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FBIF食品飲料創新,關注公眾號
從2015年開始,全球頂尖的投資人和巨頭們紛紛布局食物科技的創新,包括比爾蓋茨、李嘉誠、淡馬錫、雀巢、泰森、S2G Ventures等等,掀起了一場食物科技的全球創新熱潮。2019年,“人造肉”技術被《MIT Technology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為——全球十大突破性的科技創新之一,細胞培育肉、植物肉技術占領了全球科技、財經類媒體的頭條,也成為了資本追逐的領域。2019年,是中國食物科技創新發展的元年。隨著Beyond Meat”人造肉“第一股火遍歐美,國內也開始涌現出一批食物科技創新領域的優秀創企。那么,2020年及未來,這股風潮會繼續在中國市場發酵升溫,還是會就此成為一個逐漸失去熱度的炒作概念呢?我們采訪了百度風投、艾格資本、洽洽食品家族基金、杜邦、Rabobank荷蘭合作銀行等等機構高管,來自投資機構、食品企業、政策法規不同領域的專家們,從不同的專業視角會帶來怎樣的解讀呢?讓我們站在專家們的肩膀上,洞見2020年及未來,中國的食物科技創新將會如何演進?有哪些不能忽略的行業趨勢與機遇?投資人說
1、任博冰,執行董事,百度風投:百度發起的全球領先AI基金,在農業智能化領域已布局多個項目
“未來中國的食物科技創新肯定會有爆發性增長。中國擁有巨大的人口,且人口經濟結構、飲食習慣相對過去幾十年的巨大變化,對食品行業的上下游都會帶來新的挑戰。我們非常看好智能農業,這是一個中國顯著落后于發達國家,但可能借助于智能科技的發展復制到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產業。除了AI與機器人的應用,還有先進傳感器、AI生物學等交叉學科的發展也將在農業帶來機遇。”2、黃德鈞, CEO&總經理,艾格農業&艾格資本:中國首家引入國際咨詢服務標準的農業咨詢與市場研究公司,擁有超過20+年的歷史;艾格資本旗下管理著三支農業產業基金
“從過去看,無論西方農牧體系還是東方農桑體系,人類的歷史就是食物選擇及交流的歷史。未來,必將踏上食物科技創新的漫漫征程:一是人口爆炸性增長。人類從萬年前的500萬人到500年前5億人,300年前10億人,100年前20億人,40年前40億人,今日80億人……營養不良及饑餓始終伴隨著人類;二是10倍于人口數的飼養動物為地球帶來200兆噸總碳生物量使地球生物圈岌岌可危。食品生產體系創新,一是提高效率,二是新的生產系統。2020年,將是食物科技創新元年,未來將在三個方向拓展:一是生物技術(比如基因編輯、細胞培育肉類等);二是微生物組(精準營養、植保、食品加工等);三是大數據與裝備(智慧農業體系等)。”3、劉源,高級投資經理,昕先資本:中國知名堅果零食上市公司——洽洽食品(002557.SZ)家族基金
“食物創新的發展趨勢,我認為在產品的層面上,一方面可能會有更多的原料創新,來進一步滿足消費者對食品在健康和功能性上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包裝創新,更高顏值的產品外觀或者更有趣的包裝創意,都可以讓消費者眼前一亮。相比于工藝創新,原料創新和包裝創新給消費者的感知更直觀。2020年會不會是食物創新活躍的一年,我不確定,但是我確定——食品領域的創新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資本對食品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原因簡單概括一下就是,消費者需要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我認為中國的食品創新在以下方向是大有可為的:第一是兒童食品,目前兒童食品領域缺乏令人印象深刻的新品牌,傳統巨頭在兒童食品的產品創新上也做的不夠。雖然人口紅利見頂,但短期內,兒童食品市場在需求端,依舊是海量的,相反供給端要差很多,消費者的選擇還不夠多,我們相信這一賽道給了新品牌充分的機會。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方向是植物基蛋白飲料,豆本豆已經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品牌了,除了大豆,以其他植物,比如藜麥、燕麥、豌豆等為原料的植物基飲品,都有機會。”4、周桓達,管理合伙人,Bits x Bites:中國大陸第一家投出細胞培育肉明星創企的風險投資基金,專注全球及中國食物科技創新的投資機會
