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F2016演講文稿(整理)】
演講嘉賓:金征宇,副校長,江南大學
圖為:金征宇
去年的6月15號,國家食安委在北京開了一個會,會前希望我們國家重點實驗室來做一個分析,所以今天在這兒跟大家分享的是去年的報告。
從四個方面,一個是目前的概況,一個是需求分析,然后我們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以后的一些發展方向。
我國食品在過去的24年,一直是以比較高的速度在增長。到2014年,達到10.89萬億。但是2015年,僅11.6萬億,這個增速是放緩了。而工業增加值大概是11.9,食品工業增加值占到工業增加值的11.9。折算成GDP,食品大概占GDP的6%。改革開放以來,食品工業很好地滿足了消費者對于食品主體的需求。技術進步,也是很明顯的。但是現在有一個問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品牌還不夠,都是一些酒類和罐頭食品。說明在國內品牌上面還需要努力。食品安全總體來說是好的,或者是趨于比較好,那么實際上來說食品安全它本身是一個過程,它是隨著一個國家的發展狀況而發展的。就像美國FDA之所以成立,是由于當時的一些環境,好比說大家看過有一個紀實小說《屠場》,那個時候美國肉制品的商人也用老鼠肉代替。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所以FDA成立了,食品安全本身就是一個過程。
從發達國家來說,整體的狀況趨于平穩,像美國,12年的數據大概是保持2.65%的增長,略低于整個制造業的水平。雖然一般的食品是比較平穩地,但是對于健康食品或者是功能食品,發展較快。更重要的是創新推動發展。而國內食品企業在研發上的投入不夠。同時,我們可以看到以后我們的發展方向,一定是規模、集中度增加,規模增大,企業數量減少。貿易的國際化、全球化這是一個趨勢,中國市場要走向世界,這也是一個趨勢。
我們既然從事食品行業,就應該清楚需求,老百姓對我們食品產業究竟有一些什么樣的需求呢?首先是安全需求。因為老百姓在選擇食品的時候,首先還是選擇比較放心的食品。除了安全以外,目前的狀況是營養的過剩和營養的缺乏并存。當然在世界范圍內包括國內,數量上的絕對缺乏與過剩都是存在的。我國家仍然是一個發展很不均衡的國家,仍然有些區域營養缺乏。生活節奏的改變,食品的方便成了消費者的一個選擇,或者是作為考慮的方面。像日本,速凍食品消費與GDP是關聯的。很簡單,經濟景氣的時候,速凍食品或者是以速凍食品為代表的方便食品整體銷售增加。從區域來說也是很明顯。像日本大概是20公斤,我國是10公斤,歐洲平均30公斤,美國是60公斤,就是每個人年消費量。這本身是與經濟發展的水平,和它的生活節奏都是相關的。收入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為我們追求美食和享受飲食提供了條件。收入增長以后,享受美食是消費者本能。所以國家經濟增速的放緩,和我們生活水平提高速度的放緩,意味著我們食品工業整體的需求放緩,這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因為收入達到一定的水平以后,享受美食是一種本能。
圖1
圖1我們做了一個統計。隨著生活水平提高,恩格爾指數變化并不是很大,這為食品產業提出了問題,我們是不是已經為消費者提供了價廉物美的食品。這個可能是一個問號。居民收入與消費同步增長,我們食品消費的結構發生了變化。那從過去作為一個生存型消費到健康享受型是一個轉變,還有一個轉變就是吃得安全、吃得健康。更重要的是我個人認為國內的食品產業要從價格優先,向質量、價格并存來轉變。我們再也不能走入完全通過低價來競爭的怪圈。
我們看看有哪些機遇。政府一直在推一帶一路,實際上客觀來說,一帶一路為我國食品走向世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因為政府在鋪路,政府在推動。我們的食品產業可以有機會來推進。同時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們食品產業的形態和組織形態、形式都會發生一些改變。同時大數據有助于我們掌握食品需求的動態。這為我們做調整就很有好處。此外,大數據也有利于我們對于食品安全的評估和掌控。另外物聯網的技術使得食品產業鏈的全透明,能夠使得食品安全有更好的保證。這個作為工業4.0,信息技術使得我們整個過程可追蹤。同時生物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基因測序、大眾化使得精準食品成為可能。現在比較多的一個是糖尿,一個是肥胖。實際上你去檢測一下基因,會發現有一些基因缺陷。如果我們盡早地知道,會給自己的食品提醒,使得精準設計有了可能。當然,老齡化是我國現在面臨的問題。老齡化也使得我們的保健食品、特殊膳食食品有一個發展的機會。據說到2025年,老年人將突破3個億,這是一個巨大的消費群體。同時,城鎮化也是我們食品的一個很重要的機遇。因為我們的農民被趕到了樓房里面去,那么他以前自給自足的經濟方式徹底改變。我們以工業廚房而著稱的產業會找到自己的機會。
當然我們也面臨很多挑戰,原料,好比說牛奶的問題,沒有這么多的奶源來供應這么多的人口,這就是一個客觀情況。對于食用油等,我們的食用油絲毫不比我們的石油依賴進口程度低。環保的壓力越來越大。所以很多的“三廢”的排放,很多企業以前客觀考慮不夠,現在、以后會更加注重。其實我們食品安全很大的一塊是環境污染給我們帶來的壓力,我們叫本體壓力,這個壓力非常大。水質污染、土壤污染、空氣污染都是我們面臨的問題。當然還有國家戰略的需求與挑戰。食品安全剛才講有很多本體問題,還有摻雜、生物危害的問題。我們還有一個是勞動力,這個結構性矛盾,就是人口紅利的喪失。當然現在很多的企業都在往機械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分析之后的結論:首先食品工業需求很大,預計還會有比較高的速度增長。同時食品安全應該成為基本保障,過了這個過程以后,除了環境問題以外,營養健康成為消費者的首選。現在很多食品就是因為現在很多年輕人,特別是孩子一代過敏的問題明顯增加,所以脫敏食品以后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因此集約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流通的模式會更加便捷。我們可以看到改革開放前生產是以小作坊的形式,老百姓到農貿市場買東西,農民買了豬、種了蔬菜也都在農貿市場,如果在農貿市場直接把這些問題解決,也沒有食品工業什么事情。所以我們現在已經到了規模化生產,已經有了超市,以后一定是全產業鏈都可以看到。很多的企業注重全產業鏈的管理和創新。家庭配送時集約化程度一定會提高。從裝備來說,逐步向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發展。現在我們的食品裝備很大程度上還依賴于進口,特別是高端的。我們國內的裝備業,實際上來說還有很多的機會。食品說到底是一個文化,其實我們食品產業的從業人員,最重要的一個任務或者是一個很重要的機會就是怎樣把中國傳統食品工業化。很多人說工業化以后,東西不好吃了。不好吃是因為做得不好,這就是我們所需要做的,或者是我們面臨的工作。綠色、天然一定是首選。當然我們還要滿足國家戰略性需求。
關注食品創新
關注FBIF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88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