想是覺得這個產品全部都是年輕人,但是跑完數據,年輕人25—29歲只占到40%,原來以為一線和三四線各占50%,但是后來發現80%在二線城市。然后覺得娛樂他覺得是大頭,后來發現是教育和對自己提升的信息更關注。我們跑完,發現他們對社交平臺的依賴是很重的,后來他做了兩個調整。第一個廣告投放,第二個對銷售渠道做了調整,調整以后它所有的結果大家可想而知。總之,你可以利用數據做很多的事情。
圖8
這個是我們與美贊臣的合作(圖8),母嬰人群的數據在網上最好識別。你說是汽車人群,你怎樣說明呢?理性和感性不好結合的。但是母嬰是不一樣的,如果它是在Q—zone曬娃的,而且還可以分出90、80、70后還是第一胎還是第二胎。可以根據以往的數據找出。但是這個數據是變的,我孩子上初中了不喝奶粉了,所以騰訊和他們合作有一個數據的模式,它長期地跟我對接,可以拿到最新的母嬰人群的數據做營銷。這是我們的愿景,廣告主有很多的需求,中間也有代理公司,但是最主要的是建立DSP的平臺,同時要自己DMP的數據,DSP+DMP+再加SSP的結合,投放就很精準了。
第三個我要講的是內容共生。大家都知道《中國好聲音》它捧紅了幾個品牌,加多寶更名之前想利用什么事件,就用了《中國好聲音》。用戶更愿意通過內容了解信息,而不是通過廣告,像今年百事的六小齡童的廣告片引發的話題。但是優秀的廣告片可遇不可求的。騰訊前幾天一個《重生之名流巨星》做聯合利華、旁氏的幾個植入,期間沒有做過任何廣告,天貓里面放了與重生相關的產品,銷量翻了400倍。跟內容和大IP的結合,我認為是食品行業或者是快銷領域經常做,不斷做的持續行為。重點跟大家強調直播的事情。我們認為2016是直播的元年,Facebook最近做了變化,加了一個直播按鈕,Youtube也是,做了一個VR相關的360直播的體驗。直播它會成為新的體驗方式,或者是新的網絡溝通語言。之前有人吃飯直播有人看,原來我們的直播是綜藝節目、體育,現在吃飯有人看,而且周杰倫打游戲有人看,同時在線1700萬人看他。接下來會講直播幾種形態,第二個品牌如何利用直播。其實最傳統的直播是演唱會和賽事,今天通過互聯網看賽事的人,遠大于通過電視看的。現在四路信號切換,我現在想什么看什么,同時會有實時數據分析,怎樣專業性看待這個問題。另外它是虛實結合,我們未來肯定會做VR體驗直播。NBA下面有四個座位,它是一千美金,但是它不會賣給你。我們未來是想把這個體驗通過VR,就跟你坐在那個位置上。直播給你的想象巨大的。就像前天科比,2000萬人看直播,但是胡人的那個主場只可以坐1.3萬人,而且留言有2億互動留言。其實VR對內容體驗分幾個層次,最淺的是屬于演唱會、賽事,再到一個層次就是IP版權。如果我有一天看《中國好聲音》就是那英的視角,她轉我也轉。再往前就是電影,前幾天張藝謀導演也發聲會進入VR電影制作。再上一層就是電視劇,電視劇是最慢的。看了這個體驗我們就知道,直播這條線值得我們深挖。騰訊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2015年做很多的事件直播,閱兵的直播。也有一個人火車站的直播,各種各樣的直播,滿足的是多樣化的需求。所以直播未來是特別占據我們時間和有更多受眾的產品。
品牌怎樣做?你作為線下的演唱會,鳥巢里最多容納6萬人。海瀾之家做了一個直播,50萬人。線下花2000萬做一個兩小時的發布,你砸到線上,只用兩個小時,你把所有人都砸暈了。我作為一個線上的發布會,線下可能是一場演唱會。但是線上呈現的是不一樣的,你可以切換廣告,而且里面有VR體驗,這種沉浸式體驗讓你深入其境。未來,屬于你們的空間很大。包括線下銷售做賣場的一樣,這就是對于品牌的意義,完全沒有必要把錢砸到線下做發布會了,完全可以放線上,把你的觀眾從3萬人變成3000萬人。這就是品牌直播的意義。
最后講到創新交互。我們一直在想,我連接一切做一切的比喻,現在的數據流非常龐大,就像一個巨大管道,信息流到各個地方,這就像你在旁邊夾東西一樣,像回轉壽司我就夾來吃。對于品牌來講,管道你要參與。第二個流的東西,不管是電視還是電影讓他要關注到你。第三個就是夾東西吃的人,精準的客戶群。最后是要有創新的交互手段,怎樣跟他溝通,愿意跟你聊。我覺得交互重要。這里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紅包,幾年下來紅包的互動遠超想象。以往我們跟央視有合作,今年我們沒有跟央視合作,這個交互手段還是可以用的。
給大家展示一些數據的時候,比如說社交紅包有多少分享,有多少次數,一共有多少用戶發了多少紅包。微信支付紅包會與場景做結合,這就相當于你O2O落地做宣傳一樣。我們跟品牌做紅包的時候,去打開的視頻的紅包率,發現打開率完全跟我們想得不一樣,大家知道原來的商業廣告視頻打開率也就是2%—5%,今年視頻紅包率最高達40%幾,這也是沒有想過的。
總結一下。在現在這種大變革時代之下,我們要做小而美的東西,要做奇而快,我們關注整體三個大點:一個是移動、一個是年輕人,然后是三線城市。營銷手段上,我們注重四個,粉絲、數據、內容、交互,里面有很多方面。
關注食品創新
關注FBIF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88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