“生物科技正在與食品和農業持續地融合、碰撞。隨著全球消費者越來越渴望得到更多天然健康的食品,生物科技技術創新所生產的原料,將逐漸取代部分化工合成物。歐美的科技公司,正在用新的生物技術重新構建食品工業生產的方式。同時,中國正逐步成為食品工業生產的全球合作伙伴。無論是在植物提取還是發酵技術方面,中國都已經在生物制造能力方面,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這讓中國本土的科學家創業也好,研發新型菌株等技術創新也好,中國都具備了將新的生物基成分規模化生產,以及快速將新品推向市場的成熟供應鏈體系等優勢,我們將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在食物行業大展身手。另一方面,我們認為全球將有更多的消費者,開始擁抱“藥食同源”的新理念。我們將看到基于TCM(中藥)藥食同源機理的食療產品的出現與進一步發展。這也為機器學習與人工智能技術帶來了機會,AI技術將成為加快發現全球天然中草藥和植物食材中,哪些含有高效的保健成分和化合物的關鍵技術,同時這也為吸引消費者,提供了科技上的支持。最后,我們認為將有更多新的面孔,進入中國的食物科技投資領域。越來越多的中國風險投資人會發現,與TMT(科技,媒體,通信)領域一樣,食品和農業也提供了許多獲得專利的技術投資機會,使投資人能夠在移動互聯網大潮后,掌握下一波的產業升級投資機會。對于中國及全世界的食物科技創新生態系統而言,這無疑是鼓舞人心的機會。”企業專家說
1、金蘇博士,亞太區益生菌與菌種工業總監,杜邦營養與生物科技:運用專業科學,為食品、飲料、制藥及膳食補充劑行業提供受市場驅動的、健康和可持續的配料解決方案
“2020年及未來,中國的食品科技創新會朝下列三大新的趨勢發展:根據Euromonitor的數據,亞洲將成為全球老齡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到2030年,全球65歲以上人口中將有一半以上在亞洲生活,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健康和保健食品將有很好的發展前景。毋容置疑,老年人群將面臨嚴重的健康挑戰,也對食品提出精準需求,老齡化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一大趨勢。我國老年人口基數很大,是世界上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老年人群將面臨嚴重的健康挑戰,也對食品提出精準需求,諸如,營養豐富的多種蛋白食品,口感細軟、份量小、多樣化的食品,目標功能化食品、用餐體驗良好的食品等。(2)植物基仍然會繼續流行,正在進入主流消費領域,植物蛋白的消費已在過去幾年里成倍增長,廣泛應用于食品和飲料中。但是,不同來源的植物蛋白有很大分別,風味和功能、供應、成本、一致性、蛋白質質量和營養價值等也為植物蛋白的應用帶來挑戰。(3)消化健康,免疫健康仍是消費者關注的重點,因為直接聯系營養吸收,減少疾病風險,抗過敏等等,各個年齡段消費者關注的健康問題,基于此,發酵食品和益生菌對消費者仍然具有強勁的吸引力,飛速發展的微生物生物技術、以及健康營養科學能利用益生菌來引領微生物組科學的變革,益生菌的健康益處從消化健康、免疫健康、不斷拓展到口腔健康、皮膚健康、女性健康、認知健康、體重控制、運動耐力、心血管健康等。益生菌,還有母乳低聚糖等新型益生元方面的開發,將針對更多新健康領域和新劑型,同時食品飲料方面的應用也將大大增加,在傳統的發酵乳和固體飲料之外拓展了更多的新應用。2020年及未來,中國食品科技創新將越來越活躍。特別在下列領域:(1)精準營養精準健康的技術創新方面,從基因組結合微生物組開發個性化的營養干預方案, 多組學數據庫和精準營養評估和慢病預測模型建立和完善;老齡健康管理模式和精準營養干預方案的建立和研發等等。(2)圍繞植物基開發的食品原料在質構和風味改善上的創新。2、Ping Chew,董事總經理,亞太食品與農業,Rabobank荷蘭合作銀行:在食品和農業領域深耕的全球知名商業銀行,每年發布的全球乳業20強排行榜頗受業界關注
“我認為2020年對食品農業科技創新來說將是激動人心的一年。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健康營養,食物的可持續性和來源透明度的需求,都將創造巨大的機會,而由于傳統的企業們無法完全地回應,因此市場創新的機會前景樂觀。環保成本的上升也將倒逼企業提高生產效率,減少對土地/水資源的浪費。非常多的領域都充滿創新機會,包括替代蛋白產品(不僅僅是肉食),生物技術,動物營養與健康,室內智能農業(不僅僅是傳統的簡單溫室),畜牧養殖業、下游生產和整個供應鏈中的人工智能AI應用,可持續包裝和可追溯技術, 精準營養等值得關注。看好這些創新趨勢的原因,是由于隨著消費者的需求變化以及公司競爭性護城河的擴張,企業產品創新的速度顯著加快。例如近期快速發展的植物基飲料,Impossible Foods的人造肉等。ASF非洲豬瘟已經并且將促進更多的創新,不僅僅是在替代蛋白領域,還包括動物營養/遺傳學/農業等方面的行業研究與發展。2019年,國家領導人發表講話,要大力支持并加速中國區塊鏈技術的發展。當終端分銷商或零售渠道商(如盒馬鮮生 / 麥德龍/ 沃爾瑪)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采用可追溯性的技術時,將對整個農產品供應鏈都產生影響。”3、Ian Lahiffe,董事總經理,中、日、韓市場Antelliq,全球知名動物健康生物科技公司,2018年被默克(Merck & Co)收購
“在像新希望、溫氏股份、蒙牛、伊利這樣企業的帶領下,中國以前零散的動物蛋白生產方式,在被迅速地整合優化升級。更大的養殖農場,現在可以為農業技術的創新,帶來更多的市場需求。同時,非洲豬瘟正在不斷給中國施加壓力,由此帶來了上游開發疫苗解決方案和生物安全技術的創新商機。人工智能解決方案一方面從互聯網巨頭公司比如京東推出市場,另一方市場也出現了許多像Loongtech小龍潛行、Yingzi影子科技、Pulizi等初創企業。總體而言,中國未來將看到許多令人興奮的新技術出現。但是,在不遠的將來,農業技術公司,將繼續落后于食品技術公司。“4、高海平,合伙人,高綱企業管理咨詢:一家專注于替代蛋白、烘焙、中央廚房產業的專業咨詢機構
“在中國食品和農業科技創新領域,替代蛋白質將是積極的目標領域之一。中國與美國、以色列和一些歐洲國家相比存在著數年十數年的差距。但這種差距的縮短需要充足的高水平研發人才。這種人才在中國是稀有資源,因此中國的替代蛋白質企業要想獲得商業成功,在這方面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留給他們的時間也不多了,因為越來越多的外國品牌將中國作為他們的一個核心市場來布局。事實上,一些外國品牌在中國已經作出迅速的進展,比如瑞典的Oatly。2020年將是中國食品和農業科技發展活躍的一年。在食品訂購和配送方面,我們已經超越了西方,這并并不是因為我們是相關技術的唯一擁有者,而是因為我們是一個人口稠密的國家,這使得物流成本比歐美國家要低。相比食品科技,我們在農業科技領域的落后程度更嚴重些,因為農業仍然是當前許多創業者和投資者忽視或遺忘的的一個角落。人口多且分布密集是中國相對于西方的一個優勢,我們的創新不會看不到或忽略這個優勢。更多的企業家將嘗試開發針對個人消費者的解決方案,并瞄準細分市場。企業將不再那么傾向于尋找所謂針對主流市場的解決方案。他們可能會更傾向于通過大數據來定位和培育(感化)一個細分人群,在一個細分市場上深耕細作,從而獲得可觀的的商業回報。然而,對中國食品行業產生最大影響的公司,可能并不是食品和農業領域的公司,而是來自其它行業。我不指望食品和農業企業能夠想出革命性的改變游戲規則的經營方式。食品和農業領域的重大革新過去并非來自自身,而是來自其他行業比如IT行業,未來仍將如此。”政策法規專家說
馮文煦,資深法律顧問,大成律師事務所:全球最大的律師事務所,客戶包括許多食品跨國公司
“在2020年,我們可能會見到食品科技創新出現井噴。這種可能性主要基于下列因素:(1)眾多新科技解決方案已經成熟或取得重要進展,特別是植物蛋白的擠壓、拉絲工藝日臻成熟完善,以及在動物細胞培養方面取得的進步。(2)新一代消費者在膳食結構方面的變化。新生代消費者更注重環保與動物福利的問題,主動地參與到這場影響消費膳食結構和食品工業結構的運動中。(3)傳統的畜牧與肉類加工產業的發展已經漸入瓶頸時代,很難在未來既保持過去幾十年的高速發展的同時保持價格、成本上的競爭力,更遑論有效應對畜牧業所帶來的環境影響問題。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新技術與產品是否能被消費者接受,并不完全取決于技術本身,而是取決于其是否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對食品來說,口感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其市場定位所能給消費者帶來的好處,以及基于適當的產品定位基礎之上的合理定價。對政府的監管動態當然很難作準確的預測。但從大概率來說,今后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或地區對新食品原料制定專門的法規,設立上市前準入制度(新加坡就在近年專門制定了新食品原料的上市前審批制度)。另一個困擾業界的問題,是中國對轉基因生物來源的新食品原料審批,因為一些管理的原因而陷入“死結”,希望在2020年中能看到該問題得以解決。該問題如能解決,對食品科技創新和項目落地一定會起到促進作用。“結語
庚子鼠年的開局挑戰重重,但也正如丘吉爾所說,“不要浪費每一場危機。”困難與挑戰也是激發創新與改變的原動力。在新一年的復工之日,祝愿每一位食品行業的伙伴們,鼠年開工大吉,把握住“危”中的大機遇。*本文經BitsxBitesVC(ID:BitsxBites)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出處。* FBIF投稿與商務合作,聯系Bobo(微信:fbifmedia1)/更多文章/
/FBIF食品微信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后臺回復“2”加入全球最大食品微信群(8萬+食品人已加入)!微信群包括:CEO、食品綜合、乳品、飲料、巧克力、素食、酒、咖啡、酸奶、代餐、烘焙、茶飲料、啤酒、零食、方便面、新零售、功能性食品、特醫食品、調味品、餐飲、代工、營銷、研發、設計、包裝等。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0910.html